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人们一谈到老房子,眼神中立刻会流露出对它的怀念之情。这些天,我们一家就是在这种情绪中度过的。前几天,过去的老邻居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于是老房子的昨天又清晰地映现在我的眼前。我们过去住的是木质的房子。在墙门中,这木房子有三幢,每幢两层,我们就住在二楼的一间房子里。

  • 标签: 房子 童年 过去 情绪 木质 高级中学
  • 简介:陆伟伟老师的这部书稿,我不止读了一遍。那本色的文字、那温情的话语、那些娓娓道来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陆伟伟是一位年轻的教师,她以纯粹的精神、执着的坚守、身体力行的教育追求,诠释着教育和教师所应有的神圣与高尚。柏拉图说,教养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这就是仁爱、善良与智慧。陆伟伟老师的书稿满载着深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是关切、温馨的仁爱,是怜悯、慈悲的善良,更有点燃童心、唤醒灵性的智慧。爱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是人类印象最深

  • 标签: 陆伟 徐凝 语言能力 教学研究 曹文轩 实践性知识
  • 简介:在心理学层面上,创伤可从创伤的代际传递,创伤记忆,创伤重复,创伤叙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儿子与情人》以作者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为背景,以文学为载体细致的描写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在小说中,由于保罗与其母亲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导致他对母亲表现出一种畸形的爱。文章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对保罗创伤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创伤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当今家庭教育展开新的思考。

  • 标签: 创伤 儿子与情人 家庭教育
  • 简介:莱斯利《马蒙》西尔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典仪》以主人公塔尤在二战中的经历极其复杂的双重身份为切人点,在讲述他的精神创伤治愈历程同时也折射出印第安民族正在经受的文化创伤,引发人们对印第安人的未来发展进行更深人的思考.本文从创伤角度探究塔尤个人的精神创伤和印第安民族集体文化创伤的产生原因及其治愈,揭示出的印第安文化只有与当代主流文化相结合才是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中生存的唯一策略.

  • 标签: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 《典仪》 精神创伤 文化创伤
  • 简介: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 标签: 《骨》 历史记忆 创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将儿童诗教学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透过富有节奏性的语言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在学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教育科研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儿童诗 欣赏 创作 教学模式
  • 简介: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主流社会及媒体出现了意在表现美国男子英雄形象,重构男性霸权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质疑。本文以德里罗的小说《坠落的人》为例,探索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在小说中的解构。

  • 标签: 9·11事件 民族创伤 男性霸权 解构
  • 简介:汉斯-乌利希·特莱谢尔发表于1998年的自传体小说《失踪者》映射了阿莱达·阿斯曼所指出的德国社会在2000年前后所经历的“记忆的回流”,从一个经历了二战末期逃难的普通家庭的创伤记忆出发,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德国人在战后长期被压抑和排挤的受害者记忆。本文将分析《失踪者》中家庭创伤记忆的生成、传播和固化以及叙述者如何通过受害者回忆叙事找寻自我身份认同。

  • 标签: 家庭创伤 身份认同 受害者记忆
  • 简介:阿富汗裔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在其作品《灿烂千阳》中,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两位命运多舛的女性形象,向世人展现了阿富汗这一灾难深重的国度中感人至深的民间故事。学界不乏对小说主人公玛丽雅姆和莱拉的个体创伤经历和创伤修复的解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莱拉作为他人缺失自我的创伤见证者和自我惨遭压制的创伤当事人的双重身份入手,研究发现在战争摧残下女性的社会价值被埋没,极权主义强化父权又进一步否定女性价值,绝对的边缘与异化导致阿富汗女性集体的自我缺失。战火熄灭之后,阿富汗女性还能否重构自我,如何走出集体创伤值得关注。

  • 标签: 阿富汗女性 自我缺失 战争 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