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胜利探区济阳坳是我国陆相盆地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该坳勘探目标中复杂隐蔽油气藏所占比重日趋增大,勘探形势向勘探技术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因此,不断发展、推广、应用隐蔽油气藏勘探新技术,进一步完善识别小砂体、小块、古潜山等复杂隐蔽地质体油藏特征及流体性质已成为油田勘探工作者近期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致力研究的课题。本文概述了济阳坳该类油气藏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已初步形成的关键勘探技术系列,列举了典型隐蔽油气藏的成功勘探实例。

  • 标签: 济阳断陷盆地 隐蔽油气藏 高精度地震勘探 测井解释 约束地震反演
  • 简介:辽河盆地为中国东部大陆裂谷渤海湾裂谷系的北延部分,是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盆地。东部凹陷北段是辽河盆地的一部分,也有人将其称为裂谷段,具典型的裂谷盆地的发育特征。经过多条横切构造走向的剖面研究,证实了东部凹陷北段为复式的走向与盆地走向基本平行。所谓的复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半地堑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在一定时期内,相邻的次一级半地堑各有独立的沉积物供给系统,但当各个次级半地堑充填满以后,相邻的次级半地堑具有统一的物源供给系统和水系连通特征,以较大的整体形式继续发育。在控盆断裂一侧的内层序发育较全,而斜坡及边缘地带层序发育不完全,通常缺失低水位体系域或水退体系域。复式不同内的层序,主要受旋回内不同级别幕式构造运动和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控制,两者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湖平面的升降和可容空间的变化。由于相邻对物源侵入的阻挡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各发育独立沉积体系和构造部位的差异,导致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生储盖层及其组合的发育差异。厚度最大的密集段发育在TST与HST之间,是区域性的生油岩,LST、TST底部、HST顶部、RST通常构成有利储层。密集段也通常成为较好的盖层。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湖盆中的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构造岩相带的水退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中。层序地层格架内油气藏类型及发育规模存在一定的规律:在缓坡一侧的内,易形成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陡坡一侧的内,易形成透镜状岩性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储盖层的发育状况及其与有利的构造圈闭的配置关系。

  • 标签: 辽河盆地 层序地层 油气 复式断陷
  • 简介:针对金山气田储层岩性和沉积环境复杂多样等难点,通过开展地质录井和测井的观察、描述、解释与对比研究,依据主要含气层位沙河子组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和测井相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认为金山气田沙河子组沉积期陡坡带发育水下扇沉积体系、缓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砾石坝、辫状水道为最有利的储集相带。纵向上,沙河子组沉积期由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扇三角洲的主河道越来越发育,而且河道呈由东向西摆动。综合地质研究成果建立了金山气田沙河子组的沉积模式图。

  • 标签: 梨树断陷 金山气田 沙河子组 扇三角洲沉积 辫状河道
  • 简介:本文以上杭盆地为基础,通过对福建中西部盆地的演化及断裂构造活动性分析,初步探讨福建中西部盆地演化过程,为进一步研究盆地构造发育的力学机理指出方向。

  • 标签: 断陷作用 盆地演化 构造机理
  • 简介:本文在收集并整理太原盆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对钻孔进行了地层分层,建立了钻孔分层空间数据库:利用空间信息管理、地质解译、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实体内容分析以及三维图形可视化等工具结合起来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对太原盆地进行了第四纪地层三维地质可视化建模:最终基于ArcGIS平台实现了由钻孔柱状图到地层垂直剖面和地层表面TIN的三维可视化。对进一步分析太原盆地地层、断层分布及其活动性奠定了基础。

  • 标签: ARCGIS 太原断陷盆地 三维地质建模 钻孔 可视化
  • 简介:桑树台断层是梨树唯一一条控制结构的一级断层,其动态活动特征、位移量以及对梨树的控制作用等问题制约着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的建立。根据该断层的生长模式,用位移-长度关系法分析其在火石岭、沙河子、营城、登娄库等地在坳期位移量的变化特征,定量计算不同时期断层最大位移量,分析了桑树台断层的复合式动态生长模式后认为,桑树台断层早期分南、中、北三段独立活动,控制了桑树台主洼、苏家屯次洼、金山次洼的沉积,到沙河子组后期拼合成一条断层。

  • 标签: 梨树断陷 桑树台断层 位移-长度 苏家屯次洼
  • 简介:为探讨唐山-天津地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控制因素及其补给来源,2016年8月在华北盆地中北部采取了21个温泉、地热井水样,进行离子特征,3He、4He、20Ne气体同位素及δD与δ18O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华北盆地中北部地热井温度为27.5-92.6℃,TDS(Totaldissolvedsolids)为430.3-2370.8mg/L,δD和δ18O分别为-74.04‰--69.27‰与-10.32‰--8.04‰;Na+为主要阳离子,阴离子浓度变化较大,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该区域水化学类型可以分为9类:Na-Cl·SO4、Na-Cl·SO4.HCO3、Na-Cl·HCO3、Na-HCO3、Na-SO4、Na-HCO3·SO4、Na-SO4·HCO3、Na-HCO3·Cl、Na-HCO3·SO4·Cl,水化学类型与含水层的岩性有关。He、Ne气体同位素组分表明,区域内地热水中气体具有幔源、壳源、大气来源的混合特征。H、O同位素组成指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δD平均值为-71.62‰,基本等同于华北地区现今δD的平均值(约-70‰),暗示其地下水年龄较小,补给时的气候条件与现今接近。S3、S6、S14、S17、S20有明显的氧漂移,主要原因是地热水温度较高,以及大陆效应与高程效应的影响。

  • 标签: 地热水 氢氧同位素 氦同位素 离子浓度
  • 简介:合肥盆地北缘古近、新近系含膏,含岩盐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为成膏,成盐准备阶段;中期为成膏,成盐强烈阶段;晚期为成膏,成盐消亡阶段.其韵律组成:定远东兴盐矿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律组成的韵律,即石膏-钙芒硝-盐岩-石膏,未达到钾盐沉积阶段.外围以硫酸盐为主的韵素组成的韵律,即石膏-钙芒硝-石膏韵素组成的韵律,未达到岩盐沉积阶段.水平分带呈"类似牛眼式构造".近东西构造控制着含盐盆地的演化、发展.

  • 标签: 定远组 沉积特征 含膏、含盐建造 成矿规律
  • 简介:辽河西部凹陷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已发现的773个油气藏地质特征参数的统计表明,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非常丰富,但主要以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为主,且复合油气藏发育,近90%的油气藏与断裂有关;油气藏类型受构造带控制明显,缓坡带主要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中央背斜带多为构造油气藏或与构造有关的岩性油气藏,而陡坡带则多为岩性油气藏;沉积相带控制油气作用明显,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浊积扇相;油气资源在空间上遵循"油气总量平衡模式",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层位上,油气资源互补性强。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具有生烃洼陷、断裂、异常压力和沉积相带联合控藏的特点。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洼陷控制,沙三段和沙四段有效烃源岩大量发育,资源量极为丰富,为西部凹陷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保证;各组段砂体叠合连片,平面展布连续,具较好的储集能力,也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了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因走滑引起的大量泄压断裂发育,为油气大规模远距离垂向运移提供了可能。

  • 标签: 辽河断陷 西部凹陷 统计分析 成藏规律 主控因素
  • 简介:盖层作为天然气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控制着天然气在空间上的分布,而且控制着天然气的富集。此前关于深层天然气盖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区域性泥岩盖层,但长岭深层天然气除了被泥岩封盖外,还有一部分被火山岩自身封盖,火山岩盖层还没有被全面系统地认识。前人对长岭天然气藏封盖保存条件的研究工作开展的甚少。本研究通过对该盖层类型及分布特征、微观封闭能力以及封盖能力综合评价及研究,探讨长岭深层盖层发育特征及对天然气空间分布与富集的控制关系。

  • 标签: 天然气 火山岩盖层 泥岩盖层 长岭断陷
  • 简介:震浊积岩是陆相湖盆中常见的一种油气储集体。通过室内水槽实验模拟地震浊积岩体的形成过程,认为在地震作用下,三角洲前缘发生两种类型的滑塌,可形成3种类型的震浊积岩体:液化浊积体、二级滑塌浊积体、次生叠置浊积体。它们在三角洲前方广泛发育,垂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成带出现。其中二级滑塌浊积体发育在底形坡折以下的深洼陷内,可形成盆地内最为有利的一类隐蔽油气藏。控制地震浊积岩体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三角洲前缘的沉积特征、地震作用的强度、三角洲前缘沉积底形等。

  • 标签: 断陷湖盆 震浊积岩 水槽实验 分布规律
  • 简介:辽河西部凹陷是一个典型的箕状凹陷.受节节下掉正断层的控制,区内在古近系发育了陡坡型和缓坡型两种沉积模式.经过初-裂、扩张和再三个构造-沉积演化期,区内沉积了以源近流短的扇三角洲、湖底扇等为主的粗碎屑砂岩储层.该储层经历压实、胶结和溶蚀等过程,目前主要处于早成岩阶段和晚成岩A期.在沉积和成岩双重控制之下,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以粒间扩大孔隙为主.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大于胶结作用损失的孔隙.储层在纵向上发育有多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古近系砂岩储层物性和含油性都以扇三角洲砂岩储层最好,是该凹陷最重要的油气储层.研究认为该区深层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研究指出了断盆地油气的勘探方向.

  • 标签: 辽河断陷 古近系 砂岩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油气勘探
  • 简介:运用沉积学、地层学、板块构造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了临清坳晚古生代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总结出其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晚古生代沉积类型主要包括障壁—潟湖沉积、潮坪沉积、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及曲流河—湖泊沉积。编制5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发现:本溪期以潮坪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主;太原期以碳酸盐岩台地相、障壁—潟湖相以及潮坪相沉积为主;山西期以河控浅水三角洲相沉积为主;下石盒子期主要是曲流河道和泛滥平原沉积为主;上石盒子期主要以曲流河与湖泊沉积为主。研究区盆地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的本溪期与太原期,主要是陆表海充填沉积阶段;第2阶段为过渡环境沉积充填阶段,即二叠世山西期;第3阶段为陆相环境沉积阶段,包括上石盒子和下石盒子期。

  • 标签: 临清坳陷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 简介:深盆气是致密砂岩气藏类型之一,由于其独特的成藏机制和气藏特征,对深盆气藏的勘探思路与对策均有别于常规气藏。川西坳陆相致密碎屑岩领域是否存在深盆气?国内许多学者、专家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同认识。本文从成藏机制及气藏特征两方面将川西致密砂岩气和北美深盆气进行了类比,认为川西上三叠统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具有典型深盆气特征的气藏,其天然气的成藏属“早常规——晚改造”复式成藏模式。

  • 标签: 四川盆地 深盆气 密砂岩气藏类型 复式成藏模式 成藏机制 气藏特征
  • 简介:渤海湾盆地临清坳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期的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的强弱主要受燕山晚期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控制,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展布方向为NNE向,地层展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厚度中心均位于断层上盘。

  • 标签: 临清坳陷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剥蚀量 原型盆地
  • 简介:黔南坳是扬子克拉通内由3组不同方向的断裂围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块。分4个阶段(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重塑了贵州南部及邻区与周边造山作用耦合的盆地演化。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构造,是海相沉积建造阶段中的一次重要改造。印支运动使贵阳—镇远断裂和紫云—罗甸断裂反转,奠定了其成为黔南坳的北界和西南界断裂的基础。中侏罗世后的逆掩—冲可分为两期:早期称燕山运动,以北东走向的断裂向北西逆冲和扩展为特征;晚期称燕山末期—喜马拉雅运动,区域上表现为北北东走向的断裂向南东东逆冲,铜仁—三都断裂成为黔南坳的东界,印支运动形成的近南北向—北北东向断层向西(偏北)逆冲,构成铜仁—三都断裂的背冲构造。近南北向断层上盘发育的开阔背斜是黔南坳内海相油气勘探的最有利靶区。

  • 标签: 黔南坳陷 构造—古地理演化 盆—山耦合 广西运动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 简介: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乌伦古坳多年来沿用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开始凸显其不适应性。文章对原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根据近年来钻探和地震解释成果提出了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新方案以中生代沉积背景为主要依据,将乌伦古坳划分为红岩阶带、索索泉凹陷和乌伦古南斜坡3个二级构造单元。与原方案相比,新方案中的乌伦古坳面积有所扩大,斜坡带的界定使坳的形态及含油气差异性更趋合理。

  • 标签: 构造单元 中生代 乌伦古坳陷 准噶尔盆地
  • 简介:伊通地堑位于吉林省中部,属佳-伊地堑的南段,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其西北缘为主控断裂,而东南缘为补偿极性断层.主控深大断裂和狭长的盆地分布使得该地堑的构造和沉积比较复杂,发育有多个小的盆地.莫里青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含油气二级盆地,其沉积盖层主要为古近系,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水下扇沉积体系.油气主要分布在双阳组不同的沉积体系中.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在岩相组合、测井曲线特征和地震反射结构上均有较大的区别.水下扇的内扇、中扇和外扇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平面上的分布有很大变化,而西北边缘的扇三角洲一直保持不变.本区水下扇的形成与构造、物源和湖平面变化等因素有关.控盆断裂的长期活动使得在双阳组二段沉积时期发育大量的水下扇,而物源供给规模决定着水下扇的时空分布形态,直接物源形成的扇体规模较大,间接物源形成的扇体较小.

  • 标签: 吉林 伊通地堑 莫里青断陷 郯庐断裂 湖泊水下扇 沉积特征
  • 简介:巴基斯坦苏来曼山前坳盆地是喜巴拉雅造山期形成的产铀盆地,上新统的多克帕坦组砂岩是著名的西瓦利克岩系(siwalikrockseries)中的主要产铀层位。本文从水动力机制及水化学特征、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铀矿床水化发带与成矿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该区开展铀矿水文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

  • 标签: 苏来曼山前坳陷 水文地质条件 成矿作用 铀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