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华文报纸与华文文学因缘际会.推进了新生代文学的整体性崛起与快速发展。效忠与待遇的不对等、“我被我自己的国家排斥”的无限失望纠缠在一起,使得新生代文学“抵抗”得生动而深刻。在华文报纸提供与策划的“舞台”上,新生代作家用汉语文字演绎着心灵的悲欢,用坚实的身影“舞蹈”出“告别”后的抵抗。这种执意反抗与无奈妥协的复调主题.艰辛与悲情兼具的文学“表演”风格。不仅呈现在当时的新生代文学之中,更呈现在过去与当时的“老生代”文学之中.而且,还会出现在将来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之中。

  • 标签: 1990年代 马华报纸 新生代文学
  • 简介:自十三世纪起,传入马来半岛的伊斯兰文明为马来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当今马来西亚,伊斯兰社会的主体仍然是由马来族组成的,但同时也有一部分来自其他民族的穆斯林,如华族、印度族、卡达山族等等。就华人社会而言,皈依伊斯兰教的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57年马来亚独立之前。这种皈依活动通常是个人行为,但是很多时候也会由非政府组织发起。

  • 标签: 中国穆斯林 伊斯兰教 马来西亚 华人社会 协会 华族文化
  • 简介:桂红结婚的喜车排着长长的队伍。在人们的赞叹声中,缓缓地从我家门口经过。车尾腾起金粉般的烟尘,它们带着同样的风光,飘进我家的院落,隔着厚厚的玻璃,把我的眼睛迷得生疼生疼的。我实在想不出桂红此时的感受,但我知道她一定把我忘到脑后头去了。这些天,我一直为是否参加她的婚礼矛盾着,现在才知道没那个必要了,前些天的邀请只不过是虚晃一招。

  • 标签: 小说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去见马德华》
  • 简介:不同时期的台湾文坛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各世代作家,其自我定位和国家意识也不尽相同。若从他们与台湾文坛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划分为“留台”、“旅台”、“在台”等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从“旅台”文学到“在台”华文学的发展,扩大了版图,增强了阵容,作家群遂成为台湾文学版图内唯一的外来兵团。台湾文学作品及其体制对华文学未来的发展势必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马华文学 旅台 在台 断代 文学奖
  • 简介:借助最早的两部散文大系,讨论散文的边界和美学建构,就会发现其美学构成欠缺抒情传统,这个现象源于种种人为因素以及时代的缘由。这样的立论基础建立在“一个相对完整而有活力的文学,必然是不同美学观点实践的成果”的假设上,试图朝向一个抒情传统的建构。

  • 标签: 马华散文 抒情传统 现实主义 美学
  • 简介:作家林幸谦自1990年代涉猎现代诗歌创作至今,成果斐然.在创作历程中,他以位于边缘的文化身份进行着颠覆书写,展现出漂泊的诗学风格.同时,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情绪化与哲学思辩混容的美学特征.本文将通过对他的边缘身份、颠覆书写及诗歌美学特征的探讨,力图揭示出诗人的文化立场和诗歌品格.

  • 标签: 林幸谦 诗歌 边缘身份 颠覆书写
  • 简介:在今日的华文坛上,一提起陈思庆先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以陈雪风这一笔名撰写的多种文艺评论,而对他以郁人笔名创作的大量诗作却鲜有论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他的诗作所蕴涵的那种真诚情感、美好期盼、浪漫情调、善良温厚的心灵,以及其问深言浅语般的哲思体悟,对人生的挚爱和理想主义的追求,都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并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此,本人不顾鄙陋,拟对郁人先生诗作本身的审美特点作一些抛砖引玉式的体味、剖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 标签: 诗作 审美特点 诗歌 陈思 诗人 文坛
  • 简介:七字辈作家的写作体现出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在文体上,这一解构体现为元小说方式的广泛运用。七字辈作家热衷于运用元小说来混淆现实与小说之间的界限,以此消除小说的虚构性,并质问现实。同时,元小说还作为他们阐释写作观念、解构宏大历史与政治的途径。

  • 标签: 马华文学 七字辈 元小说 解构
  • 简介:马来西亚华文儿童文学自1924年起步,到70、80年代开始活跃起来,如今,已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但是,儿童文学的前景,尚需更多、更好的作家加入创作和推动的队伍.同时,也需要更积极给予支持的报刊和出版社,提供发表和出版的机会.设立"儿童文学奖",全面奖励各种文体的作家是很重要而深具意义的举措.华文学界必须深思、反省,必须摒弃儿童文学是"小儿科"、是"幼稚文学"的错误观念,而社也应为千千万万新一代着想,全力资助儿童文学发展.

  • 标签: 马来西亚 华文 儿童文学 发展
  • 简介:当代散文选(1990—1995)》因其所选作者集中于六、七字辈可被视曹导筹新生代散文结集。其内容多以“马来西亚经验”为背景,既见出他们诉说离乱过往与身世漂泊的执著,又见出他们试图超越原乡神话的迷思而重建新的文化认同的努力。

  • 标签: 原乡神话 文化认同 离乱
  • 简介:那时正值童蒙,双眼视物清澈却心中一片模糊。对于世界的节奏认识始于鸡叫在某空旷的领域,然后是天光微暗,收音机醒采。报时。

  • 标签: 报纸摘要 新闻 收音机
  • 简介:旅台作家以其在地(台湾)书写,与移民海外的华人写作大异其趣,是堪你男类的别一种华人移民文学。本论文从解析此一作家群的文化焦虑出发,对其颠覆性的书写所呈现的归返中华文化的基本取向作出定位,并兼及与旅美“新移民”作家的比较观察。

  • 标签: 旅台马华作家 在地书写 离散 颠覆 归返
  • 简介:文化上的同宗并不能改变留学中国大陆地区的女留学生们感受到强烈的异国感。大马记忆和中国大陆留学岁月的两相叠加形构了她们的双乡纠葛,而她们的异国身份更为其文化省思的书写印上独一无二的标签。在大马、中国大陆以及其他华语地区穿梭往返的离散者们,不断地变换其发声的位置,不停地思考因为身份的位移而带来的文化对撞与融合。离散族群漂泊的经验和寓居的心态多声喧哗,更是散寓族群在不断变换文化场域的过程中留下的时代记忆。

  • 标签: 马华女留学生 双乡纠葛 马华文学 散寓
  • 简介:佛教散文普遍存在着引用汉译佛典的现象。一般来说佛教散文的引用就是为了说理,即是加强自己对佛教教义的论述或加强个人的观点。然而不仅是知识的移植。其实作者有时也通过引用汉译佛典来抒情,有些着重于运用佛经抒发他们对时间的消亡以及人世现象的不同感受与看法。本论文先梳理人道主义与佛教的时空观,再分析与阐述作者群引用汉译佛典的方式与其所达致的效果,并通过作者对引文的择取及运用方式阐明佛教散文所展现的时空观,以探究背后的文化意蕴。

  • 标签: 马华 佛教散文 汉译 汉传佛典 人道主义
  • 简介:在三月的一个清晨,我一头撞进昙的深山。最先与我亲密接触的是那漫山的雾气,她给了我一个湿漉漉的亲吻。那些薄雾丝丝缕缕,悄无声息的从千柏林一直漫到山巅,是那样闲适,那样宁静。远山如黛,娴静羞涩,似村姑披着轻柔的面纱,亭亭玉立。目光可及之处,皆是梦境。闭上眼,伸开双臂,就似在空中飘飘欲仙。那些充满了阳刚之气也不乏造物主赐予的温情和文静的远山,披着一层绿色的外衣紧挨着,你不离我也不弃。

  • 标签: 丝丝缕缕 昙华寺 禅意 一朵朵 父子俩 禅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