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路灯控制系统是整个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广大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路灯控制系统在日常工作和运行过程中伴随着大量能源的消耗,这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本文以有效贯彻并全面落实国家所提出的节能环保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对如何提供以按需照明为原则实现路灯控制系统节能的最大作出详细研究。

  • 标签: 路灯 控制系统 节能 最大化 研究
  • 简介:摘要在低油价、新常态的双重影响下,油田企业都面临着严峻挑战,科学、精细的投资管理是目前油田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所在。为保证油田的投资效益与长期稳定发展,研究了油田经营效益最大的投资优化方法。

  • 标签: 投资优化 投资决策 经营效益
  • 简介:【摘要】对于中铁基建单位而言,政工人员在其发展创新期间发挥重要作用,在使员工长期维持足够激情进行工作的同时,能够为后续推动中铁基建单位文化和谐发展提供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与中铁基建单位高效施工和管理具有直接关联。政工人员在日常工作期间,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作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政工工作模式,紧跟中铁基建单位发展目标,全面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提升整体综合竞争力的同时,拓宽发展新渠道,从而为后续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 标签: 中铁基建单位 政工人员 工作职责 文化发展 价值观念
  •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安全状况有所改善,对安全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安全就是效益”为社会各界所接受,企业加大了安全投入,明确了“人本思想”的重要意义,为经济效益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对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的概述,提出了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的关系以及对安全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的计算公式,从而肯定了安全投入对安全经济效益的贡献。

  • 标签: 安全投入 经济效益 计算模型
  • 简介:近几年来,日本化工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上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为了减轻单一企业的所需研发经费过于庞大的负担,克服企业间重复研发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问题,开始积极整合技术资源,联合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共享技术成果。同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引起了高度重视,积极申请专利,重视以科研促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努力在技术和产品专利方面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本文对日本八大化工跨国公司的研究和发展战略进行介绍,希望对中国化工企业有所帮助。

  • 标签: 化工企业 研发 日本 技术资源 经费投入 技术成果
  • 简介:近几年来,日本化工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上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为了减轻单一企业的所需研发经费过于庞大的负担,克服企业间重复研发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问题,开始积极整合技术资源,联合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共享技术成果。同时,

  • 标签: 化工企业 研发 日本 经费投入 技术资源 技术成果
  • 简介:根据国内外已发生水库诱发地震震例资料,结合金钟水库库区的具体情况,应用概率预测法、综合影响参数预测法、两级模糊评判法、古登堡——里克特公式外推预测法、历史地震最高震级预测法等方法对金钟水库可能诱发的最大震级进行预测研究。

  • 标签: 金钟水库 诱发地震 最大震级预测
  • 简介:基于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1999—2015年逐分钟降水数据,分析15个历时年最大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鲁中地区年最大降水强度由短历时向长历时递减,短历时和长历时年最大降水量分别达特大暴雨和暴雨级别的年份最多;南部山区沂源和北部高青平原多数历时年最大降水强度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其他地区5~15min历时随时间呈增加趋势,其他历时多数呈减少趋势;各历时多年平均最大降水强度大值均在西南部山区,山区各历时降水强度高于其他地区,年最大降水强度空间差异由短历时向长历时缩小;多数地区各历时年最大降水最早出现在5、6月,最晚出现在8、9月,最多出现在7、8月,南部山区沂源和北部高青平原年各历时最大降水出现日期随时间呈提前趋势,其他地区变化趋势不显著;短历时年最大降水最易从傍晚开始,随着历时的增加,开始时间由傍晚向上半夜推迟,南部山区沂源各历时年最大降水最多开始于凌晨和上午,而北部高青平原最多开始于下半夜和凌晨,其他地区短历时年最大降水最多开始于下午和傍晚,长历时最多开始于夜间和凌晨。

  • 标签: 短历时 长历时 年最大降水 变化特征
  • 简介:为了探索夏季(6~8月)日气象负荷的最佳分离方式和引起日最大电力负荷波动的主要因子,以及建立预报模型最佳个数,基于北京市2005~2010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和间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日最大电力负荷的变化规律,采用不同方法将气象负荷从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中分离出来,分析北京夏季气象负荷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及炎热指数、高温持续日数、炎热日数持续时间、前一日气象负荷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基于2005--2009年夏季逐日气象负荷和其主要影响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日最大电力负荷的预报模型,将2010年夏季北京日最大电力负荷作为预报效果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2005~2010年,北京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坍,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显著的星期效应;与去掉逐年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趋势和夏季平均日最大电力负苘趋势相比,去掉全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变化趋势的夏季日气象负荷预报模型的拟合能力更优;北京夏季日气象负荷与当日气温的相关系数最高,与前一日气象负荷也关系密切;利用前一日相对气象负荷和当日气缘要素一周逐日分别建立预报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较好。

  • 标签: 北京 日最大电力负荷 气象因子 趋势分离方式 预报模型
  • 简介:根据"郑州市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二期)"综合目标区断层最大潜在地震判定结果,郑州市近东西向断裂有老鸦陈断裂和上街断裂等。老鸦陈断裂第四纪不活动,上街断裂等可能具有发生5—5.5级地震的能力。为了得到最大地震的发震概率,划分了统计区及潜在震源区,得到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及空间分布函数。最终得出了郑州市断裂未来50年发生1次5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6%,未来100年发生1次5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11%。

  • 标签: 郑州市 断裂探测 地震危险性评价
  • 简介:基于太原市目标区交城断裂带的定量研究,特别是对活动断裂上的古地震资料进行的系统、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建立了反映该断裂地震地质特点和运动学属性的复发模式和概率模型.引入震级-地表破裂长度、震级-震源破裂长度、震级-断层破裂面积以及震级-地震矩的经验关系进行震级估计,最后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交城断裂带北段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复发模式的建立兼顾了泊松和准周期两种模式,利用专家意见法组合相应的Poisson模型和BPT模型,计算活动断裂最大潜在地震的复发概率.结果表明,交城断裂带北段潜在地震最大震级为Ms7.2级,而未来50a、100a、200a发生Ms7.2级地震的概率分别为2.1%、4.0%和7.9%.

  • 标签: 交城断裂带 最大潜在地震 概率模型 地震危险性
  • 简介:本文把一种对分法应用于求得确定疏散星团恒星自行成员概率的最大似然函数中参数估值,并给出计算实例,表明这种方法对初值要求低,不需计算偏导数,收敛也较快。

  • 标签: 疏散星团 最大似然函数 自行 参数估值 对分法
  • 简介:使用北京气象站探空观测数据和地面气温观测数据,以干绝热曲线法估算1984-2013年逐日最大边界层高度,同时计算对应的边界层平均风速和通风量。统计分析这3个边界层参量的平均特征,并利用2001-2012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探讨大气污染与边界层参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日最大边界层高度的30年月均值以春季和夏初(3-6月)最高,约1600m;夏季和秋初(7-10月)次之,约1300m;冬季(11月、12月和1月)最低,约1000-1200m。(2)夏季,日最大边界层高度不同数值的频率大致为对称分布,峰值处于1000-1600m范围;秋、冬季,频率分布系统性地向低值一方偏斜,600-800m的出现频率大大增加;春季边界层高度的变化极大。(3)各季边界层平均风速以夏季为最小。(4)一年中春季通风量最大,秋季次之,冬季较低,夏季最小。(5)秋、冬季,北京中度和重污染个例(API〉200)集中分布于弱风、低边界层和小通风量条件,反映污染物局地累积的作用;春季污染个例半数以上以高风速、高通风量为特征,反映沙尘类外部输入性污染的作用。

  • 标签: 日最大边界层高度 边界层平均风速 通风量 API(空气污染指数) 气候特征
  • 简介:利用2015—2016年福州城区内涝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内涝成因、最大降雨量与积水深度的关系,建立城市内涝积水深度拟合方程,并对拟合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导致福州城市内涝的突发性原因占26%,是城市管网等数据更新困难的主因,非突发性原因占74%;2)在3次不同天气系统的降雨量拟合结果中,雨季降水过程拟合平均绝对误差最小,午后雷雨天气降雨过程拟合平均绝对误差最大;3)对内涝积水深度负拟合值进行归零处理和阈值限定后,其结果均与实况相符;4)基于最新数据资料所得拟合值的误差更小。

  • 标签: 城市内涝 积水深度 最大降水量 误差分析
  • 简介:根据青海省50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最大冻土资料和站址迁移情况,采用t检验和标准正态检验(SNHT)方法,对各站迁站前后年最大冻土资料序列进行了均一性检验,结果表明:t检验有13个站15次、SNHT检验有10个站共10次因站址迁移造成了资料序列不连续,共有9个站9次迁站年份年最大冻土资料序列存在非均一性。针对检验结果,结合青海气候变化情况,对资料不连续的迁站年份逐一进行甄别,确定利用SNHT方法对9个站年最大冻土深度进行订正。对各站1961—2013年因冻土项目开展较晚或缺测的不完整资料序列,用待补台站与参考台站线性拟合的方法进行了插补延长。最终形成了青海省5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年最大冻土资料数据集,为青海高原气候变化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标签: 站址迁移 年最大冻土资料序列 均一性检验 序列订正和插补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