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税收收入的超常增长,宏观税负的科学评价愈显重要,测算地区宏观税负的实际水平应剔除不能提供税收的那部分GDP.反映地区税负差异程度的税收基尼系数超过0.5,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物价是引起税收收入总量的原因,也是导致地区税负差异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地区税负差异 科学评价 税收收入 宏观税负 超常增长 基尼系数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和税收收入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且后者的增长速度一般都超过前者,我国税收负担率(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即税收/GDP)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在这方面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即从比较地区间宏观税负的差异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税收负担问题,以期对我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所裨益。

  • 标签: 宏观税负 地区差异 经济分析
  • 简介:本文主要对近几年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教育投入的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各省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投入水平的变异系数,对省际之间各级教育生均投入水平差距变化情况进行了判断,并研究了相关教育投入政策对地区差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 标签: 财政教育 经费 地区差异
  • 简介:根据2009年国土资源部的书面规划,各级政府要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适度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并按照新农村建设部署,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安排力度。但是,具体到一些地方,则是反向操作、中心城市政府层层挤压偏农业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当前各地执行的以保护耕地红线为基础的“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统筹安排”,事实上为中心城市的占地行为、挤压后发地区的工业化空间提供了“保障”。

  • 标签: 城镇化 差异化 建设用地规模 新农村建设 城市政府 用地指标
  • 简介: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推动各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采用量化分析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制造产业政策的发文时间和区域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政策工具在西部地区的整体分布情况;对比了西南和西北地区在政策工具使用方面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省份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西南和西北地区制造产业政策工具均以供给面和环境面为主。

  • 标签: 制造业 产业政策 量化分析 区域差异
  • 简介:基于地区间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视角,引入人均公共支出成本的变量、采用加权变异系数对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进行度量。研究发现,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小于地区间财力差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的形成和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较大的现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应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 标签: 地区间财政能力 财力差异 公共支出成本 财政转移支付 公平 效率
  • 简介: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溢出路径,在促进国内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2007年~201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构建国际R&D溢出模型的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产生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这种积极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金融体系、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局面和较强的技术吸收、研发和再创新能力,其逆向技术溢出的效果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还受人力资本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也存在地区差异

  • 标签: 对外直接投资 逆向技术溢出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区域差异
  • 简介:我国电信业在整体大发展的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原因,东、中、西部地区的电信业发展水平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在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状况差异的情况下,仍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性。本文在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电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它们之间的发展差异程度进行了测量,并对这种差异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 标签: 电信业 发展差异 相对差异系数 泰尔指数
  • 简介:公务员薪酬地区差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根据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中合理的差别原则和亚当斯的公平原则,选用“S”部门公务员薪酬基本工资和津补贴相关调查数据,运用回归模型和夏普利值(Shapleyvalue)分解模型,对公务员薪酬地区差异的驱动因素进行理论界定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基本生活成本、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层级、劳动力市场价格、商品住宅价格是公务员薪酬地区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其对差异的相对贡献度分别为30%、21%、20%、18%和7%。公务员薪酬地区差异存在,任何有关公务员薪酬的制度安排,除了考虑政治理性,还须关注经济理性。

  • 标签: 公务员薪酬 差异分解 地区差异 薪酬结构
  • 简介: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观,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存在地区差异。经过主成分分析法剔除共同因子后,因子扩增模型进一步表明,我国资本配置效率近十五年来并未明显提高,但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扩大。资本误置制约了我国的产业转型、区域平衡和经济增长。改善绩效与协调发展是我国金融部门进一步改革的迫切任务。

  • 标签: 资本配置效率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因子扩增模型
  • 简介: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别与国际差别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通过采取措施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以国内最高能源效率为比较标准计算中国的节能潜力不仅比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准更符合实际,而且还可以做到能源资源公平合理地配置。中国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效率最低的地区主要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内陆省区。提高中国的能源效率需要改变目前地区自我平衡的能源配置方式,使能源流向效率高的地区。各地区在制定节能措施时既要考虑影响能源效率的一般性因素,也要考虑本地区的特殊因素,另外,中国也不能不分地区地实行同一节能降耗的目标。

  • 标签: 能源效率 地区差异 节能潜力 效率趋同
  • 简介:城市物流作为促进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城市在地理位置、发达程度、经济基础、产业发展、物流业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物流发展模式,总结基于不同城市定位和运营战略下的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可为我国其他地区城市物流发展提供思路。

  • 标签: 中部地区 东部地区 城市物流 发展模式
  • 简介: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土地利用集约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运行质量及其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水平、土地利用程度三个方面构建了江浙沪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江浙沪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大致由上海市为中心向外围递减。根据综合得分,将区内城市划分为五类,并对各类城市土地利用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利用空间 土地集约 地区城市
  • 简介:以东北地区41个市级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2015年3个时段,兼顾总量、比例和速度,结合旅游业产值、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旅游业发展速度综合考察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演化特征,以便全方位反映区域旅游业发展真实态势,并进一步分析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起促进作用,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 标签: 集聚 旅游业 区位熵 东北地区
  • 简介:农业信息服务在我国农村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其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建立农户信息接受态度的研究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感知的信息质量、有用性、易用性、服务成本和使用能力等在不同地区间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的有用性、使用能力和易用性在不同地区有着显著差异,其他因素差别不大。

  • 标签: 信息接收行为 研究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
  • 简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度了2003—2012年我国中部地区的金融效率,结果显示,中部地区的金融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近十年间金融效率改善不大,金融效率呈现省内差异较大而省际差异较小的特征。因此,我国必须深化金融体系改革,金融发展不能只重视金融数量扩张,也必须重视金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 标签: DEA模型 中部地区 金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