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梳理了海外学者对于中国立法研究的理论演进,比较了中外学者在立法研究领域的问题意识的不同及成因,并为立法过程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本文提出海外的中国立法过程研究分为旧制度主义、行为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三个阶段,总体倾向于把中国立法过程看作观察中国政治法律发展的一个窗口。而国内的立法过程研究则关注立法中的利益冲突等实际的法制问题。本文建议国内的立法过程研究重点探讨民主立法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如何透过立法民主的构建疏通立法中的利益表达。

  • 标签: 立法过程 海外中国研究 利益表达 民主立法
  • 简介:人类社会正在走向一个"电子民主"时代,为民意超越时空限制、广泛介入立法创造了无限前景。因此。立法公开应当将立法程序的各种环节。以及阶段性的立法成果,都向社会开放。并允许公共参与、民意介入。

  • 标签: 立法公开 向社会开放 电子民主 人类社会 时空限制 立法程序
  • 简介:<正>研究立法过程,必须把立法作为一个矛盾体系加以认识。首先,客观制约的历史必然性和主观选择的现实相对性,构成了立法过程最基本的矛盾。立法作为具体的人类行为,必然受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制约。在这种制约中,客观和主观互相作用,影响着立法者的认识过程,其中客观因素即社会关系的本质

  • 标签: 立法过程 立法行为 立法者 立法程序 社会关系 立法权
  • 简介:立法评价方法是创立良善法律之科学工具,关注的是立法者内在的科学立法思维。立法评价的对象是法律规范所依据的价值关系。立法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法律规范价值关系的范围确定,价值关系信息的全面总结与要素提炼,价值关系信息的类型描述,不同价值关系之间的比较和选择。经过立法评价而选择的"行为事实"、"社会需求"类型将会成为法律规范的初步内容,而立法评价所得到的价值判断也会成为该法律的规范目的之基础。整体上看,立法评价方法的操作过程,呈现出一种"立法评价之循环"特性,包括评价环节之反复与评价过程之循环两个方面。

  • 标签: 立法方法 立法评价 价值关系 规范目的 立法评价之循环
  • 简介:我国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尚处于初始阶段,制度架构的不成熟以及强势弱势群体之间的力量失衡,使得公众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立法。要解决这一困境,需要从制度方面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并将已制定的公众参与立法制度最大限度的予以落实。

  • 标签: 公众参与 法治 正当程序 利益博弈 听证
  • 简介:<正>1878年M.D.查尔麦斯在论述1849年把统一日耳曼诸邦及奥地利票据法规的日耳曼共同汇兑法后,写道“国际法典的原则若是能进一步推广,对商业世界将可能大有裨益。为实现这一点,虽然,其困难无疑是很大的,但却并非不可克服。这样一部法典的诸条款都须经过各国协议才能在各自的领域内颁布实行。以英国为例,它就可能限用于对外汇票,即限

  • 标签: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 票据法规 公约草案 国际汇票 统一法规 工作组
  • 简介: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中绝大多数仍由国务院提出立法建议、起草立法法案,党必须遵循人大制定的宪法和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整个立法过程中处于决策圈子的最外缘

  • 标签: 中国立法 中的规则 立法过程
  • 简介:商谈规则主要包括基本逻辑规则、普遍证立规则以及商谈资格和商谈方式的规则。在我国立法过程中,基本逻辑规则能够保证立法商谈参与者客观获取对方信息并且让对方准确接收自己的信息,普遍证立规则能够保证立法商谈参与者的主张建立在充分理由论证之上,商谈资格和商谈方式的规则可以保证立法商谈参与者的广泛性,立法商谈参与者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以及不受强迫干扰的权利。要充分运用商谈规则,需要提高参与主体的立法商谈能力,并且从公共领域、人大制度与耦合机制三个层面加强立法商谈场域的建设。

  • 标签: 商谈规则 商谈能力 商谈场域
  • 简介:而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在立法过程中行使人大的立法权力或改变法律的原则和内容的余地也越来越小,中国立法过程中非正式规则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与执政党的领导有关,提高人大在立法过程和决策过程中的地位

  • 标签: 中国立法 中的规则 立法过程
  • 简介: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中绝大多数仍由国务院提出立法建议、起草立法法案,居于立法过程权力中心的不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上述过程充分体现了党中心、国务院和人大系统三者在立法过程中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它们分别承担的功能

  • 标签: 中国立法 中的规则 小议中国
  • 简介:论文聚焦于国内学者较为忽视的1882年3月美国国会排华立法讨论的经过,依据留存的美国国会辩论记录和当时的报纸记录,归纳并分析了当年美国排华立法辩论的历史情境。认为美国国会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讨论排华立法,即对华人人口的恐惧问题、种族和不可同化问题、华工薪资过廉伤害劳工利益问题。但真正导致排华立法通过的关键因素,是美国当时两党的政治均势和劳工利益团体的积极游说。为了争取工人选票,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赞成排华。相对于排华态度坚定的民主党来说,利害关系较弱的共和党的积极参与,为排华法案的通过加大了砝码。

  • 标签: 美国 排华法案 华工问题 美国国会辩论
  • 简介: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子签名立法的准备阶段及立法必要性争论等各个环节的回顾,揭示了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关条件。作者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是电子签名立法出台的根本原因,而立法过程中电子政务促进电子签名立法的现象也颇值得思考。

  • 标签: 电子签名立法 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
  • 简介:<正>提交了本次会议的报告《中国民法典的体系与债权》以后,主办人希望再提交一篇报告,因此,我想就过去日中法学者之间开展的中国民法典立法问题进一步加以阐述。一、作为比较前提的市场经济近代民法典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这是民法典的社会经济基础。只要中国民法典宣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就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具有共通性基础。即具有共同的市场经济基础,也就具有了进行比较的可能性。

  • 标签: 中国民法典 市场经济基础 比较法 自由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所有权
  • 简介:不动产登记条例将于3月1日起施行据《经济参考报》2014年12月22日报道,国务院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对不动产登记簿、登记程序、登记信息共享与保护、法律责任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自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土地、海域以及房屋、林木等定着物被纳入登记范围。暂行条例包括6章35条,规定土地、海域以及房屋、林木等定着物均属于不动产范畴。不动产首次登记、变更登记、转移登

  • 标签: 不动产登记 定着物 登记程序 《经济参考报》 变更登记 快递行业
  • 简介:证券法在实施16年后再度大修据法制网5月30日报道,日前,证券法修订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作为对资本市场影响最大的法律,证券法在实施16年后再度大修。此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的证券法修订草案共338条,涉及五方面主要内容,包括: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投资者保护,推动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

  • 标签: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 立法 修订草案 证券法 投资者保护
  • 简介:7月28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就《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修订草案)》举行立法听证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此次立法听证是七年来第八次举行立法听证会。与前七次不同的是,上海人大公众网对听证会作全程文字直播,而这在上海尚属首次,让很多听证陈述人颇感意外,也给关心该草案却无缘听证的人一份惊喜。

  • 标签: 立法听证会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 立法民主 直播 房地产登记 修订草案
  • 简介: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传出消息,近期制定《深圳经济特区无线电管理条例》时,将试点引入立法辩论机制,召集部分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专家、行业人士和公众代表,就条例草案中的主要制度和内容进行公开辩论。深圳人大的这一举措,开了全国之先。

  • 标签: 立法质量 市人大常委会 深圳经济特区 辨论 管理条例 人大代表
  • 简介:杨利敏在《法学》2000年第6期撰文论述了《立法法》中部门立法与地方立法权限冲突的问题。作者认为,立法法第64条规定,地方法法规可以就“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作出规定;第71条规定国务院各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 标签: 地方立法权限 《立法法》 部门立法 冲突 行政法规 2000年
  • 简介:今年起,重庆市在全国率先试行政府立法回避制度,并规定与某一立法项目有直接明显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不参与法规的起草、审查和评审,也不主导立法进程。根据立法回避制度。有3种类型的立法项目应当实施立法回避:主管部门有直接明显利害关系的,原则上部门回避;专业性极强,需要借助专家智慧的,原则上相关部门回避;综合性跨部门的立法项目,部门间难以达成共识的,原则上单一部门回避。

  • 标签: 立法回避制度 科学民主 彰显 立法项目 利害关系 立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