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际信任人际交往中一种常见、重要的心理现象。但研究者对信任的定义还存在不同观点。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定义,编制题目来测量信任;另一类是行为游戏法,包括囚徒两难游戏、最后通牒游戏和信任游戏。社会神经认知科学家研究发现,人际信任不存在一个特定的中枢,它跟杏仁核,前中间前额皮质,旁扣带回,脑岛,腹侧被盖区,中隔区,梭状回,颞上回,眶额叶皮层等脑区有关,跟催产素、加压素和多巴胺等化学物质有关。同时,该研究指出了信任研究存在的不足。

  • 标签: 人际信任 研究范式 脑区 激素 生理机制
  • 简介: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尊会影响其未来发展及幸福水平.本文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自尊量表》对研究人际信任与自尊现状的同时,探讨两者的相关.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尊呈现正相关,自尊水平越高的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应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加强人际信任的培养,提高自尊的水平.

  • 标签: 大学生 人际信任 自尊
  • 简介:本文从网络人际交往中信任的产生机制角度,辨识了网络人际信任的内涵、特点。阐释了网络人际信任一方面来自“预设性信任”,另一方面源于网上交流的信息,同时伴随着交往者的主观判断。参考文献6。

  • 标签: 网络 人际交往 信任 产生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太原一监男性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信任及其相关,从不同来源、职业、犯罪类型、文化程度出发进行比较研究,为太原一监的管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和自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290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男性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表现出高外倾性、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性,在来源、狱前职业这两个因素上表现出差异。2.人际信任水平较低,犯罪类型、文化程度是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因素。3.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存在明显的相关。

  • 标签: 服刑人员 人格特征 人际信任
  • 简介: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汉语中的“信”字,本义是指“言语真实,诚实不欺”。在古典文献和一些辞书中常以“诚”、“实”、“不欺”等来解释“信”的含义。另一方面,“信”又可作“相信”、“信任”解。用在人际关系中,前一种含义的“信”常以“忠信”、“诚信”表示;后一种含义是指给予他人信任和对别人信任,不怀疑他人的“可信性”。

  • 标签: 人际信任 高一学生 “信” 古典文献 人际关系 “诚”
  • 简介:为探讨名誉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借助信任博弈的范式测查了名誉的各相关变量对被试在信任博弈中出价的影响。结果表明被信任者对自身名誉的态度对大学生信任博弈的出价影响不显著,这与国外以往的研究结果不相同。是否能获得向第三方反馈被信任者名誉的机会,对被试出价影响显著。获得反馈机会的条件下出价较高,反之则较低。此外,被试在信任博弈中出价的性别主效应不显著,但是在获得反馈机会的条件下,男生出价高于女生,缺乏反馈机会的条件下,则女生出价高于男生。

  • 标签: 名誉 反馈机会 信任博弈 人际信任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人际信任思想,对中国人的人际信任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人际信任与文化的关联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信任思想的梳理、剖析和解读,得以管窥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特点:中国人的人际信任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仍然以宗亲关系为出发点,从而促进着人际关系的和谐。改善中国人的人际信任状况需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健全各种制度。

  • 标签: 文化 传统 人际信任
  • 简介:为探讨大学生人性观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本文采用了人性哲学和人际信任量表,对16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了相关考量研究。得出了人际信任与人性观各个因子相关显著结果。男女在利他、意志力、理性、人性复杂性与人性变异性等分量值中明显差异,在人际信任量表上男女差异不显著。大学生人性观与人际信任相关密切,其中值得信任、人性变异性和独立性这三个因子对于人际信任有显著影响。

  • 标签: 人性观 人际信任 逐步回归 大学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从高中进入大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在此期间形成人际信任非常重要。而我国目前的社会正处于发展的转型阶段,价值观念以及价值形态正在不断的更新,新的价值观体系还没有完全确定,导致现在出现了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所以重新建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信任度非常的重要,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设和谐校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人际信任危机 危机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试图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一方面为家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重视培养子女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为高校管理部门加强和改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可依之据。

  • 标签: 父母养育方式人际信任大学生综述
  • 简介:采用自编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问卷和Ro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对全国18所高校在校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人际信任状况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注册志愿者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尤其在特殊信任方面;随着参与志愿活动频率的不同,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均值有显著差异;人际信任水平越高,大学生成为注册志愿者的可能性更高,其参与志愿行为的频率越高。家庭、同伴和朋友的特殊信任、支持及高水平的人际信任,促进大学生志愿行为的发生。

  • 标签: 大学生 志愿服务 人际信任 志愿行为
  • 简介: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即家庭亲密度是影响个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和《人际信任量表》(Ⅱ)对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濮阳市华龙区高中的350名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表明,家庭亲密度对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度有显著影响,家庭亲密度越高,高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也越高;建立了高中生人际信任度与家庭亲密度的回归方程,通过高中生人际信任度的得分可以预测其家庭亲密度水平;可以从提高家庭亲密度的角度出发增强高中生对别人的信任

  • 标签: 人际信任度 家庭亲密度 高中生
  • 简介:运用信任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湖南的两所中学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显著的年级、性别差异,只在依赖维度上女生略高于男生,但没有显著性差异。整体上,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在人际信任总分及依赖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母未离异的初中生比父母离异的初中生更多感受到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而父母离异的初中生比父母未离异的初中生更多感受到母亲的过分干涉与过分保护。结论:积极的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呈负相关。

  • 标签: 人际信任 父母教养方式 初中生
  • 简介:为探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人际信任、疏离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网络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存在显著负向相关,与网络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向相关;疏离感与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人际信任存在显著负向相关;手机依赖与疏离感存在显著正向相关;疏离感在网络社会支持、网络人际信任和手机依赖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有8.3%-11.9%的变异量是通过疏离感对手机依赖产生的影响;以疏离感为中介变量的模型拟合较好。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水平来改善大学生的疏离感,进而降低手机依赖程度。

  • 标签: 网络社会支持 网络人际信任 手机依赖 疏离感 中介作用
  • 简介:本文对民航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探索其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相关性,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

  • 标签: 民航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人际信任
  • 简介:或许多数人会觉得这个人一定是脑子进水了,那还不赔死吗?但结果恰恰相反,正是这些看似荒唐的服务条款,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网上鞋店。这个人叫谢家华,他的网店叫Zappos。

  • 标签: 信任 服务条款 个人 鞋店 网店
  • 简介:摘要:现阶段,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会出现信任危机,主要是表现在大学生班级关系不团结,宿舍关系不和谐,师生存在矛盾等现象。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信任危机所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关表现,以此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标签: 大学生 人际信任危机 社会心理学
  • 简介:孤独是很多手机依赖者面临的最大挑战,要避免手机依赖行为,就要引导大学生如何勇敢地面对孤独,并学会如何以适宜的方式排遣孤独。问题提出手机依赖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萌生的新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手机依赖会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引起个体的孤独感、疏离感、抑郁、焦虑、退缩、社交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与行为的不适,其中现实的孤独感是手机过度使用者感受到的负面影响。由于青年学生花费过多时间在移动互联网上,相应地在现实社会

  • 标签: 人际信任 人格障碍 疏离感 青年学生 问卷法 社交障碍
  • 简介:人际信任的研究在社会学界及社会心理学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围绕信任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相关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张“信任是非理性行为”,代表人物是社会心理学家霍斯莫尔,他认为“信任是个体面临一个预期的损失大于预期的得益之不可预料事件时,所做的一个非理性的选择”,即当个体在纯理性的状态下做选择时是不会做出“信任”行为的。

  • 标签: 人际信任 情感支持 大学生 理性化 剖析 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