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2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尽快开发我国南海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与国内两所大学合作,在FOCUS处理平台上共同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个海上多波地震处理系统OMS。利用该系统已成功地对莺歌海盆地多波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其地质效果明显,文中从系统界面,模块组成,模块及系统测试结果,资料处理效果等几方面对OMS处理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

  • 标签: 海上二维多波地震处理系统 OMS OMS处理系统 FOCUS处理系统
  • 简介:ProBases盆地模拟评价系统为多功能综合盆地模拟评价系统,其模拟过程藕合了断层生长作用、沉积作用、压实作用、流体流动、烃类生成和运移以及地壳均衡作用、岩石圈减薄和热流作用等。对比评价区实际井的实测资料(如温度、Ro、压力等),可以检验模拟结果。通过在崖13-1气田区实际应用,探讨了盆地构造和地壳结构演化特点以及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特征,认为崖13-1气田天然气是双源的:莺歌海盆地上第三系烃源层生成的天然气为其主要来源,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层生成的天然气为次要来源。

  • 标签: ProBases二维盆地模拟 评价系统 崖13-1气田区 应用 构造演化 地壳结构演化
  • 简介:渤海钻探测井公司在W1710井使用LOGIQ测井系统成功实施核磁共振测井作业,录取到合格的资料,标志着该公司核磁共振测井已经迈入时代。核磁共振测井在复杂井,如特殊岩性、水淹层、低孔低渗储层评价中具有独特优势。

  • 标签: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 二维核磁共振 测井公司 钻探 渤海 应用
  • 简介:综合各项对比指标来看,锦16块驱采出液处理后回注到锦16块兴隆台油层的井组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选定锦2-8-08侧井作为试验井进行回注,并对比泡沫驱期间该井组的各项生产参数进行综合分析评定。本次回注实验取得良好效果,也为下步扩大注入提供了指导和经验。

  • 标签: 剩余液 回注 处理回
  • 简介:针对吉林油田先导试验区现场试验中碱、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污水间配伍性差的问题,室内进行了新型有机碱/HPAM复合驱体系研究,确定其配方为:0.8%有机碱NPS-2+1500—2500mg/LHPAM。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此复合驱体系可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与注入水配伍性好,室内驱油采收率比水驱提高17%以上。

  • 标签: 有机碱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 简介:连盆地不同凹陷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地层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4个因素的控制。在圈闭与油源具备的前提下,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是地层岩性油藏形成的基础;流体动力学特征决定了地层岩性油藏的分布区域;储层临界物性是油气充注的决定性因素;砂体的封闭性能则是地层岩性圈闭成藏的关键。上述4个因素良好配置,有利于地层岩性油藏的成藏。

  • 标签: 运移通道 流体特征 储层临界物性 砂体封闭性 岩性油藏 四元成藏
  • 简介:通过连断陷盆地4个地层-岩性油藏成功勘探的典型实例,针对不同凹陷,深化地层岩性圈闭(油藏)“多元控砂—四成藏—主富集”成藏体系研究,不断构建新的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模式,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巴音都兰凹陷、乌里雅斯太凹陷、吉尔嘎朗图凹陷、赛汉塔拉凹陷等发现了4个3000万~5000万t级的地层岩性油藏石油储量区块,开辟了油气勘探的新局面。

  • 标签: 地层-岩性油藏 勘探 巴音都兰凹陷 乌里雅斯太凹陷 吉尔嘎朗图凹陷 赛汉塔拉凹陷
  • 简介:地质导向是水平井钻井中保障沿着优质储集层钻进的重要支撑手段。传统的基于地层对比的地质导向技术所构建的导向模型通常难以提供精细且具有预测能力的地层构造模型、岩性分布模型及含油性分布模型,往往使导向工作出现偏差,引发优质储集层钻遇率低的问题。地震数据纵向分辨率虽低但具有层面横向控制能力,测井数据纵向层位虽精细但因井位少使其纵向地层延展性控制能力差,基于者优点的井震联合构建三地质导向模型技术,则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三地层模型和剖面导向模型,进一步结合随钻数据实时校正模型,即能够确保钻井轨迹位于薄砂层目的层中,指导钻井施工实现精准地质导向。三建模技术、地层剖面建模与分析技术以及模型更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勘探开发中后期,钻井、测井、录井资料丰富的情况下,基于井震联合三地质导向模型构建的地层剖面模型能够满足地质导向的精度要求,有效提高油气层钻遇率。

  • 标签: 井震联合 三维地质导向 模型 动态校正
  • 简介: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多个面积只有1000-2000km^2的中小型断陷凹陷内发现了3000-5000万吨级的地层岩性油藏石油储量。勘探实践与地质研究表明,连盆地具有“多元控砂-四成藏-主富集”地层岩性油藏形成、分布和富集的基本规律。

  • 标签: 多元控砂 四元成藏 主元富集 地层岩性油藏 二连盆地
  • 简介:采用12-羟基硬脂酸和4种不同碳数的酸(己酸、壬酸、癸酸、十二烷酸)制成了复合锂基润滑脂,测定了润滑脂的滴点,考察了复合锂基润滑脂滴点随稠化剂体系中酸碳数的变化规律。采用分子模拟技术,建立了不同酸制成的复合锂皂的分子结构模型,计算了不同酸制成的复合锂皂的分子间键长和分子体积模量,结果表明,复合锂皂的分子体积模量越大,对应的复合锂基润滑脂的滴点越高,反之亦然;复合锂皂的分子内形成氢键的概率也会影响复合锂基润滑脂的滴点,形成氢键的概率越大,复合锂基润滑脂的滴点越高。

  • 标签: 锂基润滑脂 十二烷二酸 体积模量 分子模拟技术 硬脂酸锂 稠化剂
  • 简介:通过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聚驱后聚合物滞留量随推进距离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有无聚驱在无碱复合体系中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滞留量随推进距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聚驱聚合物滞留量随推进距离增加近似呈指数关系递减,同时注入端区域滞留大量聚合物.近注入端剩余油饱和度较低,复合体系损失少;注入端附近聚合物滞留量较高,有效减缓复合体系的滞留损失,滞留聚合物能保护复合体系,有助于复合体系进入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的地层深部,提高聚驱后复合驱采收率.

  • 标签: 聚合物驱 滞留聚合物 滞留规律 无碱复合体系
  • 简介:针对胜利油田驱采出液处理难度大的问题,以驱采出液中乳状液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界面性能、界面黏弹性、界面膜微观结构以及Zeta电位的室内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驱采出液中的乳状液稳定性主要由界面膜强度决定,体系的双电层结构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二元驱采出液 稳定性 界面性能 胜利油田
  • 简介:针对辽河油区普通稠油锦45块于Ⅱ油层油藏条件,在室内进行了碱/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实验研究。实验筛选出2种碱剂Na2CO3和NaOH,从6种表面活性剂中

  • 标签: 复合驱 实验研究 室内实验
  • 简介:为进一步提高河南双河油田聚合物驱后原油采收率,进行了聚合物驱后利用OCS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体系驱油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OCS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体系是一种高效驱油剂,聚合物驱后利用OCS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体系可以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利用交联聚合物与OCS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体系相结合进行驱油的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先用交联聚合物进行调剖,再注入OCS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高效驱油剂,提高采收率的效果更好。

  • 标签: OCS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驱 提高采收率 驱油剂 双河油田
  • 简介:石油勘探表明不对称半地堑是引张构造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展现这类构造的地震反射剖面质量是变化的。在极少露头或无露头控制而地震剖面又不能清楚反映所有细节的情况下,模拟模型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对该地区作出解释。视频磁带是众多模拟模型方法中最成功的一种显示。其优点是成像清晰,所使用的原材料能正确模拟岩石的流变性,但本方法受到各种固定下盘形状的限制。当然,自然界断层下

  • 标签: 张裂断层 构造模拟模型 油气勘探 地位构造
  • 简介:该文提出的五参数综合解释模型,是井口地质录井综合解释油气水层的一种定量解释方法。它以气测、K.S法、判别模型和电测解释结果为基础,用逐步判别法建立的。它用最大概率解决归类问题,使油气水层解释符合率和正判率都得以提高,为井口地质综合解释自动化作了一次成功尝试。

  • 标签: 录井 综合解释 模式识别 数学模型 特征 参数
  • 简介:多年来,烷基硫代磷酸盐(ZDDP)已成功地用于车用发动机油,且已放证明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抗磨性,但由于发动机油质量的提高,已对润滑油中的磷含量提出了限制要求.如APISL轿车发动机油.目前要求的磷含量限制在0.10%,但汽车制造商仍然要求进一步降低磷含量.因为这种磷含量对废气转化系统仍会产生中毒。

  • 标签: 二硫代磷酸盐 二烷基 低磷含量 发动机油 汽车制造商 抗氧化性
  • 简介:半地堑是裂谷盆地充填的基本构成单元。琼东南盆地下第三系的岩相展布受控于半地堑及其组合。断陷充填过程中的物源方向和途径取决于半地堑及其组合中的构造缓坡通道。区内具有崖13-1半地堑末梢型,松27-2复合型和崖15-1叠合型三种主要物源通道。构造缓块不仅是控制半地堑内沉积体系布和配置的物源通道,而且自身能形成圈闭。应用半地堑模型分析断陷盆地充填历史是盆地分析的一条有效途径。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半地堑 充填模型 断陷充填 沉积体系 物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