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类计数与冠心病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30例,选择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各种白细胞亚型的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4组之间的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N)计数、单核细胞(M)计数、淋巴细胞(L)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嗜酸性粒细胞(E)计数及嗜碱性粒细胞(B)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总数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7,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急性病变的情况,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白细胞总数可能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重要预测价值。

  • 标签: 白细胞 冠心病 病变程度
  • 简介:我最近做体检,白血球低(3.7×10^9升),MCHC高(376克/升)。请问,是什么原因引起,如何治疗和预防?

  • 标签: 白细胞减少 MCHC 白血球
  • 简介:白细胞是周围血中的有核细胞,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防线。因为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和粘附作用以及吞噬、杀菌等功能,所以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会产生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引起血液中的白细胞反应性增多。这种反应性增多的情形维持的时间相对比较长,与病因相关。但在本院的门诊病人中,笔者意外发现一些因外界刺激而引起白细胞一过性地显著升高的病人。

  • 标签: 白细胞 显著升高
  • 简介:1例42岁男性患者,因脓疱型银屑病服用阿维A胶囊30mg/d治疗。治疗前血常规基本正常:RBC3.65×10^12/L,WBC9.5×10^9/L.PLT246×10^9/L。治疗1周后,RBC3.67×10^12/L,WBC16.5×10^9/L,PLT412×10^9/L。病理学检查示:血小板增多,骨髓增生;B超示脾肿大。将阿维A减量至15mg/d。3周后复查血象:RBC3.72×10^12/L,WBC14.3×10^9/L,PLT446×10^9/L。阿维A继续减量至10mg/d,2周后复查血象RBC3.48×10^12/L,WBC10.3×10^9/L,PLT385×10^9/L;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

  • 标签: 阿维A 白细胞增多 血小板增多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护理。方法:将我院 80例血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不良情绪出现率。结果: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情绪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P< 0.05。结论:血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提高满意度。

  • 标签: 血细胞单采术 高白细胞白血病 护理
  • 简介:39岁女性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窦炎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2次/d,以及多潘立酮片和铝碳酸镁咀嚼片。服药2周后,患者出现困倦、乏力、纳差、低热。WBC由6.3×10^9/L降到3.6×10^9/L。将奥美拉唑改为雷尼替丁150mg,2次/d,多潘立酮片、铝碳酸镁咀嚼片继续服用,加服利血生20mg,3次/d。3d后,WBC升至4.2×10^9/L。随访患者血细胞恢复正常。

  • 标签: 奥美拉唑 白细胞减少
  • 简介:万古霉素属于糖肽类大分子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具有杀菌作用,另外还可以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细菌RNA的合成。本品适应证为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关节炎、灼伤、手术创伤等浅表性继发感染、肺炎、肺脓肿、脓胸、腹膜炎、脑膜炎。

  • 标签: 万古霉素 白细胞减少 不良反应 药学监护
  • 简介:血液输注不仅可以补充血容量,还可以治疗因红细胞减少或者其携氧能力降低导致的急性缺氧症,同时还能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营养物质,所以输血在贫血、急性大失血或其他血液病等治疗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血液中各成分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血液输注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

  • 标签: 去白细胞全血 储存时间 质量 血液输注 输血反应 补充血容量
  • 简介:白细胞介素17(IL-1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17(Th17)特异性分泌,也可由多种固有免疫细胞等分泌。虽然IL-17的作用至今仍未完全明确,但已发现其具有强大的招募中性粒细胞、诱导多种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与人体多种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IL-17的来源、生物学活性及其与人体各系统临床常见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7 生物学活性 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患者运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82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临床输血技术选择不同,将其中41例实施少白细胞输血患者纳入到实验组,其余41例患者纳入到对照组。观察患者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输血认可度。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输血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88%,对照组患者临床输血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1.95%,二者之间比较有差异(P<0.05),且实验组患者输血认可度显著好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rhIL-10)对无血清培养的角朊细胞增殖和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测定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小鼠胸腺细胞增殖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IL-1);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抑制角朊细胞增殖与IL-1、IL-6及IL-8的分泌,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抑制角朊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可能是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理之一.

  • 标签: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 角朊细胞 细胞因子 银屑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测在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7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对两个组别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实验室检测数据。结果实验组的白细胞(WBC)、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中,由于部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存在临床症状表现缺乏典型性的现象,导致在早期诊断中其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不高、特异性值不高,及时联合检测患儿的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率存在重要意义。

  • 标签: 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患者的作为调查对象,所选患者共100例。将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输注未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的血液治疗,观察组输注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的血液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热患者3例、过敏患者0例以及Hb尿患者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显著优于对照组发热患者5例,过敏患者3例以及Hb尿患者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显著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许多应用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血常规 生化检验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临床输血中,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为后续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接受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中随机选择选择20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时间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之间,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输血治疗的对照组和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的观察组,每组均有患者100人。将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计数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方面来看,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为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两组间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

  • 标签: 白细胞输血技术 临床输血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数与急性脑卒中加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白细胞升高组和白细胞不高组各70例,对其白细胞数及既往病史与病情进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白细胞升高组脑卒中加重55例,白细胞不高组脑卒中加重6例,两者相比白细胞升高组中脑卒中加重明显高于白细胞不高组(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数与急性脑卒中加重密切相关,是判断脑卒中预后的良好指标。

  • 标签: 脑卒中 白细胞 相关性 预后
  • 简介:细胞因子(Cytokine)是指主要由免疫细胞分泌的、调节细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白细胞介素16(IL-16)是1995年由国际免疫学会(IUIS)细胞因子命名委员会新命名的细胞因子。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发现IL-16对HIV-1的增殖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有抑制作用。现就IL-16的来源、分子结构、抑制HIV-1增殖的可能机制IL-16与3种CC类趋化蛋白抗HIV-1活性的比较及IL-16抗HIV-1的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近况加以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6 HIV-1
  • 简介:目的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复方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自建库以来中药复方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数据库,应用SPSS22.0对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功效分类及聚类分析,并运用SPSSmodeler14.1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药中,补虚药所占比例最大(68.67%),其次为活血化瘀药(6.75%),最常使用的前10位中药为黄芪、当归、白术、鸡血藤、女贞子、党参、甘草、茯苓、枸杞子和熟地黄,黄芪-当归是最常用的药对,黄芪-补骨脂为置信度最高的药对,黄芪-白术-当归为最常用的药组,黄芪-补骨脂-当归为置信度最高的药组,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共得8个聚类组,黄芪、白术、当归是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核心中药。结论中药复方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

  • 标签: 肿瘤 白细胞减少 中药 用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