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7 个结果
  • 简介:自FrederickClapp于1910年在其具有里程碑论文中将断层构造作为有意义的石油圈闭描述以来,断层在沉积盆地石油运移和聚集中的各种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石油圈闭中的断层分析向两个截然不同但又相关的思路发展:1)断层闭合,和2)断层岩封堵。在上世纪大部分时段,断层圈闭的几何闭合以及断层形成的储层封闭并置成为研究和工业应用的焦点。这些研究和应用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人们研究出了一些有关沉积盆地几何形态和运动分析的构造地质定量方法,以及板块构造学提供了一种根据产生应力的板块边界特性来探讨断层和盆地关系的综合方法。在过去20年中,由于3-D地震成像技术能更好地分辨出断层构造,对断层封堵产生的储层封隔进行了更加透彻地研究。近几十年,对断层构造的几何特征,断层带各种封堵作用的识别,以及断层岩石物性的定量评价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断层封堵分析已经从2-D断层并置分析向包含有断面、断层传导率、以及并置储层单元的3-D模型方向发展。目前的断层封堵评价方法大都集中在碎屑岩储集层中的正断层上。在冲断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中,断层封堵作用为我们的知识盲区。页岩涂抹已经有效的应用于砂泥岩层序中同生沉积断层的封堵评价。然而,断层封堵分析如果仅考虑页岩涂抹,则会忽视断层带其它重要的封堵作用,特别是破碎作用和胶结作用。无论断层破裂前曾遭受过什么封堵作用。断层在其活跃时期都是地下流体的运移通道。因此,断层封堵评价应当采用包含断层运动、断层带作用和流体流动的4-D模型。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地下断层应力分析和断层封堵的综合分析已经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对沉积盆地中断层岩的低渗透性、高毛细管作用特征的认识促进�

  • 标签: 断层构造 断层圈闭 石油运移 碳酸盐岩储集层 地震成像技术 油气勘探工作
  • 简介:准噶尔盆地是复合叠加前陆盆地,其原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带后期复活、拗拉槽回返和板内皱陷作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其古生代盆地的形成与相邻的阿尔泰山和东、西准噶尔山、天山及博格达山的造山作用相关。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改造与其南部特提斯域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引起的盆地相邻造山带的复活有关。相邻造山带时空上不均一的造山作用对盆地的影响不同,形成了盆地独特的结构。各坳陷均由与其形成有关的造山带前缘冲断带、陡坡带、山前凹陷、缓坡带和前隆及前缘皱陷等构成,前隆之间的叠加构成了盆地的大型隆起,皱陷叠加构成了盆地的中央坳陷。不同类型的圈闭在坳陷中有规律地分布着

  • 标签: 准噶尔 造山带 前陆盆地 盆地结构 圈闭类型
  • 简介:济阳坳陷巳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1995年以来预探圈闭情况统计表明,预探圈闭效果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质条件、勘探程度、地质认识、技术进步和勘探投入等。地质条件、资源规模等基础因素仍然是影响预探圈闭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地质条件优越的富油凹陷或区带,预探圈闭成功率高、勘探潜力较大。预探圈闭钻探效果与勘探程度基本呈负相关关系,勘探程度较低的古生界、深层和潜山圈闭升级率较高;勘探程度较高的古近纪、浅中层和构造圈闭预探成功率下降。圈闭升级率的变化反映了地质认识、技术水平等对圈闭勘探效果的影响。勘探技术发展和进步是提高济阳坳陷圈闭预探水平的有力保障,也是近期保持济阳坳陷探圈闭勘探不断取得新发现和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勘探程度较高,钻探的目标复杂隐蔽,勘探的风险增大,足够的预探工作量投入,是保证良好的资源序列和可持续发展条件之一。

  • 标签: 预探圈闭 影响因素 地质条件 勘探程度 地质认识 济阳坳陷
  • 简介:对济阳坳陷1995年以来预探圈闭的资源量、分布层系、埋藏深度和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了东营、沾化、车镇、惠民4个凹陷预探圈闭随勘探程度提高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预探圈闭的层系、类型和埋藏深度等分布不均衡,年度不同类型圈闭升级率差异较大,各凹陷预探圈闭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深层和前第三系的圈闭勘探逐步增加,岩性类圈闭勘探相对比较成熟,潜山类圈闭勘探已经有较大发展,地层等其他类圈闭勘探还属于初级阶段;尽管近年来储备圈闭预探投入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但是由于地质认识、储层预测水平和地震资料分辨率等方面的限制,新发现的圈闭升级率不断下滑,有效圈闭储备量明显不足。结合非构造油气藏勘探的特点,认为济阳坳陷深层、前第三系和非构造圈闭有较大的潜力,通过理论和技术创新,仍然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勘探空间,圈闭勘探总的发展趋势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规律。

  • 标签: 济阳坳陷 圈闭钻探 资源量 升级率 变化规律 勘探潜力
  • 简介:于奇地区中生界碎屑岩隐蔽圈闭主要为低幅度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但这些圈闭受多因素影响,如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等。针对不同圈闭类型的落实难点,总结相应技术对策,提出通过高分辨三维反演技术,剔除砂体顶面泥岩厚度,落实三叠系上油组砂体圈闭幅度。探索运用非线性参数岩性反演技术,对本区薄层砂体进行三维反演,结合顶、底、侧封等岩性圈闭的参数分析,落实了白垩系舒善河组和三叠系哈二段砂体岩性圈闭

  • 标签: 于奇地区 隐蔽圈闭 低幅度构造圈闭 岩性圈闭 非线性参数
  • 简介:油气储量的多少受以下几个因素的控制:顶部封闭层的毛细管性质、溢出点和圈闭的几何形状。其中顶部封闭层的毛细管性质和封闭性可通过EGS法(等效粒径法)测算,该方法通过实验建立孔喉尺寸、孔隙度和粒径大小之间的关系,再依此测出封闭性的大小。“纯溢出点型圈闭”是指其中的烃柱高度仅由溢出点控制的圈闭。根据观察,此类圈闭中的烃柱高度小于顶部封闭层所能封堵的烃柱,且以气为主。而在“毛细管和溢出点混合型圈闭”中,油和气都能向下充注到溢出点,顶部封闭层和溢出点均对油气柱的相对高度有控制作用。“纯毛细管型圈闭”则是指油和气未向下充注至溢出点的圈闭。顶部封闭层和溢出点一直是封闭性分析的焦点,但对AN和YA油田所进行的实例研究表明,圈闭的几何形状和顶部封闭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个油田的顶部封闭性相似,但烃柱总高度以及油、气柱的相对高度却迥然不同。其原因可用这两个油田的基准层面积与隆起幅度之比不同来进行解释。AN油田的面积一幅度比远小于YA油田,假设二者的顶部封闭性相同,则面积一幅度比较大的圈闭所能容纳的气柱高度也较大,其原因是受运移进入圈闭的天然气挤压,油柱高度大幅度降低。因此,EGS法为更好地理解油气田和远景构造(包括断层圈闭)中烃的充注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 标签: 断层圈闭 几何形状 油气储量 封闭性 顶部 估算
  • 简介:从1977年起,英国石油公司(BP)开始执行统一评价和论证远景圈闭的计划。此后远景圈闭的评价方法有了很大变化,而预测精度也在改变。在开始阶段只有中等成功的预测精度,其间低估成功概率的倾向不足以补偿高估油气体积的倾向。后来BP对上游组织机构进行了扁平化和分散化改革,勘探策略随之调整为关注具有较大储量预期的少数较大投资机会。有关结果表明,提交的储量确实达到了较大的预期,而且预测精度也有相应的提高,但这是以较差的风险和储量预测结果为代价的,而在风险储量层次,它们几乎完全相互抵销。预测精度的其他问题还有:对最大风险的目标圈闭预测成绩较愁,以及在烃类相态不确定的地区存在偏好油的倾向。然而上世纪90年代预测成绩的最重要方面是有很高的总体精度,而且是在评价方法的统一性下降的情况下取得的。评价方法的不一致源于权力下放的组织结构。虽然评价预测程序在细节上可以有差别,但BP通过在不同业务单位间共享信息和经验的若干运作机制,取得了评价内容的基本一致。

  • 标签: 英国石油公司 风险 预期 储量 预测精度 远景
  • 简介:在对圈闭进行合理地质储量计算和严格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运筹学的最优化理论建立了油气圈闭勘探风险与获取地质储量的组合优化模型。对东营凹陷等地区储备圈闭的储量计算表明,该方法效果可靠、操作性强,可为圈闭勘探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 标签: 油气勘探技术 圈闭 计算方法 地质储量 油气资源 目标函数
  • 简介:在特立尼达近海哥伦布盆地,评价断层封闭控制因素是了解油田如何充填的先决条件。在本文中,我们描述了Mahogany油田的一个实例研究,该油田上新世一更新世页岩和储集砂岩夹层分布在一个为许多正断层所切割且四面封闭的平缓背斜中。使用断层泥比值(SGR)可以成功地评价该套地层层序内断层的封闭性,由封闭性向非封闭性断层转换,其对应的SGR值在0.15-0.25之间。由于单砂体有效厚度与总厚度的比值较高,因而低SGR值一般与储层同层并置地区相对应,而在不同层砂体相互并置的地区则封闭性较好(SGR≥0.2)对较大的构造几何形体,从浅储层到深储层变化很大,它严密控制着油田内叠置的断层封闭油气藏的分布。在构造内,各单个断块中油气柱的高度或受断块西端低SGR窗横断层溢出点的限制,或受断块内向斜溢出点的限制,石油是通过这些溢出点而从四面完全封闭的圈闭中向外运移的。该油田油水界面的模式表明石油是从东北向西南穿过构造而充填和溢出的,单个砂体构成一个分层流动体系。尽管砂体互相并置,但是不同地层的砂体之间几乎没有联通。不需要用石油沿断层垂向运移来解释充油砂体的分布,这与岩石物性资料和已知的断层封闭特征一致。这种石油运移模型可以作为评价该地区未经测试断块充填风险和油气柱高度的工具。

  • 标签: 断层封闭 石油运移 砂体 圈闭 背斜 盆地
  • 简介:俄刊报道:在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油气省彼尔姆区别列兹尼古高原北部发现了30多个上弗兰—多内昔碳酸盐岩生物礁块,其上沉积了维宪阶陆源层。分析了该区含油气沉积的岩性地层及岩石学特征,编制生物礁结构的沉积模型,预测储集岩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该区的上弗兰—多内昔碳酸盐岩含油气组合的结构十分复杂,其中所含储集岩的数量不多,并受其在剖面中的位置及沉积聚集的水动力环境控制。

  • 标签: 储集岩 分布规律 油气沉积 圈闭 礁相 碳酸盐岩
  • 简介:单个成藏层带的勘探结果表明,虽然油气发现规模变化很大,但其分布的某些性质对评价未钻探的远景圈闭有用,例如P99的上限。但这样的信息很少成为未钻探远景圈闭评价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将其纳入工作流程,历史数据就可以帮助限定与储层特性有关的自然分布,还可帮助控制地质和商业风险。在评价新远景圈闭时,可以计算高值情形的确定性储量体积,但获得这种储量的概率其本身主要是猜测性的;而低体积情形的计算更难控制。因此,概率方法已成处理勘探不确定性的标准方法。但在确定圈闭规模或含油气岩石总体积(hobGRV)时存在一个问题,由盖层位置、储层和流体界面的综合累计概率所确定的分布更为如此,因为在钻探之前,我们没有这些界面的直接数据。遗憾的是,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办法,所以我们开发了一种质量控制手段,它利用确定性输入参数来检验概率输出结果的真实性。这种手段可以称为实点资源迭代(RPRI),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体积预测的一致性。RPRI使用客观指标来计算两种确定性情况,据此就可以生成一个完整的油气发现规模分布。然后用简单的统计数据和由历史数据得出的信息对有关结果进行迭代。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根据最后闭合等深线(LCC)相对于构造顶点的深度来确定标准hcbGRV。这种方法不但快速、透明和可以重复,而且根据预测真实低值储量体积的经验可以避免过分乐观。其输出结果与概率方法的相似,意味着很容易对比和调整这两种方法。RPRI还可用于为特定的概率输出结果生成图件和储层参数,从而为经济评价和方案规划提供真实的依据。

  • 标签: 远景圈闭 控制手段 油气勘探 不确定性 一致性 体积
  • 简介:随着油气勘探活动的不断加深,国内外相继发现了许多异常压力油气田.研究结果表明,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有相关关系.因此,对异常压力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作者在广泛收集资料,进行文献系统调研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异常压力的成因,即异常高压的成因主要有不均衡压实作用、构造作用、水热增压作用、烃类生成作用、液态烃类的裂解作用、粘土矿物的转化作用、浓度差扩散作用、水头、浮力等,而异常低压的成因主要有上覆地层的抬升和剥蚀作用、不同热效应、地下水流动的不平衡作用、封闭层的渗漏作用、岩石扩容作用、浓差作用、气体饱和储集层的埋藏作用等.探讨了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本文对加深异常压力的成因研究,进行合理的钻井和油气生产以及有效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异常压力 形成机制 研究 综述 油气分布
  • 简介:在分析吐哈地区区域应力场性质的基础上,把盆地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重点阐述各阶段的受力性质、原型盆地类型、沉积环境、沉积厚度及原型盆地的改造。

  • 标签: 吐哈盆地 沉积环境 原型盆地 演化
  • 简介:缝合线是碳酸盐岩中又常见又醒目的一种构造。它的成因有很多假说,流行的是压溶说。笔者重点观察研究了华蓥山煤田和南桐煤田二叠系、三叠系灰岩的缝合线。1.线合线成因缝合线主要由围岩、缝合面、缝合膜三要素组成。围岩是缝合线两侧的岩石;缝合面是围岩溶解凹凸不平的复杂面;缝合膜是由围岩溶解残留物在线合面上聚集压实而成的薄膜。围岩与缝合膜的矿物成分对比如表1。

  • 标签: 碳酸盐岩 压溶 桐煤 华蓥山 和南 合线
  • 简介:摘要桥梁的裂缝主要原因,荷载、温度、伸缩、钢筋锈蚀、冻胀、施工等,只要在施工中切实能注意并把握好这几个方面,桥梁的裂缝是可以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的。

  • 标签: 混凝土裂缝 塑性裂缝 荷载
  • 简介:大同-阳原盆地的形成演变研究表明,本区最早出现的是将军庙盆地,依次是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直到第三纪末至早更新世初才出现统一的大同-阳原古湖。大同-阳原古湖历时二百余万年,至晚更新世末消亡。新生代以来,大同-阳原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现在仍是地震灾害的危险区之一。

  • 标签: 大同-阳原盆地 新构造运动 火山活动 地震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