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神经药理学领域,具体关注药物在大脑中的作用机制。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我们系统性地分析了各类神经药物在大脑中的作用机制,包括神经递质的调节、受体亲和力和信号传导途径等方面。研究发现,药物对神经的影响涉及多个层面,从分子水平到细胞和网络水平,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效应。这一研究对于深化我们对神经药物学的理解,为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神经系统药理学 大脑 作用机制 神经递质 信号传导
  • 简介: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复杂系统的模式识别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BP神经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机器学习算法,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复杂系统模式识别算法,通过构建具有多层隐藏层的神经网络,实现复杂系统的模式分类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算法具有良好的分类和预测性能。

  • 标签: BP神经网络 复杂系统 模式识别 分类 预测
  • 简介:摘要:从神经网络算法客体判断标准出发,列举了实践中容易判断是否属于专利法保护客体的情形;并结合实际的案例, 探讨了在算法中不包含特定应用领域时,如何判断神经网络发明是否属于专利法保护客体。

  • 标签: 神经网络 人工智能 客体判断 硬件改进 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和直接神经电刺激(DNES)两种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法在听神经瘤术中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术后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面神经功能监测下听神经瘤切除术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7例,女49例,年龄(51±11)岁。术中所有患者均全程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肿瘤切除后分别用FNMEP和DNES两种监测方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电生理学评估,记录FNMEP在肿瘤切除后与基线的波幅比M1,肿瘤切除后DNES的脑干段与内听道段的波幅比M2,比较两个比值与术后1 d、1个月、3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根据HB分级标准,Ⅰ~Ⅱ级为面神经功能良好,Ⅲ~Ⅵ级为面神经中重度障碍。应用非参数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M1和M2与术后1 d、1个月、3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绘制M1、M2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106例听神经瘤患者中全切102例(96.3%),次全切4例(3.7%),面神经解剖保留104例(98.1%),无死亡病例。术中所有患者均可诱发出FNMEP,2例患者未在脑干段引出DNES。术后1d面神经功能良好81例(76.4%),术后1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99例(93.4%),术后3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103例(97.2%)。M1在术后1 d和1个月有较大的Spearman相关系数绝对值(ρ=|-0.648|,ρ=|-0.552|,P<0.001),而M2在术后3个月的ρ=|-0.395|大于M1的ρ=|-0.378|(P<0.001)。M1的cut-off值为0.58(灵敏度=0.92,特异度=0.64),M2的cut-off值为0.36(灵敏度=0.64,特异度=1.00),M1<0.58或M2<0.36提示面神经功能中重度障碍。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应用FNMEP和DNES两种方法均可以有效评估术后面运动功能,FNMEP对术后早期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优于DNES,对于术后远期的面神经功能预测则DNES更优。

  • 标签: 监测,手术中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面运动诱发电位 直接神经电刺激 听神经瘤 面神经功能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计算机的系统,使用类神经元表示图来创建计算语义和抽象的知识模型。该系统支持交互和自动两种模式,用户可以通过交互模式与系统进行互动,输入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系统会根据输入自动创建相应的类神经元表示图。同时,该系统还支持自动模式,可以自动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和提取知识,并生成相应的类神经元表示图。

  • 标签: 类神经元表示图 计算语义 抽象知识 交互模式 自动模式
  • 简介:摘要:随着近年来深度学习的迅速发展,不同的深度学习算法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卷积神经网络的“权值共享”的概念,使得大规模的网络训练变得简单,所以在图像识别领域中应用的十分广泛。本文首先介绍人像采集和图像预处理,接着利用经典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为人脸识别建模,然后评估模型性能,最后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并设置人像概率阈值,识别结果。

  • 标签: 卷积神经网络 人脸识别 MTCNN模型 独热编码 概率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脊神经后根射频消融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行CT引导下脊神经后根射频消融术治疗的PHN患者102例,年龄(69.7±9.4)岁,男42例,女60例。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前(T0)及术后1 d(T1)、3个月(T2)、6个月(T3)、9个月(T4)和12 个月(T5)时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满意度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等。结果PHN患者在T0、T1、T2、T3、T4、T5时间点的NRS评分M(Q1,Q3)分别为6(6,7)、2(2,3)、3(2,4)、3(2、4)、2(1,4)、2(1,4)分,PSQI评分M(Q1,Q3)分别为14(13,16)、4(3,6)、6(4,8)、5(4,6)、4(2,8)、4(2,9)分;与T0相比,术后T1~T5各时间点的NRS和PSQI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患者术后1年总有效率为71.6%(73/102),满意度为8(5,9)分,复发率为14.7%(15/102),复发时间为(7.5±0.8)个月。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麻木,发生率为86.0%(88/102),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麻木程度逐渐减轻。结论CT引导下脊神经后根射频消融术治疗PHN有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安全性较好,可能是治疗PHN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案。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射频消融 疗效 安全性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当前,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必须确保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而架空输电线路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通常运行在各类复杂地形中,容易发生间隙放电、间断性触碰等隐蔽性故障。为此,本文结合对抗神经网络实现了故障特征的扩增,解决了故障特征样本缺乏导致的过拟合问题,同时提出一种基于孪生卷积神经网络的配电线路故障检测分类的新方法,进一步提升了故障分类识别的准确性。

  • 标签: 孪生神经网络 缺陷检测 交流试送系统 隐性故障检测
  • 简介:摘要:智能电表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高精度计量功能,对电能进行准确测量。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智能电表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计量误差。未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电表计量误差建模与试验方法将得到广泛应用,并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推动智能电表的性能提升和电力行业的智能化进程。

  • 标签: 神经网络 智能电表 计量误差 建模 试验
  • 简介:【摘要】本文采用基于GA-BP神经网络预测算法,对我国从2015~2021年期间的农机总动为碳排放因素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利用GA-BP神经网络的方法预测全国农机总动力,农机总动力预测值与绝对值最大误差为1.425%、预测值与历史样本数据之间的绝对值平绝误差为0.853%,预测精度稳定,该预测方法适用于本时间序列预测问题。

  • 标签: BP神经网络 农业碳排放 农机总动力 遗传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20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接受综合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率、凝血指标、血栓预防有效率。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5%)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的凝血指标(PT、Plt、APTT、AT-Ⅲ、D-D和FIB)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栓预防有效率(98.3%)高于对照组(75.0%)(P<0.05)。结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 静脉血栓 下肢 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1例孤立性丛状神经纤维瘤(PNF)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男,12岁,前额部见一约4 cm×13 cm不规则皮下肿物,颅脑CT、MRI、脑血管造影无显著特异性,肿瘤彩超造影可见低回声神经束样结构。于全麻下行肿物标记范围切口+冠状切口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符合PNF。随访6个月,切口平整,未见复发。本病应与蔓状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及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鉴别诊断,手术切除时需科学设计手术切口,并做好植皮、转移皮瓣预防可能发生的皮肤缺损、缺血坏死。

  • 标签: 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 蔓状血管瘤
  • 作者: 肖本杰 庄建华 钟萍 毕涌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3年第09期
  • 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434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082,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0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082,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434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皮肤交感反应(SSR)和R-R间期变异度(RRIV)检测探讨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特征。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医的发作间期的VM患者和同期健康人群,对其进行SSR、RRIV检测,记录各项参数,包括SSR潜伏期、SSR波幅、平静呼吸时RRIV(R%)、深呼吸时RRIV(D%)、深呼吸与平静呼吸的RRIV差(D%-R%)、深呼吸与平静呼吸的RRIV比值(D%/R%),分析VM患者与对照组各项参数的差异性以及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3例VM患者,男12例,女61例,年龄(46±13)岁;健康对照组36名,男6名,女30名,年龄(46±7)岁。73例VM患者检测SSR异常38例(52%)、RRIV异常17例(23%),SSR与RRIV均异常11例(15%)、SSR或RRIV异常44例(60%)。VM患者下肢SSR潜伏期[(1 719±289)ms]较健康对照组[(1 500±349)ms]长(P=0.001)、上肢SSR波幅[1.6(0.8,3.0)mV]较健康对照组[2.6(1.8,4.2)mV]低(P=0.006)。VM患者上肢SSR波幅、R%、D%与年龄呈负相关,rs分别为-0.311(P=0.007)、-0.237(P=0.043)、-0.263(P=0.024);VM患者SSR下肢较上肢潜伏期[(1 719±289)ms比(1 244±185)ms]长(P<0.001)、波幅[0.8(0.3,1.7)mV比1.6(0.8,3.0)mV]低(P<0.001);上肢SSR潜伏期与下肢SSR潜伏期呈正相关(r=0.436,P<0.001),上肢波幅与下肢波幅呈正相关(rs=0.456,P<0.001),D%与R%呈正相关(rs=0.357,P=0.002)。结论VM发作间期的自主神经病变特征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失衡以交感神经功能受损为主。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皮肤交感反应 R-R间期变异度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当经科技发展进步的驱动下,如何科学有效地迭代和更新教学方式,甚至颠覆既往一些过时的传统教学模式,是目前学界、教育界等争相讨论的问题。要培养真正有能力、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仅仅靠知识的堆叠与灌输,远远无法匹配社会发展的快速进步与不断增长的需求。在神经内科学的教学与实践中,临床病例复杂繁多、变化迅速,更加需要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本文旨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的教学及实践中的应用方式、课程设计,期以优化神经内科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PBL模式 神经内科 问题设计
  • 简介:摘要: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端到端MOOCs学习者辍学预测模型。卷积神经网络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其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本课题尝试将卷积神经网络用以对MOOCs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有效特征的提取,并将特征提取和分类整合到一个框架中,通过它们的协同学习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

  • 标签: 卷积神经网络 MOOCs 辍学预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部及上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接受治疗的颈部及上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11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脉冲射频组(A组,n=68)和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组(B组,n=42)。A组男40例,女28例,年龄(71.9±9.9)岁;B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66.3±16.9)岁。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前(T0)及术后 1 d(T1)、3 d(T2)、1周(T3)、1个月(T4)、2个月(T5)及3个月(T6)时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辅助性使用加巴喷丁的剂量、有临床意义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在T0、T1、T2、T3、T4、T5、T6各时间点的NRS评分M(Q1,Q3)分别为6(6,6)、2(2,2)、3(3,4)、3(2,3)、2(2,3)、2(1,3)、1(0,2)分,B组患者分别为6(6,6)、2(1,2)、3(3,4)、3(2,3)、2(2,3)、2(1,3)、1(0,2)分;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NRS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5)。与A组相比,B组在T3、T4、T5、T6时间点的NRS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在T0、T4、T5、T6各时间点的加巴喷丁服用剂量M(Q1,Q3)分别为0.6(0.6,0.6)、0.3(0.3,0.6)、0.3(0.0,0.3)、0.0(0.0,0.3)mg/d,B组患者分别为0.6(0.6,0.6)、0.3(0.2,0.3)、0.0(0.0,0.3)、0.0(0.0,0.0)mg/d;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加巴喷丁服用剂量均显著下降(均P<0.05)。与A组相比,B组在T4、T5、T6时间点的加巴喷丁服用剂量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有临床意义的PHN的发生率分别为25.0%(17/68)和7.1%(3/4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气胸、脊髓损伤、血肿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部及上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更加安全有效,可降低有临床意义的PHN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 标签: 带状疱疹 神经痛 脉冲射频 臭氧注射 疗效
  •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研究地铁车辆电气系统及其故障系统,通过对地铁车辆电气系统的分析和探讨,给出了一些解决故障的方法和建议。首先,引言部分介绍了地铁在现代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和电气系统在地铁运行中的关键作用。接着,论文对地铁车辆电气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在故障系统研究部分,我们针对常见的地铁车辆电气系统故障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常见故障的检测和修复方法。最后,本文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对地铁车辆电气系统研究的展望。

  • 标签: 地铁车辆 电气系统 故障 检测 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