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参加,周秀骥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中国地区树轮和气候变化研究”于2008批准立项,执行时间为20091月-201212月。本重大项目拟从建立中国典型气候区域的树轮气候网络入手,重建中国区域气候变化时间序列;通过非线性分析诊断,

  • 标签: 气候变化 中国地区 树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简介:想象一个任何想要寻找科学数据的人可以随意地访问、并可以获得想要的科学数据的世界。简单来讲,这是电子地球物理(eGY)的一个前提,是纪念国际地球物理(IGY)50周的“国际科学年”的前提。在地球和太空科学中,如同像其他学科那样,随时和公开地访问大量不断增长的交叉学科的数字信息是了解和回答复杂的、影响到人类生存的地球和太空系统现象的关键。在这一方面,我们有责任建立起一整套的方针和策略并加以贯彻执行,以认识并挖掘出数字信息的全部潜力,为当前和未来的科学发展服务。

  • 标签: 数据存取 虚拟观测站 网络 科学数据 电子地球物理年 e科学
  • 简介:通过机理模型,研究了M1油藏CO2驱气水交替注入的主要技术参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井组地质模型,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各井组最优气水交替注入方案。结果表明,气水交替注入时除了CO2注入量、注入气体浓度、CO2注入速度、注水速度、CO2段塞数、气水段塞比等因素外,焖井时间和前、后段塞比都会对开发效果产生影响,但这两个因素在此之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水驱效果相比,开采后期气水交替注入的采油量有了明显提高,而含水率却比水驱低。因此,CO2驱气水交替可以在M1油藏使用。

  • 标签: 气水交替注入 正交实验设计 焖井时间 前后段塞比
  • 简介:290所已走过了20的路程,值此建所20之际,借《华南铀矿地质》刊物一角,向290所全体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乘铀矿地勘管理体制转换的关键时刻,讲几旬老生常谈而又不可不谈的话。

  • 标签: 新观念 研究所 姿态 世纪 铀矿地质 体制转换
  • 简介:光绪20(1894),清朝与日本因为朝鲜主权问题而爆发甲午战争。甲午战败后,清廷于光绪21(1895)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予日本。浮沤于台湾海峡上的闽浙海盗,原是清朝政府在海洋事务上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现在对于统治台湾的日本总督府而言,"海贼取缔"成为日治初期总督府的重要课题,也是两国间的国际事务。

  • 标签: 日治初期 台湾海峡 闽浙海盗 海贼取缔
  • 简介:通过最新的全球地磁模型——CALS10K.1b,结合CALS3K.4与IGRF11模型,计算并分析了10000BC~1990AD期间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非偶极子(ND)磁场Z分量的时空变化。为了深入了解ND场的变化,从场源的角度,对2n(n=2-10)极子ND场及其对应的能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ND场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在10000BC-2500BC期间,ND场以正值为主并持续了近7500a,在2500BC-1500AD期间强度转弱为以负值为主并持续至1500AD,自此快速增强为以正值为主。东亚地区ND场异常基本在截断阶数(n)为3时即形成,且该异常区已在大陆地区内形成了封闭的圆形区域,这意味着前3阶的ND场占据了总ND场强度的大部分。ND场在核幔边界(CMB)处衰减较快,在地表处则趋于稳定。

  • 标签: 地磁场 非偶极子 CALS10K.1b IGRF11
  • 简介:距今4—3正值中华文明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段的气候变化资料有利于深入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利用辽宁本溪庙洞石笋MD11,通过^230Th定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4.09—2.84kaBP东北地区南部夏季风降水变化历史。4.09—3.85kaBP时段,东亚夏季风较为稳定,期间在约3.95kaBP前后出现短暂的夏季风小幅度减弱,与亚洲季风区石笋记录类似,推测4.2ka事件应早于4.1kaBP,支持早前南方石笋记录的结论;3.85—2.84kaBP时段,庙洞石笋沉积速率显著降低,氧同位素整体偏正,说明这段时间内东亚季风总体偏弱,辽宁东部地区夏季风降水偏少,期间只在3.05kaBP先后出现持续时间约为数十的夏季风增强过程。

  • 标签: 东亚夏季风 石笋 氧同位素 4—3 KA 辽宁本溪
  • 简介:利用1961~2000辽东地区13个观测台站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辽东地区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并利用高桥公式计算出辽东地区的蒸发量。得出了该地区蒸发量和降水蒸发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干燥度指标研究了辽东地区气候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a来辽东地区气候变化呈暖干变化趋势。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尤其以20世纪90代变化最为明显。

  • 标签: 辽东地区 气候 年代际变化 干旱趋势
  • 简介:本文针对20世纪末欧亚地震带上发生的几次强震造成的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进行了讨论,认为主要原因是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脆弱,提出21世纪的防震减灾工作重点应转向城市的抗震设防上。

  • 标签: 地震灾害 地震对策 抗震设防
  • 简介:《大暖化》一书由美国学者布赖恩.费根(BrianFagan)著,并于2008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译本(苏月译)。费根在大学学习考古学及人类学,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巴拉分校人类学教授。这本书以作者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及对气候学的准确认识,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暖期(公元800—1300)的气候影响。在

  • 标签: 中世纪暖期 中国人民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 干旱 中文译本 气候影响
  • 简介:全球变暖背景下极湍降水事件的变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观测、理论及模拟预估等方面对近十多年来国内外极端降水气候事件的研究作一综述,并给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对我国21世纪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的预估结果。

  • 标签: 极端降水事件 模式模拟 极值分布 预估
  • 简介:21世纪的空间遥感平台具有以下特点:1.用80代和90代不载人的各种平台(同步轨道平台、共轨和极轨平台)延续下来的平台。2.用全部由际准组件构成的,在空间能回收、整修和维修的平台。3.空间拖船(Spacetug)或航天飞机之类的飞行器具有许多应用。

  • 标签: 遥感平台 空间能 轨道平台 极轨平台 航天飞机 年代
  • 简介:用航测方法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只要结合本单位仪器设备条件,注意焦距、摄影比例尺、象片重叠等的选择,就能用常规精测仪制作人比例尺地形图:它与平板仪测图相比.具有速度快、质量高、成本低的优点。

  • 标签: 大比例尺地形图 航测成图 设备条件 平板仪 制作人 精测仪
  • 简介:2015,世界经济和全球矿业继续处于深度调整期。除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国家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受益于能源和矿产品价格下跌,发达经济体逐步走出低谷。但复苏的速度不一。发展中经济体总体上增速趋缓,受到地缘政治恶化以及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影响,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为遏制经济下行,许多国家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修改法律,调整矿业政策,着力改善投资环境。

  • 标签: 矿业政策 矿产品价格 世界经济 展望 经济增长 地缘政治
  • 简介: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典型古土壤一风成砂剖面的释光(OSL)年代测定和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析,重建了区域全新世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除Co、Rb、Sr和Ba以外的12种微量元素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规律较显著,其含量变化曲线上的峰值段对应于古土壤层而谷值段对应于风成砂层,这一现象可作为气候暖湿、冷干波动的标志;区域金新世气候变化可分为以下阶段:11.8—10.0ka气候寒冷干燥,10.0~9.2ka气候逐渐趋于暖湿,9.2~4.6ka气候相对冷干,4.6~0.7ka气候相对暖湿,0.7ka以来气候明显寒冷干燥;区域全新世气候变化中存在8次寒冷事件,与青藏高原和北大西洋揭示的寒冷期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表明共和盆地尺度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

  • 标签: 共和盆地 风成沉积 微量元素 气候变化 寒冷事件
  • 简介:面向21世纪高中地理的思考袁书琪(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今年4月开始,面向21世纪的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由国家教委召集专家开始设计。目前,这项宏大的工程已经完成前期研究工作,对现行高中地理课程作出评价,提出新的课程构想、大纲指导思想...

  • 标签: 高中地理 福建师范大学 人文地理教学 地理教师 地理系 指导思想
  • 简介:翻开现代气象科学发展史,人们很容易发现20世纪前半叶,是传统气象学的经验学派、理论学派和气象预报实践学派之间相互融合、借鉴,并最终以数值天气预报成功为标志,走向成熟并构建了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大气科学。这半个世纪的重要过程,是以世纪初1903挪威物理学家V·皮叶克尼斯(VilhelmBjerknes)提出天气预报问题不过是一组控制大气动力和热力过程的物理方程的初值问题,天气预报就是这一数学方程组的解的观点开始,

  • 标签: 大气科学 数值天气预报 科学发展史 气象预报 地球科学 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