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银杏内酯注射液(GinkgolideInjection,GI)作用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及对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短暂阻塞再灌注(tMCAO)模型,(1)分别于再灌后1、3、6、9hip首次给予GI(2.5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d,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评价动物缺血损伤程度。(2)于再灌注后1hip给予GI(2.5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d,分别于再灌注后24、72h取脑检测缺血半影区p53、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1)再灌注后1、3h给予GI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与脑组织含水量(P〈0.05、0.01),6、9h给药大鼠脑损伤未见明显改善。(2)于再灌注后1h给予GI显著抑制p53、Bax、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P〈0.05)。结论GI对tMCAO模型大鼠的有效治疗时间在缺血再灌注后3h内;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涉及抑制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

  • 标签: 银杏内酯注射液 脑卒中 治疗时间窗 凋亡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了解重症老年患者应用肠营养的血糖管理情况及对28d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15日至7月15日河北省25家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careunit,ICU)收治的所有应用肠营养的重症老年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患者28d生存与否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2组血糖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性别、入科分类、入科诊断及住ICU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8d病死率与APACHEⅡ评分、血糖最高值、血糖最低值、血糖波动值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最高值和血糖波动值均为28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OR=1.263,OR=1.159)。结论应加强对应用肠营养的重症老年患者的血糖监测及管理,根据血糖监测指标调整胰岛素用量,避免低血糖及血糖波动。

  • 标签: 应激性高血糖 ICU 肠外营养 危重患者
  • 简介:目的对肠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制剂配置流程相关的指南和专家共识进行系统评价,为PN制剂配置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医学数据库及PN相关权威学术组织网站。分别使用AGREEⅡ和CASP量表对临床指南和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的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围绕国内PN配置流程所包含的项目对纳入文献进行健全度分析,以评价其全面性和精确性。结果最终共纳入1篇临床指南和4篇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1篇为国内共识)。其中,美国肠内肠营养学会2014年的临床指南质量评价结果为A级;4篇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中,德国医学营养学会2009年肠营养指南第10章全静脉营养配置的质量评价结果最佳。另外,健全度分析结果显示美国肠内肠营养学会的肠营养安全共识涉及的内容最为全面,且内容叙述最为详尽。5篇文献都对PN医嘱的开具、PN制剂的配制和临床使用等3个方面内容给出了相关推荐,主要涉及PN医嘱的适应证要求、PN制剂混合配置的安全操作以及PN制剂在临床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结论国外的相关指南的质量略有不同,各具特点,推荐意见的描述也较为详尽。国内尚无相关指南,应根据我国肠营养制剂配置的临床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指南指导配置实践。

  • 标签: 肠外营养 指南 系统评价
  • 简介:近年来,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日趋年轻化,但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手段从根本上去阻止和治疗,而反观中医药传统疗法却均能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因此,笔者通过查阅近十年中西医学相关文献,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及生理解剖入手,对其疗法的机制和优劣进行阐述,并对其临床运用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中医疗法 膝骨关节炎 中医证候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咪唑克生减缓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的药效作用时间。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EAE-盐水组、EAE-咪唑克生第1~7天给药组、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从EAE建模开始予腹腔注射咪唑克生(2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至发病第15天处死。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测定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情况、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10(IL-10)的表达。结果:与EAE-盐水组比较,两组咪唑克生给药组大鼠发病率均下降,临床症状均减轻,潜伏期延长,但仅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临床症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咪唑克生给药组均能减少CNS内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程度,而仅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炎症性髓鞘脱失病理学改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咪唑克生给药组均能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增加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但仅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减少小胶质细胞数量上有统计学差异(P〈0.01);EAE-咪唑克生第8~14天给药组中枢神经系统内IL-17表达减少,而IL-10表达增加(P〈0.01)。结论:咪唑克生对大鼠EAE的有效作用时间在实验大鼠免疫诱导后第8~14天(发病初始期),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咪唑克生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小胶质细胞 炎性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的骨折之中应用有限内固定加固定临床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骨科接受诊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的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的主体,随机的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各50例,并对其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手术的方案为用钢板进行内固定,研究组的患者手术的方案为有限内固定加固定法。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案之下临床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关节的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分析对比可知,研究组的患者在有限内固定加固定的手术方案之下其临床的治疗效果相较于对照组的患者明显要好(P<0.05),并且研究组的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的情况相较于对照组的患者也明显要好(P<0.05)。结论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的骨折之中应用有限内固定加固定临床的治疗效果较好,在促进患者的尽早恢复以及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方面有较大的帮助,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荐使用。

  • 标签: 有限内固定 外固定 粉碎性骨折 桡骨远端
  • 简介:目的探讨旋后旋型Ⅳ度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顺序。方法100例旋后旋型Ⅳ度三踝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行踝一后踝一内踝的顺序行复位内固定。对照组行后、、内踝顺序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以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临床愈合时间。结果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AOFAS踝后足评分(90.4±8.5)分高于对照组的(81.6±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77,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146.5±15.1)ml、手术时间(51.6±6.5)min、临床愈合时间(5.51±1.52)周均少于对照组的(161.6±16.4)ml、(63.4±8.1)min、(6.86±1.6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90、8.034、4.269,P〈0.05)。结论踝-后踝-内踝的顺序行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旋型Ⅳ度三踝骨折疗效肯定,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

  • 标签: 三踝骨折 内固定 顺序
  • 简介:目的探究将踝后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应用于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重建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7月间收入的所有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缺损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12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所有患者均应用踝后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同期修复缺损组织,观察所有患者的组织缺损修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其组织缺损状况均得到修复,并且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1±0.9)h。而所有患者的皮瓣制备时间为40-65min,平均时间为(55.4±9.1)min。而实验结果中,患者的皮瓣完全成活率为112(90.32%),其中包括9例远端皮肤坏死、2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感染,9例患者出现皮瓣坏死。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症均痊愈,未见存在生命危险患者。结论在对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组织重建时,可以应用踝后穿支皮瓣进行修复,能够提高皮瓣的存活率,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踝后穿支皮瓣;踝关节;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重建;应用价值踝关节以及足跟区皮肤缺损是临床上一种多发伤,并且也是临床对组织进行修复的一项难题1。相较于传统的背部或腹部皮瓣选择方式来说,踝后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修复具有更为灵活的制备方案2。所以在本次研究中,探究了将踝后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应用于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重建中的效果,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7月间收入的所有足跟区皮肤缺损组织缺损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12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本次研究中纳入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4例,所有患者年龄区间介于54-78岁,患者平均年龄数据(61.6±7.2)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资料统计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后纳入本次实验。(P>0.05)。1.2方法在患者进行手术时,应当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插管,所有患者均采用预防性气管切开,保证患者的呼吸状况。根据患者状况,对患者进行皮瓣缺损修复。在对患者进行气囊止血带下,对患者的皮瓣远端进行切取,将患者的静脉、神经和动脉完全暴露,将其进行切断,结扎,并在远端做好皮瓣制备,将皮瓣周缘切开后掀起,使患者的神经以及营养血管包裹在皮瓣内,纵行将患者的皮肤进行切开,游离患者的静脉浅层,并纵行切开筋膜组织,形成含神经经在内的皮瓣蒂。皮瓣选择完成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相应的损伤皮瓣缝合,注意连接患者的神经,保证患者移植皮瓣的血液供应。1.3评价标准观察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和皮瓣制备时间,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后状况,评价皮瓣修复效果。1.4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皮瓣成活率则应用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而实验数据应用卡方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时间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而实验数据应用t值进行检验。若p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患者根据其术后不同的营养方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30例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营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7天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营养和免疫状况等。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总蛋白、前白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7天上述各指标两组均出现下降,其中术后第3天观察组体质量、总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各项营养指标在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C3、C4、IgG水平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上述各指标与术前相比两组均出现下降,IgG水平在对照组术后第7天仍低于术前;组间比较发现补体C4和IgG水平在术后第3天观察组恢复较好,且术后第7天各免疫指标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死亡率、腹胀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观察组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加速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具备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 标签: 老年 上消化道穿孔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