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施工裂缝的形成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桥梁施工裂缝的形成原因分析

朱健明

朱健明(320902197412052535盐城滨海224500)

摘要:桥梁的裂缝主要原因,荷载、温度、伸缩、钢筋锈蚀、冻胀、施工等,只要在施工中切实能注意并把握好这几个方面,桥梁的裂缝是可以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的。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塑性裂缝;荷载

1.前言桥梁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裂缝。裂缝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工程质量,甚至会导致桥梁垮塌。混凝土开裂经常困扰着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其实,如果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很多裂缝是可以避免和控制的。

为了尽量避混凝土免工程中出现危害较大的裂缝,本文对混凝土桥梁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裂缝的原因作了全面的分析、总结,以便施工中做出行之有效的控制办法,保证工程的质量。

2.桥梁施工裂缝的形成原因

2.1荷载引起的裂缝荷载裂缝产生的原因在于施工过程中,不加限制地堆放施工机具、材料;不了解预制结构受力特点,随意翻身、起吊、运输、安装;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擅自更改结构施工顺序,改变结构受力模式;不对结构做机器振动下的疲劳强度验算等。

2.2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将发生变形,若变形遭到约束,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温度裂缝区别于其他裂缝的最主要特征是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引起温度变化的主要施工因素有:(1)水化热。出现在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厚度超过2.Om)浇筑之后由于水泥水化放热,致使内部温度很高,内外温差太大,致使表面出现裂缝。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选择水化热低的水泥品种,限制水泥单位用量,减少骨料人模温度,降低内外温差,并缓慢降温,必要时可采用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内部散热,或采用薄层连续浇筑以加快散热。

(2)蒸汽养护或冬季施工时施工措施不当,混凝土骤冷骤热,内外温度不均,易出现裂缝。

(3)预制T梁时横隔板安装,支座预埋钢板与调平钢板焊接时,若焊接措施不当,铁件附近混凝土容易烧伤开裂。采用电热法张拉预应力构件时,预应力钢材温度可升高至350℃,混凝土构件也容易开裂。

2.3收缩引起的裂缝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在混凝土收缩种类中,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

塑性收缩。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4h~5h左右,此时水泥水化反应激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混凝土失水收缩,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因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称为塑性收缩。塑性收缩所产生量级很大,可达l%左右。在骨料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在构件竖向变截面处,如T梁、箱梁腹板与顶、底板交接处,因硬化前沉实不均匀将发生表面的顺腹板方向裂缝。

缩水收缩(干缩)。混凝土结硬以后,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很快,内部损失慢,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混凝土硬化后收缩主要就是缩水收缩。如配筋率较大的构件(超过3%),钢筋对混凝土收缩的约束比较明显,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龟裂裂纹。混凝土收缩裂缝的特点是大部分金属表面裂缝,裂缝宽度较细,且纵横交错,呈龟裂状,形状没有任何规律。

2.4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由于混凝土质量较差或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保护层受到侵蚀炭化至钢筋表面,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碱度降低,或由于氯化物介入,钢筋周围氯离子含量较高,均可引起钢筋表面氧化膜破坏,钢筋中铁离子与侵入到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其锈蚀物氧化铁体积比原来增长约2倍,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并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

2.5冻胀引起的裂缝大气气温低于零度时,吸水饱和的混凝土出现冰冻,游离的水转变成冰,体积膨胀9%,因而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尤其是混凝土初凝时受冻最严重,成龄后混凝土强度损失可达30%~50%。冬季施工时对预应力孔道灌浆后若不采取保温措施也可能发生沿管道方向的冻胀裂缝。

2.6施工工艺质量引起的裂缝在混凝土结构浇筑、构件制作、起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若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容易产生各种裂缝,特别是细长薄壁结构更容易出现。比较典型常见的有:(1)混凝土保护层过厚,或乱踩已绑扎的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

(2)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出现蜂窝、麻面、空洞,导致钢筋锈蚀或其他荷载裂缝的起源点。

(3)混凝土浇筑过快,混凝土流动性较低,在硬化前因混凝土沉实不足,硬化后沉实过大,容易在浇筑数小时后发生裂缝,既塑性收缩裂缝。

(4)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混凝土塌落度过低。使得在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5)混凝土初期养护时急剧干燥,使得混凝土与大气接触的表面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6)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增加水和水泥用量,或因其他原因加大了水灰比,导致混凝土凝结硬化时收缩量增加,使得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裂缝。

(7)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接头部位处理不好,易在新旧混凝土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如混凝土分层浇筑时,后浇混凝土因停电、下雨等原因未能在前浇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引起层面之间的水平裂缝;采用分段现浇时,先浇混凝土接触面凿毛、清洗不好,新旧混凝土之间黏结力小,或后浇混凝土养护不到位,导致混凝土收缩而引起裂缝。

(8)混凝土早期受冻,使构件表面出现裂纹,或局部剥落,或脱模后出现空鼓现象。

(9)施工时模板刚度不足,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侧向压力的作用使得模板变形,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

(10)施工时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使得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

(11)施工前对支架压实不足或支架刚度不足,浇筑混凝土后支架不均匀下沉,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3.结语混凝土桥梁发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以上几种,如何采取一定的设计和施工措施来克服和控制大的裂缝产生,是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应该遵循的原则。因此,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是保证结构安全耐用的前提和基础。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巡查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1]田景凡.桥梁施工裂缝成因的分析及处理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0)[2]王志斌.浅析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j].技术与市场,2011,(06)[3]毛旭挺.论桥梁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科技风,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