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为了强化植物天然产物稻瘟活性和减少使用剂量,进行了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活性测定、配伍药效模型多植物提取物活性级分组方,结果显示:木荷叶、无患子果皮、广玉兰叶、油茶叶、苦槠叶、雪松叶等材料醇级分抑制稻瘟病菌活性较强,抑制菌丝生长的中有效浓度(EC50)/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08/0.60、0.08/0.80、0.17/1.00、0.22/0.60、0.35/1.50、0.16/1.00㎎/mL,抑制孢子萌发的最小浓度(MIC)分别为:1.6、1.7、2.9、3.1、2.9、4.6㎎/mL。70%乙醇提取物组方抑菌效果表明:对菌丝生长抑制,两两组合时无患子和广玉兰的协同作用最强,木荷和雪松的拮抗作用最强;多组合时木荷、无患子、广玉兰取高剂量时可以获得最大的抑制效果。对孢子的抑制情况,两两组合时均能加强抑制稻瘟病菌孢子的萌发,多组合时木荷、无患子、广玉兰、油茶、苦槠组方时可以获得最好的抑制效果。本文所选用的组方药效模型具有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好,可预测性强的特点,适用于开发植物源杀菌剂的多组分组方优选。

  • 标签: 多植物提取物 组方 抗稻瘟病菌活性 配伍药效模型
  • 简介:园林植物白粉是由白粉菌科的真菌引起的病害。植物患病后,不仅使植物失去原有的观赏价值,而且发生严重会给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摸清南昌地区园林植物白粉的发生和为害情况,在进行实地调基础上查,初步鉴定出南昌园林植物白粉26种,分布在19科植物上,同时对该病提出防治对策。

  • 标签: 园林植物 白粉病 防治
  • 简介:稻瘟病是危害水稻三大病害之首,水稻稻瘟病诱导抗病性具有持久性、广谱性、安全性、系统性等而对未来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发挥巨大的作用。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水稻诱导抗瘟性的研究进展,对生物及非生物诱导因子和诱导机理的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对现在一些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稻瘟病 诱导抗病性 诱导因子 诱导机理
  • 简介:"闽330"是1982年省农科院植保所薯组从"闽329"的变异株中选育而成的瘟新品种。1983~1987年经省甘薯育种攻关协作瘟组和本所薯组在室内和安溪、惠安、仙游、罗源、宁德、福鼎、龙岩等35个县(市)以及浙江庆元县,江西省宜春市等田间多点试验、示范。1987年面积达10万余亩(其中安溪县37000多亩)结果:

  • 标签: 甘薯品种 罗源 江西省宜春市 农科院植保所 多点试验 异株
  • 简介:(七)植流行的空间动态植流行的空间动态着重分析病害传播距离、传播速度及其变化规律,其定量的研究是定量流行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它既涉及到生物学过程又涉及到物理学过程,这里仅作扼要介绍。1.一般考虑病原物传播体依种类不同而有多种类型,如孢子、菌丝片段、菌核、细菌细胞或菌脓等等。它们都具有一种或多种特性以适应传播。稻瘟病菌靠传播体数量巨大使得其侵染发病得以成功;多数气传病害的孢子体积小、重量轻而得以被气流传播;有些病原

  • 标签: 空间动态 植物病害流行学 气传病害 稻瘟病菌 定量的 模型设计
  • 简介:前期试验获得1株对柑橘炭疽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放线菌ML27,为了解该菌株对其他植物病害的生防潜力,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和孢子萌发试验探索其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平板对峙试验表明,放线菌ML27对除红叶石楠炭疽病菌外的11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山茶花轮斑病菌的抑菌率最高,达到70%以上;显微镜观察发现,受抑制的菌丝变粗、发生断裂、顶端膨大;孢子萌发试验发现,不同浓度的ML27发酵滤液对测定的4种病原真菌的孢子萌发均有抑制效果,其中ML27发酵滤液稀释10倍时对碧玉炭疽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可达100%。试验结果可为生防菌株ML27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生防放线菌 抑菌作用 发酵滤液 孢子萌发
  • 简介:经吉安地区科协批准,在吉安地区农牧渔业局、吉安地区林业局的关怀和支持下,成立了吉安地区植物捡疫协会,并于一九九○年六月一日在吉安市召开了成立大会,到会会员有农、林专职植物检疫员共67人。大会采用等额选举的办法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由刘光华等五人组成的第一届

  • 标签: 植物检疫 无记名投票选举 林学会 一九 农学会 植保植检站
  • 简介:土居养二等[1967]关于桑萎缩、马铃薯丛枝、翠菊黄化以及泡桐丛枝等4种植物病害中,存在类菌原体[MLO]的报导,澄清了一些在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病毒的病害,已经证明这些病害是由另外一些原核微生物MLO或RLO的新病原引起的,因而引起了国内外植工作者的普遍重视。迄今为止,国外先后报导了115种植物类菌原体

  • 标签: 类菌原体 MLO 植物病害 丛枝 柑桔黄龙病 重阳木
  • 简介:钙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对作物的生长及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论述植物与钙的营养机理的整体研究现状及植物对钙的吸收、运转和分布,讨论了钙与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阐述了肥料中的钙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并分析了钙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互相作用机理,最后对钙营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旨在为钙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土壤 植物
  • 简介:晚籼83—12系我院水稻所近年选育出来的晚稻高产新品种。1987年在本省示范推广面积达40余万亩。1984~11986年我们先后对该品种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褐稻虱鉴定,并对其抗性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 标签: 褐稻虱 晚籼 虫量 抗性机制 嗜好性 抗生性
  • 简介:本文采用传统的接种方法首先分析了用生理小种的单个菌株鉴定品种抗性的局限性,然后根据品种对供测菌株抗病频率(v%)和自然圃病情(y)建立了品种抗病性的预测模型=4.4308-0.0466v,在P=0.05下,回测和预测准确率分别达100.0%和95.24%。

  • 标签: 稻瘟病菌 菌株鉴定 穗颈瘟 病圃 预测准确率 评价方法
  • 简介:植物诱导抗病研究有近百年的历史,因其对环境无毒无害、稳定、抗病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至今仍被广泛研究与应用。通过对植物诱导抗性、诱导因子和一般特点进行归纳,并从组织病理学、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植物诱导抗病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诱导抗性 诱导因子 组织病理学 分子机制
  • 简介: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是其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了昆虫适应寄主的行为和生长发育、生化机制以及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与昆虫抗药性的关系。

  • 标签: 昆虫 寄主植物 适应性
  • 简介:国内外经验证明,培育虫品种是控制褐稻虱发生为害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为此,我们自1979年以来,开展了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抗性鉴定工作。在抗性鉴定方法上,一直沿用国际水稻所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几年来实践证明、这种鉴定方法能可靠地将高抗和的品种筛选出来,但不少中

  • 标签: 褐稻虱 国际水稻所 抗性鉴定 虫量 叶龄 田间表现
  • 简介:1997年~1998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和江西省彭泽县棉区,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了一代棉铃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一代棉铃虫的寄主在我省主要有大豆、棉花、蕃茄、烟草、辣椒等;发育历期以大豆饲养的发育最快,其次为棉花(泗棉三号),抗虫棉、辣椒、蕃茄饲养的发育慢;其存活率也是以大豆、泗棉三号最高,抗虫棉、辣椒、蕃茄极低;选定的五种寄主植物,一代棉铃虫成虫产卵选择依次为大豆、玉米、棉花、烟草、辣椒;饲养过程中前期用寄主叶片,后期用果实作饲料比全期用叶片饲养,棉铃虫发育快、存活率高。

  • 标签: 棉铃虫 寄主植物 发育历期 存活率 产卵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