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提出小儿久病不愈多为阳虚的观点,特举鼻炎、哮喘、久咳3则验案,说明用扶阳法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经久不愈者,每获良效。针对每则验案中患儿的症状、体征,具体分析了病因病机,解析了处方用药的目的和思路。

  • 标签: 扶阳法 小儿肺系疾病 临床运用
  • 简介:张介安从脾论治儿科疾病,主张重扶中土,四旁诸疾治中州,倡导扶脾升清生胃津,畅达气机健脾胃。

  • 标签: 张介安 调理脾胃 儿科疾病
  • 简介:总结了刘弼臣常用于治疗肺系疾病的八组“角药”的主治、功效、临床运用以及运用角药的特点。

  • 标签: 刘弼臣 角药 肺系疾病
  • 简介:总结张卫东主任医师从咽论治儿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张老师认为咽部证是小儿脏腑疾病的常见兼证,脏腑疾病的发病与复发以及病情的加重和咽部证密切相关,其致病因素多为热、毒、痰、瘀、虚,主张从咽论治,分虚实、脏腑,防治并重,应用清咽宣肺、清咽健脾、清咽养心、清咽平肝、清咽益肾五法治疗儿科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张卫东 从咽论治 儿科疾病 经验
  • 简介:参苓白术散合三甲散具有健脾气、渗水湿、祛瘀滞、化疳积的功效,在肺脾胃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该方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可使脾运得健,湿积得清,卫外得固,身体康健。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小儿健康保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参苓白术散 三甲散 脾胃理论 儿科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的有效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对普通型手足口治疗过程中的药物选择,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3—10月手足口确诊病例182份,对其用药情况(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足口治疗主要以中药注射剂为主,其次为抗菌药物和利巴韦林注射液,临床多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抗菌药物主要以第一代头孢菌素为主,占38.46%;中药注射剂主要以热毒宁为主,占50.00%。结论在手足口治疗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确保儿童安全用药。

  • 标签: 手足口病 抗菌药物 中药注射剂
  • 简介:从《景岳全书·小儿则》对乳儿病因学的认识、对婴儿望诊的贡献、对乳儿养护的指导及对乳儿部分疾病治疗的建议等方面阐释了张景岳对“子治母”学说的认识和运用。

  • 标签: 子病治母 儿科 张景岳
  • 简介:对4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HIE)患儿进行综合治疗的同时,采用吸氧、保暖、控制惊厥、合理喂养等精心护理,结果治愈22例,好转11例,放弃治疗8例,死亡4例,取得了良好效果。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治疗手足口的疗效。方法将185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5.00%,治疗组有效率为98.0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中药保留灌肠配合治疗手足口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手足口病 三黄芦菊苡仁汤 灌肠
  • 简介:目的:探讨我院自制中药改良三甲散治疗小儿佝偻的疗效。方法:使用中药制剂改良三甲散为主,结合西药常规应用,治疗110例。结果:改良三甲散结合西药常规应用治疗小儿佝偻,治愈率85.5%,好转率12.7%。结论:改良三甲散结合西药常规应用治疗小儿佝偻,能提高疗效,降低西药不良反应。

  • 标签: 小儿 佝偻病 改良三甲散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银翘散合碧玉散加减治疗手足口的疗效。方法采用银翘散合碧玉散加减治疗手足口45例,3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10例,占22.2%;好转33例,占73.3%;无效2例,占4.5%。总有效率为95.5%。结论银翘散合碧玉散加减可以有效治疗手足口

  • 标签: 手足口病 银翘散 碧玉散
  • 简介:分析了近年来现代医家关于多种因素(如地域、发病年龄、发病季节、感染病原体等)对小儿肺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影响,指出今后对小儿肺炎采取中医辨证时需做到因时、因地、因人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从而不仅可以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也能实现中医“未先防,既防变”的预防学思想。

  • 标签: 小儿肺炎 中医证型 分布特点 综述
  • 简介:目的观察导赤散对小儿手足口的疗效。方法将4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青霉素、利巴韦林治疗,导赤散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导赤散。结果导赤散组显效15例、有效5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8例,导赤散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可明显改善症状,疗效肯定。

  • 标签: 导赤散 手足口病 临床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加减方煮散治疗小儿风热咳嗽与肺炎风热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应用中药复方煮散的优势与意义。方法将200例风热咳嗽与肺炎风热证患儿随机分为传统饮片组与煮散组,传统饮片组处方为常规剂量,煮散组用传统处方的1/2量,2组除用药煮散与饮片煎煮形式不同外,入组前症状积分、病情程度一致,处方组成及疗程均一致。分别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和所需处方费用、实际药物消耗剂量、家长煎煮药液所花时间、患儿服药的依从程度及家长满意程度等成本效益指标,评价煮散与饮片治疗的优势。结果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症状积分比较均有所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2组间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各症状减分率比较,P〉0.05,说明2组间各症状改善程度无差异;2组患儿在所需疗程和家长对疗效的满意度上无差异,但煮散在药物费用及煎煮耗时方面优于饮片。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减方煮散与饮片有相同的疗效,而煮散更能体现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

  • 标签: 煮散 麻杏石甘汤 咳嗽风热证 肺炎风热闭肺证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肺脾气虚证的证候形成因素,为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7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438例及非呼吸道感染儿童116例进行对照研究。编制反复呼吸道感染证候形成因素调查表,针对呼吸道感染诱发因素、既往病史、既往患病用药情况、体质形成因素及发育过程等资料设计31组、共113个可能与RRTI证候形成有关的因素作为变量,以肺脾气虚证作为常量,然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3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肺脾气虚证占186例(42.47%),肺脾气虚证的形成主要与滥用药物、季节变化、哮喘、遗传及生活调护等12个因素有关。结论药物的滥用是RRTI肺脾气虚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合理使用药物是防治复感儿肺脾气虚证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脾气虚证 LOGISTIC回归分析 滥用抗生素
  • 简介:目的:观察丹参联合纳络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采用吸氧、镇静、止惊、降颅压、纠正酸碱失衡及代谢紊乱、脑代谢激活剂等治疗,治疗组108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丹参、纳络酮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在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降低后遗症发生率等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联合纳络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丹参 纳络酮
  • 简介:目的观察复方中药离子导入联合隔药灸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I级、Ⅱ级的效果。方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每周1次0.2%托吡咔胺眼药水散瞳,以90D的前置镜观察全视网膜,必要时巩膜外顶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补阳还五汤原方离子导入联合隔附子饼灸。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4%,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6.7%;总有效率26.7%。两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I级、Ⅱ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用中药离子导入联合隔药灸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发展为Ⅲ级的可能性,减少患儿致盲率。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补阳还五汤 隔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