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确的民族认同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我认同和凝聚力,也是民族个体拥有健康心理和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作为瑞丽傣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机构及职能部门,需要加强对当地傣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指导,唤起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肩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任。同时培养他们熟练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正确看待各民族文化,增强跨文化和跨民族交际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地处边疆的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向心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瑞丽 傣族 学校教育 民族认同
  • 简介:尽管“民族认同”已成为学术界不断泛化的话题,但是,关于何谓“民族认同”还存在诸多疑惑.无论是原生论(根基论)固守民族认同乃血缘认同,还是工具论(环境论)坚持民族认同是地域认同;无论是主张从内涵到边缘的研究理路,还是坚持从边缘到内涵的研究取向,客观民族主义与主观民族主义似乎并不完全对立.那么,如何对待民族认同问题?或许理想的途径是既要从民族认同的源来探求内涵,又要重视民族认同的流,去辨析含义.为此,考察“民族认同”的源与流及其认同变迁,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民族认同 血缘认同 地域认同 认同变迁
  • 简介:生活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穆斯林是蒙古族中比较特殊的一支,其法定民族身份为蒙古族,却坚守伊斯兰教信仰,文化方面又体现了蒙古族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融合。因此,本文通过对该群体的民族归属、宗教信仰、社会文化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历史、现实等层面分析蒙古族穆斯林民族、宗教、文化三者认同和谐共存的原因,探讨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现象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文化认同、现实利益、现实格局等方面存在的异曲同工之妙。

  • 标签: 蒙古族 穆斯林 阿拉善左旗 民族认同 宗教认同 文化认同
  • 简介:基于中国生活及田野调查的经历,在后现代主义情境下议论了调查者与"他者"的关系,探讨了应如何看待"他者"的文化及自我认同的问题。认为从行为者的立场出发进行民族志性的主位考察,不应站在"本质主义"的立场,而应从"建构主义"的视角考察"他者"。强调由"理解异文化"到"了解他者"的重要性。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了解他者 理解异文化 被叙述的文化 被活着的文化
  • 简介:新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不仅关涉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而且攸关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梳理、归纳学术界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研究的现有成果,评析当前研究景况中的特点与局限,以期为新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份参考。

  • 标签: 新疆少数民族 国家认同 研究述评
  •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关于民族主义的争论越来越热了,但是这似乎更主要是集中在学术圈之中。可能对于老百姓,我们会觉得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太低了,不能理解这么高深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大学生这是十分必要普及的。让大学生对于“民族主义”和“文化认同”有清醒的认识。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冲突(本质上就是民族冲突)时能够保持理性的思维本位,不至于采取过激的行为。这对于中华民族是复兴,和谐社会,和谐地球的构建都是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 标签: 民族 民族主义 文化认同
  • 简介:1──毛泽东文化大革命(1966-1976)系一场「政治」与「文化」的革命,革命样板戏如何配合毛泽东的政治革命思想而发展起来,革命样板戏做为政治意识形态的言说舞台

  • 标签: 再现文化 威虎山再现 文化认同
  • 简介:毫无疑义,历史上中国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但不可否认,在“中华民族认同”上有一些或显或隐的问题存在,如:分裂国家的潜在威胁、地方民族认同的高涨、跨界民族的离心表现等,其主要原因在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其中,历史原因主要有: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后果、封建社会民族歧视的遗毒等;现实原因主要有: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政治民主的缓慢进展等。

  • 标签: 中华民族认同 历史原因 现实原因
  • 简介:摘要战后初期,绝大多数东南亚华侨陆续加入居住国国籍,其政治认同相应发生变化。究其政治认同的转变动因有东南亚各国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独立,维护国家的统一;新中国希望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同时关注华侨在侨居国的生存和发展;战后出现冷战格局,美国关注华侨的政治效忠问题,忌惮庞大的华侨群体帮助共产主义向东南亚“扩张”。

  • 标签: 战后 东南亚华侨 政治认同 转变动因
  • 简介:从地缘文化出发,研析不同族群、宗教、语言、风俗、制度等文明差异,是社会人类学的一个崭新视角。青海作为一种地缘文化的范式,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生成的某些规律,表明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主体社会的同质性只能来自对不同族群文化异质性的广泛包容,在这个基础上,中国人的政治行为和经济理论将最终突破地域、种族、制度的差异,形成全民族认同的社会共同体价值。

  • 标签: 地缘文化 族缘意识 湟洮区域 中华民族
  • 简介:摘要大学要发展,必须注重大学生认同感的培养,因为这是大学能够长久繁荣的基本。大学生认同感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性的结果,但只要大学时本着育人为本的思想,真心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则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同,更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 标签: 大学生 认同感 育人为本
  • 简介: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主要形态,能够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新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借助现代传媒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推进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在平等、创新氛围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大众文化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一定程度的自我迷失,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 标签: 大众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自觉 创新
  • 简介: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是保证国家生存和应有地位的重要条件。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的挑战,国家认同日渐成为备受关注的学术话语和重要的实践课题。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前沿要地,同时,又处于国家认同的"边缘地带"。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强化国家认同的基础性制度,是搭建个人对于国家归属与忠诚感的桥梁。

  • 标签: 国家认同 民族地区 农村社会保障
  • 简介: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劳动力需求剧增,人口流动政策逐渐放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抱着改善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梦想流入城市打工。近三十年,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由1982年3000万激增到2005年的1.47亿。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女性流动人口规模已达到2001万,占流动人口总量(4242万人)的47.2%,大多数女性流动人口到工厂打工,因而派生出一个新的称谓——“打工妹”。

  • 标签: 女性流动人口 当代中国 性别认同 人口规模 劳动力需求 农村劳动力
  • 简介: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云南推行土司制度的过程,也是不断推进边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体化,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边疆地区特殊区域政治的影响,在中央王朝与边疆土司的互动和博弈过程中,中央王朝在边疆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特征,并对明清时期西南边疆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今天国家进行边疆治理,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明清 云南土司 区域政治 国家认同
  • 简介:目前农民生存状况、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状况仍然制约和影响农民对党的认同,既然村民自治挑战村党组织权威,    二、村民自治与农民对基层党组织的认同    无论怎样解释民主

  • 标签: 中加强 党政治 农民党
  • 简介:理解果蔬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形成机理,是确保果蔬供应链源头质量安全、保护果蔬产地生态环境、促进果蔬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果蔬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意愿研究模型,在广州市采集了239个有效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技术实证分析了价值认同、社会信念和能力认知对果蔬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果蔬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受到价值认同、社会信念和能力认知的正向影响。其中,能力认知对果蔬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提升果蔬农户质量安全控制意识和技能,创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加大政府资金和技术扶持,有助于激励果蔬农户实施质量安全控制行为。

  • 标签: 质量安全控制行为 果蔬农户 计划行为理论 结构方程模型
  • 简介:在整个清代的民族认同过程中,作为主政中原的少数民族君主,清帝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对相互矛盾的二元心态——自卑与自大。清帝的这种二元心态反映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认同上,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继承发扬儒家传统民族观中有利于其统治的部分;另一方面去除传统民族观中的一些民族歧视成分,努力争取以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平等地位。

  • 标签: 自卑 自大 民族心理 民族认同
  • 简介:族群认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因族群而异,并随社会条件变化而变化。因此,不能以同一种方式看待不同性质族群的族群认同。就西藏珞巴族而言,在族群后认同阶段,族群认同因素在模糊与清晰的相互交替中不断流变,而这种流变正是国家、社会情景以及其他族群等外部认同因素相互角力的结果。

  • 标签: 珞巴族 族群认同 构建 维系
  • 简介:本文通过对虚拟社群“保研论坛”部分案例的跟踪和研究,考察了虚拟社群中人际互动活动对社群文化认同程度的影响关系。通过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活跃度、忠诚度和贡献率三个变量,发帖、登录频率、离群率、类群意识、原创帖和主题活动六个测量指标,验证了虚拟社群成员间的互动行为,可以提升成员在社群背景下的自我认同感,帮助确立成员在社群中的个人身份认知,进而提高对社群的文化认同;虚拟社群成员对社群的忠诚和贡献,可以强化成员对社群的情感认同度,进而提高社群的文化认同

  • 标签: 网络虚拟社群 文化认同 人际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