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汉语中动词的重叠式一直是汉语研究不断讨论的重点之一,宁洱县城、乡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形式比其他词类较为丰富,与大多西南官话一样,单纯重叠形式有AA式,双音节动词形式有AABB式。其中还有“VV瞧、V来V去、V了V”等四字组的方言动词重叠形式。

  • 标签: 宁洱方言 动词重叠
  • 简介: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考察了汉语状态动词"死"与其对应越译动词"chêt"各自在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上的特点,从而找出两者在句法功能、语义功能上的异同之处,并找出异同之处的原因。

  • 标签: 现代汉语 状态动词 chêt 对比
  • 简介:日语动词按照语义有无意志性,可分为意志动词和非意志动词两类。意志性特征可从两个层面观察,即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前者以他动词为主,具有命令、可能表达功能,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语义层面,突显动词意志的绝对性;后者在词汇层面为非意志动词,通常缺乏意志、可能等表达,与上述绝对意志动词形成对照,但在句子中如有副词、助动词、助词参与,有时也会有意志性。该意志性主要体现在句法层面,突显动词意志的相对性。对动词意志性特征的认识,这两个层面观察都不可或缺。尤其是使役态与助词「を」的参与,成为动词意志性的重要标志。

  • 标签: 动词 意志 非意志 词汇 句法
  • 简介:根据语义配价理论,对现代汉语中“洗漱”类动词对补足语选择情况及四类配价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动词对动作主体和客体的选择情况,进一步了解、分析洗漱动词在四类配价中的分布情况。

  • 标签: 配价 洗漱类动词
  • 简介:“看起来”、“看上去”、“看来”、“看样子”的意思相近,结构相似,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对以上几个近义格式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以期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交际的需。

  • 标签: 看起来 看上去 看来 看样子 近义格式
  • 简介:日语复合动词是日语动词研究的焦点之一,研究主题集中在复合动词的分类、构词理据、前后项的结合条件、语义的多样性及语义扩展路径等方面。其中复合动词的分类研究尤为重要,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沿着三条研究主线评述了分类研究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在认知连续统的视阈下进行再分类的试行方案。

  • 标签: 复合动词 认知连续统 分类 语义关系
  • 简介:本文从翻译学的角度总结了莫言小说《蛙》中情态动词的日译技巧,本研究认为,当“必须”所在的分句在复合句中的前部分,则“必须”往往不必译出。且[~~ことができる]句式在文学的翻译中几乎不被使用,频率较低。翻译“要”,助词“には”体现了一种强调语气,在翻译汉语情态动词,不一定是使用“べし、かもしれない、てもいい、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等生硬的用法,更多的时候还要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 标签: 情态动词 翻译 道义情态
  • 简介:多义动词的处理是词义自动标注的重点、难点,在组合关系中基于选择限制产生的搭配特征是词义自动标注的主要依据。论文对903个多义动词在真实语境中的分布、组合、搭配进行分析,讨论了多义动词在计算机环境中的识别条件与方法。第一章对选题的基础理论"义项形式论"和核心概念"区别性形式特征"进行了阐释。机器处理语言具有重形式的特点,义项形式特征指义项在具体语境使用中呈现出来的有规律,能够加以归类、概括,并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标志物(以语义搭配为主),

  • 标签: 选择限制 自动标注 计算机环境 真实语境 组合关系 形式特征
  • 简介:"莫之或欺"、"莫之或止"这类短语的确切含义及内部结构一直存在争议。文章认为"莫之或V"不是单一结构,"莫"、"或"的词性词义在不同结构中是不一样的。部分"莫之或V"的"或"应训"能",是助动词,此点长期未被揭破;这时短语中的"莫"基本是无定代词,但也可能是副词。部分"莫之或V"的"或"则应训"有",为无定代词,这时"莫"是副词,不过它不是修饰某一个词,而是对其后整个主谓结构的的否定。"莫(副词)之或(代词)V"所表达的意思与"莫(代词)之V"基本相当,而与"莫(副词)之V"差别明显。《尚书》"不其或稽"、"无时或怨"与"莫之或V"相类而出现更早,可能对后者产生过影响。

  • 标签: 无定代词 助动词 宾语前置 同形异构
  • 简介:词汇体具有情状内在时间结构,语法体是对词汇体内在时间段的不同观察方式。"在VR"和"VR着"均凸显事件"持续性",同属非完整体,但在体标记特征上存在差异。"在"带有标记"动态"特征,"着"具有无标记"动态"特征,从而导致了"进行体"与"持续体"的对立。这种缺值性对立具有选择性和互补性,动静结合视角下的"三维语法"整体论能更好地诠释"在VR"和"VR着"的体态特征和语用功能差异性。

  • 标签: 在VR VR着 体态特征 三维语法 语用差异性
  • 简介:《西游记》和《儒林外史》分别成书于明代中叶和清康乾之际,是近代汉语中口语化较强的叙事性文本,其中的存在句特征具有内部的一致性和历时的延续性。行为动词中介存在句结构类型多样,描写功能极强。

  • 标签: 西游记 儒林外史 行为动词中介存在句 “V着” “V了”
  • 简介:在日语中,关于某个动作或状态,在过去、现在、未来等不同的时间,该怎么表示呢?一般能够以动词的词形变化为重点来观察。针对日语动词的时态,以“る形”和“た形”为中心,来考虑中文相应的表达方式。

  • 标签: 动词 时态 る形 た形
  • 简介:摘要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国际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而不同国家、民族间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渗透都离不开翻译交际的桥梁。然而,本文将从汉藏新闻翻译如何达到使听众更加易懂的效果,怎样才能达到所谓翻译途径中不可或缺的标准性,以及在新闻稿篇翻译应注意的几项问题进行简要概括。

  • 标签: 藏汉新闻 翻译 问题
  • 简介:汉语史和汉语方言中一些表示人体/物体部位的词语,往往还有表达空间方位和时间的用法。它们遵循着“人体/物体部位〉方位概念〉时间概念”这一共同的语义演变路径。语义演变的机制是转喻和隐喻,跨域映射先在概念层产生。人体/物体部位名词〉空间方所词是许多语言共有的现象,汉语拥有更多的部位名词〉空间方所词〉时间概念词连续演变的具体表现。

  • 标签: 人体/物体部位 空间概念 时间概念 语义演变
  • 简介:在教授《九色鹿》,通过“读、说、想、写”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内涵:遵守诺言,知恩图报,抵得住巨利的诱惑。

  • 标签: 九色鹿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板书
  • 简介:在其"9·11小说定义之作"《坠落的人》中,美国文坛名宿德里罗将"9·11"恐怖袭击阐释为对男主人公男性气概的阉割,并推而广之认为是对整个美利坚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阉割去势。本文认为,通过表征男主人公所受创伤,小说有效地回应了恐怖主义给美国男性身份认同与男子气概建构带来的危机。以德里罗为代表的美国作家颠覆男性气概神话的书写作为一种文学范式,为"9·11"叙事提供了新的维度,使得危机时期的美国文学界免于简单英雄叙事的泛滥。

  • 标签: “9·11事件” 男性气概 反叙事 《坠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