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RP檢验联合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检验在儿科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64例,并作为观察组,根据携带病原体的不同将其分为病毒感染组33例和细菌感染组31例,另外选取同一时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3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液样本的采集,然后由本院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CRP和白细胞计数检测,统计分析各组CRP水平、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水平,统计记录各组患病阳性率及阴性率。结果三组的CRP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的CRP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的CRP水平、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细菌感染组中,单纯采用CRP检测的阳性率为64.52%,单纯采取白细胞计数检测的阳性率为51.51%,但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90.32%,三种检测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检测方式。结论CRP和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联合检验在临床儿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为临床上医生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CRP 白细胞计数 联合检验 儿科感染性疾病 儿科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年来在我院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各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后3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后CO2水平有所升高,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组织受损,安全性更高。

  • 标签: 去白细胞输血 未去白细胞输血 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常白细胞直方图和异常的血小板直方图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异常白细胞直方图提示符通常情况下有WL、T1、T2、F1、F2、F3、WU七种,其中较为常见的为WL、T1、F1;异常血小板直方图提示符通常情况下有PL、PD、MP、DW四种,噪音干扰为PL、PD出现的主要原因,PL、PD出现频率很低。结论临床检验人员在进行血常规检查的过程中应该对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直方图提示符进行良好的分析和理解,将有效的依据提供给临床医师,从而将漏诊、误诊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 标签: 异常白细胞直方图 异常血小板直方图 临床检验 应用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至我院就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共有110例,时间段为2016.1.20-2018.1.20,其中穿孔性阑尾炎31例,化脓性阑尾炎35例,单纯性阑尾炎44例,对三种急性阑尾炎患者均给予CRP、WBC、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分析其检测水平与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者中,101例白细胞计数递增,107例中性粒细胞比例递增,106例C反应蛋白递增,94例三者同时递增;对比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的CRP、WBC、中性粒细胞水平均差异显著,且存在依次递减的趋势,P<0.05。结论对急性阑尾炎患者给予CRP、WBC、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的意义显著,便于判断病情的发展情况,指导疾病的治疗。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中性粒细胞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在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从医院内部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行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组患者分为心理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前后的SAS和SDS评分。结果心理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的SAS和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心理组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过程中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增加其对治疗的依从性,适宜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 标签: 心理护理 白细胞去除术 高白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血脂各组分对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平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4月-10月于我科进行体检的患者90例,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TC、TG、HDL-C、LDL-C、血清肌酐和血尿酸等。均详细询问病史,记录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等情况,检查颈动脉超声,计算斑块积分,结果根据血浆中中性粒细胞的水平进行三分位法分为三组,低值组(<3.802*109)、中值组(3.802-6.724*109)、高值组(>6.724*109),三组间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血糖、血尿酸、脂蛋白α对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见表(2),可见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水平受血糖、甘油三酯的水平影响。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受到血中甘油三酯水平影响,甘油三酯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同时高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组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积分明显增高。

  • 标签: 中性粒细胞计数 动脉粥样硬化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联合检验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的收取时间(2015年1月2日-2016年2月10日),对两组受检者进行分别实施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联合检验。结果观察组感染性疾病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12.75±1.02)109/L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12.25±3.51)mg/mL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6.81±2.12)109/L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5.20±1.17)mg/mL具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应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能早期明确患者疾病,为儿科感染性疾病后期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 儿科感染性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与血沉检查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8例,未发生迟发性脑缺血,观察组42例,发生迟发性脑缺血,比较两组WBC计数、CRP与血沉,并通过随访了解两组患者结局,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WBC计数、CRP、血沉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WBC计数、CRP与血沉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与轻度功能障碍率分别为8.70%、13.0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9.35%、45.65%,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5.65%,高于对照组10.87%,p<0.05;观察组GOS评分与WBC计数、CRP、血沉均呈负相关(rWBC=-0.845,rCRP=-0.827,r血沉=-0.674,p均<0.05)。结论WBC计数、CRP与血沉可作为临床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有效指标;对于WBC计数、CRP与血沉上升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加强巡视力度,及时给予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炎症指标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去白细胞细胞悬液在临床输血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期间60例输血患者,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化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去白细胞细胞悬液输血,而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常规红细胞悬液输血,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细胞悬液给患者进行输血,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外周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并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输血患者中效果显著。

  • 标签: 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红细胞悬液 输血
  • 简介:目的通过对健康老年人静脉血细胞分析调查研究,建立健康老年人静脉白细胞计数参考值范围。方法采集3317例健康老年人和青壮年静脉血,用BEcKMENGEN.S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老年人男、女间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壮年白细胞正常范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老年人白细胞参考值范围与通用的成人正常范围有明显差异,有必要科学、合理地建立本地区和本实验室健康老年人静脉血白细胞分析参考值范围。

  • 标签: 老年人 白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尿沉渣镜检法与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结果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9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尿沉渣镜检法和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比对分析两种方法的结果。结果干化学法红细胞阳性率略高于尿沉渣镜检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沉渣镜检法白细胞阳性率略高于干化学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检测红细胞白细胞阴性、阳性结果之间均互有交叉现象。结论尿沉渣镜检法与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沉渣镜检法和干化学法测定尿液红细胞白细胞有利于临床疾患的诊断与治疗。

  • 标签: 尿沉渣镜检法 尿液干化学分析法 红细胞 白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沈阳市三所三级医院HIV抗体阳性患者CD4+与CD8+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HI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白细胞的关联。方法将HIV抗体确证实验结果为阳性的患者的全血标本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CD4+与CD8+T淋巴细胞检测和白细胞数量检测,根据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大小将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并将CD4+与CD8+的比值和白细胞的数值分组进行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研究CD4+与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和白细胞数值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分组数据提示CD4+与CD8+T淋巴细胞数的比值和WBC数量两变量间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结论白细胞数量与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成正相关,白细胞减低可更简单直观的作为HIV感染患者的监测和判断免疫功能的指标。

  • 标签: 艾滋病患者 T淋巴细胞 白细胞 感染监测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白细胞减少症是化疗后常见的毒副反应,其常使化疗不能充分发挥其疗效,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有效防治该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重视。针灸以其方法多样,简单易操作,价格便宜,副作用少的特点在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所致白细胞减少症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笔者就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的近况进行概述,为白细胞减少的针灸治疗扩大思路。

  • 标签: 针灸化疗白细胞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大剂量常规输血及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间接收的需要输血的患者78例,根据输血方式分为两组,其中39例给予大剂量常规输血,为对照组,39例予以白细胞输血,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13%)小于对照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输血在大剂量输血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大剂量常规输血 去白细胞输血 不良反应 发热 过敏
  • 简介:目的:研究创伤弧菌溶细胞素vvhA融合蛋白(rVvhA)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凋亡过程中caspase-3,-8,-9活性变化。方法:应用MTT法、Hochest33342/pI荧光双染、流式细胞术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VvhA对人ECV304细胞诱导凋亡的影响;比色法测定rVvhA诱导人ECV304凋亡过程中caspase-3,-8,-9活性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rVvhA具有降低人ECV304细胞的存活率活性;浓度为2.0HU/ml的rVvhA作用人ECV304,12小时后,其诱导凋亡的活性高于对照组和浓度为0.5HU/ml的rVvhA处理组,具有剂量依赖性;浓度为2.0HU/mlrVvhA处理组加40μMcaspase全酶抑制剂(Z-VAD-FMK)后凋亡率较2.0HU/mlrVvhA处理组有一定程度降低。浓度为2.0HU/mlrVvhA处理人ECV304细胞30分钟后caspase-3活性开始增高,于3小时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8,-9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rVvhA对人ECV304具有凋亡诱导的生物学活性,caspase-3可能与活性rVvhA诱导的人ECV304凋亡有关。

  • 标签: 创伤弧菌 溶细胞素 rVvhA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输血的患者5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输血技术,给予观察组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对比研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发热、寒战、过敏、血红蛋白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进行输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输血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输血安全性与抢救有效性,临床上应用很有价值。

  • 标签: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输血 不良反应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和总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患者静脉血白细胞计数、分类及血沉的变化。方法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和血沉仪上进行静脉血白细胞和分类及血沉的检测。结果87例SARS患者静脉血检查中,淋巴细胞绝对值(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A%)和血沉(ES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75%的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25%的患者减低。SARS患者静脉血血象变化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者减低;淋巴细胞绝对值减低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对升高;血沉升高。结论这些特点可以作为SARS疑似病例筛查的有用指标,淋巴细胞绝对值减低应为主要的特征,动态观察淋巴细胞绝对值改变可以作为病情恢复的一个参考指标。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静脉血 白细胞计数 血沉 分类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清表达水平,分析RA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清IL-35的表达差异,与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RA免疫学指标及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探讨IL-35在RA疾病过程中可能起的作用。方法收集初次发病未经药物干预的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同时记录与RA患者对应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胍氨酸肽抗体(anti-CCP)、类风湿因子(RF)、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及关节Ritchie指数等指标,并行DAS28评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方法检测血清IL-35及IL-17水平。结果RA组血清IL-35水平34.01±9.7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63.3±14.8(p<0.001);轻中度活动的RA血清IL-35水平高于重度活动患者,但无统计学有意义(p=0.141);RA组血清IL-17水平24.6±8.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7.6±6.4(p<0.001);RA组血清IL-35水平与IL-17水平(r=-0.319,p=0.035)、关节压痛数(r=-0.509,p=0.001)、关节肿胀数(r=-0.373,p=0.001)及关节Ritchie指数(r=-0.478,p=0.013)呈明显的负相关,与DAS28评分、RF、ESR、CRP、anti-CCP无相关性。结论RA患者血清IL-35表达下调,与血清IL-17水平、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及关节Ritchie指数呈现负相关,提示IL-35在RA发病及病情变化中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IL-35,IL-17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2.5-5.5Gy)中子辐射对小鼠血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二级BALB/C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所有BALB/C小鼠均为雄性,共计278只,将上述278只小鼠分为5组。包括1个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分别对各动物组进行90%中子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2.5Gy(80只),3.0Gy(60只),4.0Gy(60只)及5.5Gy(60只),对照组18只,分别在照射动物后6h,12h,1d,3d,4d,5d,7d,10d,14d,21d及28d采取静脉血,利用SYSMEXKX-21多项目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分析。结果(1)中子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2.5-5.5Gy中子照射可使小鼠外周血WBC于照射后6h均明显降低,12h呈现一过性升高,之后又进行性降低,4.0-5.5Gy组未见恢复;而2.5Gy于照射后21d恢复至正常状态。(2)中子照射后外周血血小板的变化;在照射2.5Gy后6h-12h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照射后1-3d,小鼠外周血PLT开始降低,于第5d进一步降低,至第10d血小板降至最低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别非常显著(P<0.01)。在照射14-28d后血小板开始恢复,逐步恢复至正常状态,在照射3.0-4.0Gy后6h即开始明显降低。于第10d外周血PLT降至最低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别非常显著(P<0.01)。结论2.5-5.5Gy中子辐射可以引起小鼠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破坏小鼠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质量参数的显著变化。

  • 标签: 2.5-5.5Gy中子辐射 小鼠 白细胞 血小板损伤 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