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替罗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其他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班。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改善临床症状,对改善缺血性ST段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对出、凝血指标影响不大(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班对NSTEMI安全有效。

  • 标签: 替罗非班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 疗效
  • 简介:急性胰腺炎是胰腺自身消化及其周围组织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一旦急性胰腺炎发病,病情的不断加重,胰周组织坏死可以越过胰腺本身、远离胰腺的器官损害可以超过胰腺,甚至造成多器官衰竭而死亡。所以保护机体安全渡过过度炎症阶段,防止器官功能衰竭,此早期手术松动胰床、引流坏死组织更为重要。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非手术治疗 护理体会 多器官衰竭 治疗方法 心理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997-2007年间收治的23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3例手术治疗,其中胆囊切除20例,胆囊造瘘2例,胆囊切除+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1例。治愈22例,死亡1例。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其病情急、进展快、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其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 标签: 急性胆囊炎 非结石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高渗高血糖酮症性昏迷(简称高渗性昏迷)合并于急性心肌梗塞(AMI)者较为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病人男、65岁,1992年5月8日上午,在劳动中突感胸部闷痛,随后便昏倒在地,并尿失禁,10余分钟后方清醒,但仍感胸部持续性剧痛。12小时后来院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体检:T36.2℃、Bp12/9kPa、神志清、口唇无紫绀、颈软、胸廓对称,心率96次/分,心律整,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无啰音。腹软,肝脾未扪及。心电图:Ⅱ、Ⅲ、avF的ST段抬高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血常规:血红蛋白125克/L,白细胞11×10~9/l;中性0.82,淋巴0.18。诊断为AMI并心源性休克。给吸氧、冠脉扩张剂(复方丹参等)、极化液和升压剂(阿拉明与多巴胺)等治疗。在11小时治疗中,先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冠脉扩张剂 心源性休克 单向曲线 阿拉明 升压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抗栓疗法对于急性Q波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常规肝素治疗以及肝素联合替罗班治疗,对比2组患者CRP水平变化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并为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组CRP水平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替罗班进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体内CRP水平,保障患者安全,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于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 抗栓疗法 替罗非班 低分子肝素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急性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急诊内科综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66例急性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科与内科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变检出率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病变检出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患者高,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电图检查鉴别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选择4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命名急性肺动脉栓塞组,4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命名心肌梗死组,应用心电图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心肌梗死组 V1-V3导联 ST段压低发生率、V1-V3 导联T波倒置发生率对比急性肺动脉栓塞组较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电图检查可对于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效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电图 诊断 急性肺动脉栓塞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简介: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但不能完全用其降脂作用解释.本文对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防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讨论.他汀类药物减少胆固醇合成的中间产物,通过其抗炎、调节免疫、抑制细胞增殖、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栓形成的降脂作用,在多个环节上干扰或阻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对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的认识,有助于这类药物更广泛、更准确的应用.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非降脂作用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栓形成 药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盐酸替罗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进行研究和判定。方法我院将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80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医护人员在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治疗方案(口服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及他汀类药物),同时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其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盐酸替罗班进行治疗,并观察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总概率及TIMI总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总概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TIMI血流总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予以替罗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其效果较为可观,如配合其他药物及PCI一同治疗时,可有效的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及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从而对患者身体康复具有促进作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盐酸替罗非班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功能 TIMI血流分级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班注射剂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以2020年1月-2021年4月为时间节点,选取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参与研究,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接受常规治疗的75例患者纳入参照组,另外接受替罗班注射剂治疗的75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同时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替罗班注射剂治疗的效果。方法: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后实施,选择于本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接诊的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进行组别划分,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选择肝素及替罗班注射剂进行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血流分级及血小板活动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血流分级3级比例高,0级比例低,且PACI、CD62P水平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替罗班进行治疗,可让患者的血流分级情况起到改善作用,限制血小板活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效果显著。

  • 标签: 替罗非班注射剂 急性心肌梗死 肝素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氨茶碱与普米克合用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24例,给予普米克雾化吸入,氨茶碱口服治疗;对照Ⅰ组22例,予普米克雾化吸入(剂量、用法同观察组);对照Ⅱ组20例予普米克雾化吸入(剂量加倍);3组均同时服用酮替芬治疗。观察用药前、后患儿症状、体征(咳嗽、喘息和哮鸣音)改善情况、消失天数及治疗过程中症状反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Ⅱ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Ⅰ组(均P<0.05);各组症状体征平均消失天数:观察组咳嗽5.1d、喘息3.2d、哮鸣音4.7d,对照Ⅱ组分别为6.2d、4.0d、5.1d,均比对照I组(分别为9.1d、6.1d、7.3d)明显缩短;治疗过程中症状反复情况,观察组占28.12%、对照Ⅱ组27.58%均少于对照I组54.84%(P<0.05)。但各项指标观察组与对照Ⅱ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氨茶碱与普米克合用可减少激素剂量,对改善症状和缩短病程明显优于相同剂量的普米克雾化吸入。而且症状复发病例较少,有利于顺利降级治疗。

  • 标签: 氨茶碱 普米克 药物治疗 儿童 哮喘 非急性发作期
  • 简介:摘要:急性创伤性胸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症状,见于多种疾病。针对创伤性胸痛要分析其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以及护理措施。引起急性创伤性胸痛的常见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尽早确认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急性创伤性胸痛发病危机,对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如何通过有效的抢救手段来挽救患者生命,如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提高抢救效果成为医院急诊科重点关注的内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缩短抢救时间,让患者尽早开始接受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更高。在接受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患者抢救效果明显提升,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急诊护理 非创伤性胸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创伤性胸痛患者抢救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起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创伤性胸痛患者为观察对象,对这60例患者进行对比实验,在对比前展开分组,分组方式为奇偶数法,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患者,前者使用常规急诊护理,后者使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通过对两组患者抢救基本情况对比来了解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起到的效果。结果: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观察组患者诊治速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下对急性创伤性胸痛患者进行抢救能够提升抢救效率以及成功率,也能降低多种不良问题发生,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 抢救效果 影响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4EO(ANLL-M4EO)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等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ANLL-M4EO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效果、临床特点、年龄、治疗方法、生存情况及各因素与生存情况的关系。结果本组64例患者完全缓解(CR)62例(96.9%),其中1个疗程CR51例(79.7%),2个疗程CR11例(17.2%);总体生存期(OS)为3年40例(62.5%),5年33例(51.6%);无复发生存期(RFS)为3年36例(56.3%),5年27例(41.8%)。有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高白细胞计数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与无上述特征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5岁患者的OS、RFS及总生存率均低于≥45岁的患者;标准剂量阿糖胞苷(Ara-C)化疗患者的OS、RFS及总生存率均低于中剂量Ara-C化疗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是ANLL-M4EO主要的预后不良因素,与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高白细胞计数等因素无关,ANLL-M4EO诱导化疗缓解率高,总体生存期较长。

  • 标签: 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 M4EO型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替罗班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1 月到 2019 年 8 月在我院治疗的 8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 43 例运用常规治疗,观察组 43 例运用替罗班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通过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 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进行对比,观察组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房内径( LAd )以及左室舒张末径( LVDEd )均好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替罗班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痛风1号方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18年1月到2020年7月随机抽选的90例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做分组(抽签法)研究,分甲组与乙组,两组患者均45例。乙组碳酸氢钠片、布司他片治疗,甲组在乙组上加痛风1号方治疗,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中医证候评分、疗效、血尿酸水平。结果:乙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甲组(P<0.05)。乙组与甲组治疗前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乙组与甲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乙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高于甲组治疗后(P<0.05)。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甲组(P<0.05)。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乙组与甲组的血尿酸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乙组与甲组治疗后血尿酸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给予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痛风1号方治疗可显著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 标签: []非急性期 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1号方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高原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特点。方法 临床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高原地区(海拔>2000m)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进行心电图检查。分析不同T波倒置情况、不同ST段下移程度、不同ST段下移导联数以及不同心电图QRS波时限患者比例情况,分析高原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 T波无倒置、T波倒置<2mm以及T波倒置≥2mm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下移≥1mm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ST段下移<1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下移导联数≥6个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ST段下移导联数<6个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波时限≥100ms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QRS波时限小于100ms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出现ST段下移≥1mm、ST段下移导联数≥6个以及QRS波时限≥100ms,表明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较多,心肌缺血严重,预后不良。心电图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合对高原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电图 高原地区 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高原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特点。方法 临床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高原地区(海拔>2000m)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进行心电图检查。分析不同T波倒置情况、不同ST段下移程度、不同ST段下移导联数以及不同心电图QRS波时限患者比例情况,分析高原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 T波无倒置、T波倒置<2mm以及T波倒置≥2mm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下移≥1mm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ST段下移<1m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下移导联数≥6个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ST段下移导联数<6个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波时限≥100ms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明显大于QRS波时限小于100ms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患者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出现ST段下移≥1mm、ST段下移导联数≥6个以及QRS波时限≥100ms,表明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较多,心肌缺血严重,预后不良。心电图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合对高原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电图 高原地区 冠状动脉造影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