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4 个结果
  • 简介:“友以辅仁”,最近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认。对于热爱旧体诗词的我来说,能够多认识一些同道好友确是很有裨益。我一直很喜欢写旧体诗,但大学读的是法学,并无诗友可相商略,且地处郊区,也很难濡染城里的创作氛围。因此那时候写诗,完全是闭门自造、自我欣赏而已,很难在诗艺上得到提高。点检彼时所作,幼稚浅陋,几欲一焚。后来读研便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专业,

  • 标签: 奇士 旧体诗词 自我欣赏 写诗 诗艺
  • 简介:愚人和智者相处,会变得善于思考,穷人和富人相处,会变得善于理财。我认识这样一对来自安徽农村的夫妻,十多年前就带着年幼的儿子来苏南讨生活,每天起早贪黑地卖点心,一个月的利润也就千把块钱。尽管经济上捉襟见肘,但他们过着与其他外地小商贩不同的生活,市中心的住宅房租并不便宜,夫妻俩偏要租住这样的房子,他们还交了一笔不菲的借读费,将儿子送进区里的重点小学念书。出租房的街坊邻居全是中产阶级,出入衣着光鲜,谈吐举止文雅。从搬进来的那天开始,夫妻俩见到人就

  • 标签: 富邻
  • 简介:2017年8月19日,新华社发布了一则消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座谈会在长春召开——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家自然资产和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正式建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位于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交界的老爷岭南部区域,

  • 标签: 核心区 警务室 野生动物 森林公安局 非法狩猎
  • 简介:解放前,在重庆较场口,与国民党市党部相邻的一处民居内,每天都发生着一些惊险奇异的故事,在那段特殊的岁月,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 标签: 国民党 历史 重庆市 消防中队
  • 简介:就国内的经验看,“避”行动既非居民的情感宣泄,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分配不公的必然结果,不同类型的避行动有着迥异的生成机制。经济理性、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三种行动逻辑分别主导着污染类、风险集聚类、心理不悦类三种典型“避”行动的生成过程。而社区压力与从众心理、社会信任缺失与无效的风险沟通以及居民过度的风险想象等社会心理与文化因素的联合作用让孤立的“避”行动演化为群体性“避”冲突成为可能。有关部门要清晰界定经济补偿方式的适用范围,切实尊重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权利,逐步恢复社会信任,化解“避”冲突时更多地考虑并满足居民的价值与情感诉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

  • 标签: 邻避行动 生成机制 环境抗争
  • 简介:避冲突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冲突,我国避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行政决策程序的欠缺、风险沟通不完善、补偿机制未建立,另外还存在避冲突解决机制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我国日益增加的避冲突,需要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强化行政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强风险沟通,建立各种形式的补偿机制,完善避冲突解决的立法,及时预防和解决避冲突。

  • 标签: 邻避冲突 行政程序 风险沟通 补偿机制 解决机制
  • 简介:常纪文在2016年8月22日《北京日报》撰文指出,避现象即“不要在我家后院”,指的是政府推行某项政策或者审批设立监狱、核电厂、垃圾焚烧厂等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项目时,目标地域的公众发动的不愿意接纳该项目的社会运动。当前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开始觉醒,很容易采取合理或过激的行为对抗一些建设活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

  • 标签: 法治方法 法治思维 《北京日报》 环境保护意识 社会危害性 社会运动
  • 简介:1992年,贸易额53亿美元,2006年,贸易额1343亿美元。14年间,这一数字增长近26倍,这一数字无疑是中国与其近邻韩国关系迅速发展的生动写照。

  • 标签: 中韩关系 现状 贸易额 美元
  • 简介:他者在避困境化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避冲突中的主体之一,他者的角色转换是影响避冲突走向的关键变量。在避政策制定过程中,他者空间上的在场与话语上的离场形成了巨大反差,使公众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此时,退出者和呼吁者的角色选择为他者表达不满和诉求提供了可能,而一旦这种身份转换失败,通常会引发剧烈的避冲突。要想走出避困境,公共部门提升自身治理能力是一个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公共部门要学会主动走近他者,以协商沟通为桥梁,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和程序上,创造条件让他者成为在场者,在构建他者对项目认知、程序认可、决策认同的基础上,引导他者最终成为公共政策的忠诚者。

  • 标签: 他者 离场者 退出者 呼吁者 忠诚者
  • 简介:避冲突是城镇化过程中带来复杂问题,不同避设施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指出环境避冲突的原因及其本质,分析征收庇古税等传统法经济学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环境避冲突的系统解决途径:在决策阶段完善信息公开渠道,扩大公众参与途径,同时建立多元的利益补偿机制和保险制度。

  • 标签: 邻避设施 环境邻避冲突 负外部性
  • 简介:妈妈来家吃晚饭,我对上了初二的儿子说:“帮姥姥把电视打开,姥姥喜欢看中央台的电视剧。”妈妈忙阻止说:“不用了不用了,别影响孩子学习!”我说没事,我们不怕影响。妈妈说:“那怎么行呢?孩子学习多重要啊!你哥哥为了不影响孩子,天天晚上到我家去看电视呢。你姐姐为了孩子学习,从孩子上小学开始晚上就没看过电视。”我说:“我儿子没事,我们写作业不怕干扰。是不是,玄玄?”玄玄马上回答:“是,姥姥。我不怕干扰,您随便看吧!”说完给姥姥调好台,特意说了一句“姥姥您要是觉得声音小听不清,可以再调大点声。”然后就回到自己房间写作业。

  • 标签: 学习 干扰 电视剧 孩子 妈妈 中央台
  • 简介:避冲突表面上看是公民对避设施产生的负外部性的一种理性抗争,实质上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动员和社会政治过程,是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非正义性的反映。环境正义理论包括承认正义、程序正义和分配正义。避设施选址过程中由于环境权保护不力、环境信息不公开、公民参与缺失,导致环境风险分配不均衡从而引起避冲突。因此,需要通过环境正义定量评价实现承认正义、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和公民参与实现程序正义、通过利益补偿和社区回馈实现分配正义,防范和化解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的避冲突。

  • 标签: 邻避效应 环境正义 环境冲突
  • 简介:2016年6月26日凌晨4时,经营路边烧烤的广西西林县个体摊主黎某因近期设在河堤路的烧烤摊档生意不好,认为是摊沈某经营的儿童蹦蹦床造成的,遂趁凌晨无人之机,点火将沈某价值7644元的蹦蹦床烧毁。案发后,警方根据视频监控将黎某缉拿归案。近日,黎某被西林县人民法院以故意毁坏他人财物罪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

  • 标签: 他人财物 生意 视频监控 有期徒刑 人民法院 烧烤摊
  • 简介:随着现代性的增长,特别是现代法治话语的勃兴,基于避设施的环境抗争在中国呈量级增长.这将给未来中国的社会与法治结构的变迁带来重要影响。基于惯性维稳思维,地方政府一般采用“专断一压制”型的管控模式治理避风险,这种模式减损了环境法律的社会功能,在实践中已呈现出诸多合法性危机。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趋势下,避治理必须在法权结构的合理与法权能力增进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协商的制度实践。构建一种“参与一回应”型的社会治理体制。该治理模式强调社会权力能力的增进.是一种多元、参与、合作的结构。经此,将各行动主体与环境事务联系起来,这是环境法治的基本方向与价值回应.也是中国环境避治理的基本选择。

  • 标签: 邻避运动 法权配置 风险治理 社会权利 环境协商
  • 简介:立足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探索避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制度归因,强调社会稳定风险是一种特定社会关系结构下预成的社会秩序,旨在发掘避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制度诱发的生成路径与后果。借用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的概念,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避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运行逻辑的制度性因素归纳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庇护/组织管控"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制度规制/团体缺失"。相应地,计划经济时期的避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处于一种被抑制的状态,而市场经济时期的这种风险则逐渐被释放出来,并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避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生成路径主要体现为制度安排下社会冲突的"话语博弈—利益对立—公正偏倚"。这种制度性风险形成了避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再生产:风险应对机制难以适应现代风险管理的要求;"失信的专家系统",导致民众感知风险日益增长;风险的"飞去来器"效应,使得每一社会公众最终都是风险的受害者。

  • 标签: 邻避项目 社会稳定风险 制度归因 话语博弈 利益对立 公正偏倚
  • 简介: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我国城市管理中发生了许多避冲突现象,这不仅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也挑战着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近年来,在几起典型的避冲突治理中,我们采用“决定一宣布一辩护”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制决策模式。这种模式使避冲突陷入多元利益之争、信任差距和公民无序参与三大治理困境,并导致了最终的政策僵局。破解该治理困境则需要引入参与式治理模式,通过推动决策的多中心参与和完善协商合作机制来规避避冲突的发生,使城市管理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治理。

  • 标签: 行政决策 邻避冲突 治理困境
  • 简介:摘要: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作为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一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之中。但在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干扰因素,严重影响了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的推进。本文对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对相关的抗干扰措施进行研究,并提出提高电子信息通信设备可靠性、稳定性的改进思路,为我国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的发展提供研究方向,对电子通信设备的运行时效进行提升。

  • 标签: 电子信息通信 工程技术 干扰因素 抗干扰措施
  • 简介:该书封底文字写道:“湘粤赣界地区食盐专卖制度的确立,经历了康熙六年(1667)偏沅巡抚周召南确定的销盐不行引、康熙十一年(1672)袁继善查盐后形成的领引办课、计丁派销等颇具地域色彩的制度变迁,直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才以招商认引方式纳入全国食盐专卖体系。自嘉以降迄太平天国时期,又发生了谁粤之争、粤盐济湘等事件,复杂多变而又具有某种内在一致性的食盐专卖制度,围绕着国计民生问题,是在商人、士绅、各级官员、百姓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中形成的。表面上,制度给人们的感觉是规范且边界清晰的,实际上传统时期的制度运作却灵动多变且界限模糊,制度通过由种种利益关系引发的冲突、斗争与合作来实现,在《会典》《律例》等文献中看起来相当一致的朝廷的典章制度,在不同的地方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面相。”

  • 标签: 食盐专卖制度 冲突与合作 清代 太平天国时期 地域色彩 民生问题
  • 简介: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引发了众多的社会冲突,特别是以公共设施选址型避冲突为典型代表的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导致一系列公共设施的兴建与运行困难重重。公共设施建设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依托,对城市公共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了公共设施选址型避冲突的成因,梳理了公共设施选址型避冲突的处置误区,并针对这些处置误区提出了治理策略。

  • 标签: 邻避设施 邻避冲突 处置误区 治理策略
  • 简介: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显著,导致由此引发的因环境抗争而引起的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频繁爆发。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即三方利益相关者在环境风险认知上的冲突、公民环境权遭受侵犯以及政府治理中的合法性危机。由此提出的治理路径应当包括如下三方面,即通过塑造新型合作的风险沟通关系,形成对环境风险的一致认识;设置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民环境权利免遭侵害;建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 标签: 邻避冲突 环境群体性事件 风险沟通 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