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探讨了突厥语第二代词的历史发展,认为:1.早期原始突厥语第二代词很可能存在直接词干和间接词干;2,10-13世纪是第二代词发展和分化的重要时期;3.现代突厥诸语言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第二普、尊称形式是古代突厥语方言差异的真实反映。

  • 标签: 第二人称代词 突厥语 第三人称代词 民族出版 复数形式 文献语言
  • 简介:文章以《仪礼》《诗经·国风》《国语》《左传》为语料,分别探讨了春秋早期、春秋中期和春秋末期第一代词数情况,并得出结论:春秋早期和中期,汉语第一代词的使用主体为“我”;春秋末期,汉语第一代词的使用主体为“我”和“吾”。春秋汉语第一代词“我”“吾”“余(予)”都可兼表单复数语义,数含义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殷商和西周汉语加大。春秋末期汉语中首次出现了借助名词辅助说明复数语义的“吾侪”这一形式。这种新的复数表达形式是中古以后复数词缀产生的前提,在汉语数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标签: 春秋汉语 第一人称代词 称数
  • 简介:春秋语料中的第一代词有6个,即“我、余(予)、朕、台、吾、卬”。“我”、“余(予)”常见,其余不常见。“余(予)、朕、卬、吾、台”等只表示单数,而“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余”、“朕”、“台”、“我”这些第一代词不具有方言性。“卬”是“吾”的源头,“吾”是“卬”的变体,它们是西方周族人的方言词,“卬”始终未能进入共同语,“吾”在春秋时代开始进入共同语。

  • 标签: 春秋 第一人称代词
  • 简介:关于旁指代词“他”和第三代词“他”之间的界限,由于以往的研究缺少一个公认的、便于操作的客观判别标准,因而大家在判断第三代词“他”的产生年代时陷入了困局。文章认为,“他”是在单独用作主语和宾语这种句法环境中发展为第三代词的,后来才扩展到了定语位置,这是第三代词“他”的产生机制。因此,如果“他”回指其前面出现的某个特定的指人名词,而且又充当句子的主语,那么就可以认定“他”发展成了第三代词,即这两个语义句法条件可以作为第三代词“他”的判别标准。

  • 标签: 第三人称代词 产生年代 判别标准
  • 简介:概述了学术界对上古汉语有无真正第三代词问题的不同看法。认为西周汉语中已有真正的第三代词,它们是“厥、其、之”。对指示代词和第三代词的界限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西周汉语 第三人称代词
  • 简介:一般认为,第一代词没有敬称的形式。但在河北平山方言中,却发现有第一代词“我”的敬称用法。在称说自己长辈时用“我”,在称说平辈或晚辈时用“俺”,音[n]。两者在其他语法表现上也不同。

  • 标签: 第一人称代词 敬称
  • 简介:浠水方言的人称代词程从荣湖北省稀水县地处鄂东,紧靠长江北岸。浠水话有两套人称代词:一套是“c我、c你、c他”[cgoclict`a]。用法上与普通话基本相同;另一套是“我、你、他”[golit`a],只能用作定语表领有,意思是我/我们家(的)、你/你...

  • 标签: 人称代词 家庭成员 方言 亲属称谓词 领属关系 浠水
  • 简介:<正>“人称代词”前带定语的结构可以根据定语的性质分成“修饰性”和“限制性”两种。修饰性结构的定语由谓语性词语结成,它能够转换成谓语而一般地保持原义不变。限制性结构的定语主要由时间词、方位词(或词组)、数量词以及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代词等构成,它不能转换成谓语。“修饰性”还可以进一步分成A、B两种,“限制性”还可以进一步分成A、B、C三种。“修饰性”A种格式的例子有:(1)她是个华侨,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却比在国内出生的我能吃苦,能耐劳。(《北京晚报》80、4、23三版)

  • 标签: 定语 人称代词 修饰性 限制性 谓语性 数量词
  • 简介:<正>汾阳方言的人称代词比较复杂。有好些还保留近代汉语的特点。这一点是通过学习吕叔湘先生的《近代汉语指代词》明确了的。一、单数人称代饲1.1第一代词俺(?)i;(?)i(两读)用于非领格和一般领格

  • 标签: 汾阳方言 第三人称代词 近代汉语 亲属称谓 复数 定语
  • 简介:俄语中的人称代词мы(我们)除了表示基本的意义外,还有许多转义用法,即мы可以代替其他人称代词,表示其他人称代词的意义,在替代过程中,мы会获得各种修辞色彩,能表现出说话者的各种主观态度。

  • 标签: мы转义 代替 修辞色彩
  • 简介:在德语的关系从句中有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即主句中的关系词不是通常使用的名词,而是人称代词,这时,关系从句作为人称代词的定语。我们可称这种从句为人称代词的关系从句或定语从句(RelativsatzalsAtributzudemPersonalprono...

  • 标签: 人称代词 关系从句 关系代词 关系词 定语从句 代词作主语
  • 简介: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受修饰”的语法结构,究竟是来自古汉语中同类现象的继承,还是受外语语法的影响而产生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讨论。王力在1943年就提出,这种结构不是“中国语的习惯”(1985:370);赵元任(1979:280--281)也有类似的看法。詹开第(1982)、魏志成(2007)等则明确提出这种句式是“欧化”或“日化”现象。

  • 标签: 人称代词 修饰 语法结构 现代汉语 古汉语 赵元任
  • 简介:英语与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就要根据译入语习惯进行各种变通,在不损原文语义的前提下,使译文通顺易懂,清晰达意。英语常用表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名词作为句子的主语,而在表达

  • 标签: 人称代词 死译 流畅性 LOOKING killed 令人
  • 简介:一些动词在进入"第1+V+了2"格式后,可以零语境或依托语境表达行为将然,本文概括了此类动词的特点,并揭示了该类动词进入将然义"第1+V+了2"格式后所表现出的共通的意象图式。就"第1+V+了2"格式整体的将然意义,文章分别从听话人语义解读、说话人语义建构两个立场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该格式"近时将来"、"意志将来"的将来时特征。

  • 标签: “第1人称+V+了2” 将然 零标记 近时将来 意志将来
  • 简介:前贤对苏州方言三身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限于苏州城区。基于对苏州郊区33个点的三身代词的田野调查,文章对苏州郊区复杂的三身代词系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描写分析,对郊区内部的不同形式与城区的形式进行了共时比较,结合叶祥苓三十年前做的调查结果进行新旧历时对比,试图探究苏州郊区三身代词的渊源关系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并由此推断其历时音变过程。

  • 标签: 苏州郊区 三身人称代词 共时比较 音变
  • 简介:客家话人称代词单数“领格”的语源严修鸿1客家方言区有不少方言点(主要在广东、广西两省境内)人称代词单数表示领属的意义时,除了常见的人称代词加结构助词“个”之外,还有ca(我的),cia(你的),ckia(他的)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少论著称之为“领...

  • 标签: 人称代词 客家话 《汉语方言大词典》 客家方言 领格 方言语法
  • 简介: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言语交际子系统,在言语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视角转换和心理视域的角度对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进行语用和认知方面的研究,可以把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理解和使用置于统一的、系统的框架之中。

  • 标签: 现代汉语 人称代词 指示中心 视角转换 心理视域
  • 简介:尖草坪区位于太原市北部,尖草坪区的方言与太原话不同,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和人称代词。尖草坪区方言中的人称代词不很复杂,本文尝试对太原尖草坪区方言中人称代词的语音、语义和语法功能作简单的描写和说明。

  • 标签: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反身称 别称
  • 简介: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多使用物主语,而汉语则多使用人称主语。在英汉散文互译中,物人称主语的转换应当引起译者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从“有灵主语”与“无灵主语”、主动句式与被动句式、“it”形式主语与零位主语三个方面,浅析英汉散文互译中的物人称的翻译策略。

  • 标签: 物称 人称 思维方式 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