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尔·贝娄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也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当代美国文坛上最主要的小说家,长篇小说《赫格》是其代表作,获得1965年的全国图书奖。1976年他又双获美国普利策奖和国际诺贝尔文学奖,奖励“他作品中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精湛分析”。他将情节和事件编织、穿插在人物的心理活动中,使现实主义叙事传统与现代派的意识流技巧有机结合,突出表现人物对生活现象的体验观察和思考理解。小说《赫格》正是贝娄运用了这种枝蔓式立体交叉结构和意识流手法的得意之作。

  • 标签: 《赫索格》 叙事艺术 贝娄 当代美国 诺贝尔文学奖 意识流技巧
  • 简介:一前些日子,又去学院图书馆借了尔·贝娄的小说《洪堡的礼物》的英文原版本来看。这本书,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读过它的中译本了——当时是如此喜欢蒲隆的中译,以至于在大学读了英文专业之后找了《洪堡的礼物》的原著来看,反而不喜欢——因为一个文本有一个文本的内在语调和节奏,习惯了一种语

  • 标签: 索尔·贝娄 洪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知识分子 礼物 三十年
  • 简介:本文借用叙事空间理论的观念,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结合记忆问题,对尔·贝娄的代表作《赫格》的叙事方式、特点以及叙事方式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剖析。在由大量书信和记忆并置构成的文本空间中,贝娄展现了小说主人公在地志空间中的旅程,他在社会空间中的成长和体验,刻画了一位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反思美国社会和西方文明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美国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

  • 标签: 索尔·贝娄 《赫索格》 书信 记忆 空间
  • 简介:尔·贝娄被誉为是著名犹太裔美国作家,一生著作颇丰,并获得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赫格》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出版后立即在读者及评论届引起巨大反响,使他成功跻身主流作家行列并奠定了其在美国文坛的地位。本文将从“身份”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主人公赫格经受一系列打击后对自我身份产生焦虑的表现,揭示产生这种身份焦虑的深层根源。

  • 标签: 赫索格 身份焦虑 成因
  • 简介:20世纪是一个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急剧转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原本处于主流社会上层阶层的知识分子,由于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社会地位无奈地由“中心”逐步滑向“边缘”。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素尔.贝娄在其代表作《赫格》中,成功塑造了摩西,赫格这一20世纪60年代典型的美国高级知识分子形象。本文力图通过还原小说中深奥的道德寓意、精妙的心理描写及独特的叙事技巧.对赫格这~被社会“边缘化”、看似“倒霉人”的知识分子人物进行研究和分析。

  • 标签: 赫索格 知识分子 社会属性 被边缘化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虚像”阐释世界形象的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的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人”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的“影子”。人由生命意识的“虚空”转向精神状态的“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由“虚像”构成的文本世界中。以罗金为代表的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非人非物的“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的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的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的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尔·贝娄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他在美国文坛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认为贝娄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就很难有其他的作品超越,但是这个魔咒却被贝娄打破。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贝娄依然创作出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洪堡的礼物》等。他有很多作品面世,《晃来晃去的人》是其代表作之一。是贝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也是贝娄在美国文坛崭露头角的作品。这部小说让贝娄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贝娄式风格”。很多专家学者对贝娄的作品非常推崇,认为贝娄代表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走势和风标。本文将通过对尔·贝娄的生平分析,逐步探索《晃来晃去的人》这部作品的精髓。

  • 标签: 《晃来晃去的人》 贝娄 自我拯救 诺贝尔文学奖 栖息地 《洪堡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