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6 个结果
  • 简介: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行总)是1945年国民政府为接洽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联总)在中国的善后救济工作而设立的一个临时机构,在它存在的3年时间里(1945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共接收联总物资236万吨,价值逾5亿美元,并开办了多项紧急救济与战争善后事业。本文试图在梳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行总的善后救济工作做初步评析。

  • 标签: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行政院 1945年 救济物 国民党政府 政治难民
  • 简介:作为领导,在工作中不免有生气发怒的时候。应该说,对那种“吃硬不吃软”的下属,适时发火施威,常常胜于苦口婆心式的千言万语。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交流,不怕波浪起伏,最忌平淡无味。数天的阴雨连绵,才能衬托出雨过天晴、大地如洗的美好。暑后乘凉,倍觉其爽;渴后饮泉,方知其甘,此中包含着心理平衡的辩证哲理。有经验的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既敢于发火震怒,又有善后的本领;既能狂风暴雨,又能和风细雨。

  • 标签: 领导工作 领导艺术 人际关系 日常生活 “人情味”
  • 简介:天津市一位因弄虚作假被免职,尔后又易地做官的厂长,在市长聂壁初的提议下,又被免去职务。这件事在天津企业界引起震动。这是今年2月5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则报道披露的。这真是叫人"震动"的消息:它对我们的干部队伍来说,起着一种警策作用、借鉴作用,对众多的人民群众来说,更起着一种宣传我党一贯的干部政策和实事求是作风的好效果。

  • 标签: 干部队伍 干部政策 中国青年报 引起震动 聂璧初 人民群众
  • 简介:仅在2015年,我国就先后发生了多起工商企业较大和重大火灾事故。2015年8月天津渤海新区危化品仓库发生大爆炸,2015年2月北京百荣世贸商城和广东省惠东县义乌商品城发生大火,2015年元旦哈尔滨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发生大火,火灾不但造成了巨额财产损失,而且还无情地吞噬了众多无辜生命包括不少年轻的消防官兵在内。痛定思痛,我们当然要厉行安全生产不放松。然而,如何平抚灾害化解纠纷,保障权益补偿救济受害人,恢复社会秩序等,这些善后事宜的处理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任务。

  • 标签: 火灾事故 法律框架 百荣世贸商城 工商企业 财产损失 消防官兵
  • 简介:这是一个简单的案例。A村、B村是相邻的自然村,A村张某价值6800元的数码相机被盗,后张某发现被盗的数码相机在王某家中。于是张某趁王某不备,将数码相机拿回家里。后二人发生冲突。张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我们从法理角度来分析,透视该案例所反映出来的有关法律问题。

  • 标签: 张某 公法救济 私法 法理 冲突 案例
  • 简介:<正>一、意义与界定"无救济则无权利"是来自英国的古老法谚,其产生与其令状制有很大关系。在令状制下,如果权利受损者无法获得加盖国王敕印的令状,其案件将被司法拒绝受理。而这一法谚蕴含的道理,也适用于诸多司法与法律体系。因为,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包括"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缺乏"法律后果"就不是一个完整并具有执行力的法律规范。而法律后果包括制裁违法、激励守法及救济受损等。同时,仅在实体法上规定侵权责任也不够,如果救济方式与程序不完善,也无法实现违法制裁与权利救济。因此,权利救济体系与程序问题值得研究。

  • 标签: 宪法救济 诉讼救济 非法证据排除 刑事诉讼法 国家赔偿 律师辩护
  • 简介:救济权是基本的法律术语,但是与人们对救济权这一名词的高度熟悉和救济权在法律中的基础性地位形成对照的是,对救济权的专门研究很少,甚至迄今为止,关于救济权的为数不多的概念界定仍然是模糊不清或带有浓重的部门法色彩的。基于救济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对其依基本法理作出阐释,以明晰其确切所指和作为一种人权的基本属性,从而为救济权保护的理论模式和制度设计给出基本的理论前提。

  • 标签: 救济权 权利救济权 获得救济权
  • 简介: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是权利救济的两种基本历史形态,两者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只有把它们放置到更为宽广的历史视野中才能体察。当判断权、要求权和执行权被归于国家。而且判断权还被赋予给同样作为第三者的专家系统时,就出现了权利救济的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权利救济没有使权利救济的历史结构发生转型,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公力救济的运行机制。

  • 标签: 私力救济 公力救济 权利救济 历史结构 自然法学派 现代性
  • 简介: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司法救济已成为人民维护正当权益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司法救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现有司法救济的基础上建立起司法预救济和再救济制度是健全完善司法救济机制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司法预救济是在司法救济程序结束之前实施的提前救济救济是在现有司法救济程序完成之后,对受侵害人进行再次补偿和实质救济,确保权利受害人完整权益得以保障的行为。通过对司法预救济和再救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真正实现司法公正进而由司法公正向社会公正的转变。

  • 标签: 司法救济 司法预救济 司法再救济
  • 简介:灾害善后工作或救灾的实质是如何运用经济手段,将灾害的经济损失分摊或分散到一个更大的区域,以补偿灾害对灾区的经济损失,减小灾害对灾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破坏和阻碍影响.要使灾害的经济损失能真正地合理分摊或分散,必须改变我国目前对受灾地区的救助做法,实行有区别的灾害善后政策.

  • 标签: 善后政策 地区经济 善后工作 经济救助 仲裁机构 汝定
  • 简介:通过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的对比,私力救济不同于公力救济,一切当事人不能自行解决的严重冲突则通过法律诉讼等公力救济来解决

  • 标签: 力救济 浅析私 私力
  • 简介:<正>一、破产救济的基本含义何谓破产救济?《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了“破产救济”,称适用于各种特殊案件的救济方法还有:信托破产管理令,变卖破产者的破产财团等。法国《司法重整与司法清算法》第四篇(第171条至第184条)使用了“救济途径”一词,是指破产程序之救济。《美国破产法典》(第303条)及学者使用了“救济令”(自愿

  • 标签: 破产救济 破产程序 债权人会议 法治经济 破产法 救济途径
  • 简介:<正>裁判遗漏不仅缘于案件审理作业的复杂性,而且产生于作为案件裁判者的法官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方面的非至上性。即使是最严谨、最认真的法官在案件裁判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诸如遗漏裁判事项这样的失误。遗漏应当裁判事项的司法裁判显然是有欠缺的、不完整的裁判,无法满足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对遗漏裁判进行救济。各国民事诉讼法通常规定了民事漏判救济制度。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漏判救济制度的规定尚不够合理、科学,不能适应民事案件裁判实践的需要,有必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一、民事漏判的界定按照通常的理解,民事漏判是指法院在审理和裁判民事案件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疏忽,对应当裁判的事项发生遗漏,没有作出裁判的现象。民事漏判实质上是法院认为已经对全部事项进行了裁判,但实际上只对部分事项作出了裁判,对其他应当裁判的事项出现漏而未判,从而导致裁判结果不完整的情形。在大陆

  • 标签: 补充判决 民事诉讼法 诉讼请求 诉讼标的 民事案件 诉讼费用
  • 简介: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案件,如齐玉苓案、高中分流案、火车票半价争议、讼师案、劳动教养争议、民族饭店选举案、暂住证事件等,这些案件之所以引起了法律界、法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是因为这类案件提出了一个在我国社会以前尚未被人们所注意的问题:当宪法所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简称宪法权利)受到侵犯而普通法律又不能提供有效的保障时,公民所拥有的救济措施是什么?“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这是法治精神的内在和基本的要求。作为人权保障

  • 标签: 宪法救济
  • 简介:探索信访救济机制,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访渠道在社会解纷体系中的作用,也能找到破解当前信访工作自身瓶颈的突破口。本文通过对信访救济制度的初步研究,从行政救济的视角正确把握信访救济的定位、分析阻碍其效力发挥的因素。进而从三大化解行政争议制度的平衡点、信访格局、工作方法、涉诉类信访与司法的衔接性和长效机制五个方面探讨信访救济未来的发展路径,以期可以为我国信访救济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行政救济 信访救济制度 对策
  • 简介:公力救济的严格程序法定限制了私权保护,其所依据的法律的正当性决定了人们对私力救济的选择。法理上,法律本身的局限性,使公力救济无法提供正当的评判依据;法律实践上,实体法提供的评判标准不正当:适用法律不当,赔偿制度及赔偿标准的制定失当、缺乏客观公正的特别证明,致使人们抛弃公力救济

  • 标签: 公力救济 私力救济 极端方式 制度性缺陷
  • 简介:在我国,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是否需要直接适用宪法给当事人提供救济的案件或者事件。这些案件或者事件中所涉及的适用法律还是适用宪法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如2001年的齐玉苓诉陈晓琪等侵犯受教育权案、2002年的蒋韬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身高歧视案、2003年的孙志刚被收容遣送案、2004年的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拒绝录用案等。一些学者认为,只有直接适用宪法才能给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救济,一些学者依据立法法的规定甚至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

  • 标签: 宪法救济原则 宪法 案件性原则 法律权利 中国 时效性原则
  • 简介:我国环境纠纷处理的方式只有行政调解处理一种,对我国的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加以完善,一为环境侵权纠纷的行政处理

  • 标签: 权救济 环境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