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塞时间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跨度为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临床用药治疗,实验组则在疾病急性发作期间(1周)实施康复技术干预,对照组则在疾病恢复期(>2周)实施康复技术干预,从而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不同时间康复治疗后,其实验组患者在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早期1周内及时实施康复技术,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尽早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对明显降低致残率具有显著疗效,推广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早期康复 急性脑梗塞 时间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小骨开颅在高血压脑出血里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2018年7月我科收78例经小骨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用多田公式法计算血肿体积,这组血肿清除达85%以上者62例,70%~85%者16例,术后死亡8例,死亡率达10.3%,70例患者术后存活。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7.5月(3~96月)。按平常生活能力(ADL)分级别统计1级12例,2级30例,3级20例,4级10例,5级6例。ADL1~3级者占79.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溢血患者,采用小骨开颅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出血 高血压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小骨清除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接诊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开颅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小骨清除血肿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临床指标(手术时间、血肿吸收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血肿吸收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采取小骨清除血肿治疗的疗效显著,能够改善临床指标和预后,值得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小骨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普外科患者术后进行肠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根据患者术后接受的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术后接受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60例术后接受肠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临床观察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进行评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外科患者术后进行科学的肠营养和肠内营养可有效的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普外 术后患者 行肠外 营养 临床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就脑外伤患者应用氨甲环酸时间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到2017年8月所收治的200例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外科治疗,基于时间来作为划分标准,分为晚期治疗组(入院后三小时内使用氨甲环酸)和早期治疗组(入院前受伤后半小时内使用氨甲环酸)。结果虽然两组患者入院时的DI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4h后的DIC评分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共有60例出现进展性颅内出血,其中早期治疗组19例,晚期治疗组41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晚期治疗组相比,早期治疗组的预后明显会更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若能够早期应用氨甲环酸,那么必将能够降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且还可对外伤性凝血功能障碍进行有效根治,对于患者的预后无疑有较好地改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外伤 氨甲环酸 时间窗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显微镜下高血压脑出血微骨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50例,根据治疗参与情况随机分配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2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传统大骨瓣清除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实施显微镜下高血压脑出血微骨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4.00%明显优于对照组56.0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手术时间45.33±8.91min明显比对照组的手术时间114.36±17.65min少,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7.12±4.43d明显少于对照组24.01±5.26d,组间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显微镜下对高血压脑出血实施微骨入路手术治疗是能够彻底清除血肿的良好方法,经过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少,并且安全指数较高。

  • 标签: 显微手术 高血压 脑出血 微骨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术后患者行肠营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12例在我院行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5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肠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很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对照组有明显提前,住院时间也很大程度上短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行肠营养治疗可有效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普外术后患者 行肠外营养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早期治疗在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方法将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医院接受诊治的106例患有脊髓损伤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分析探究的主要对象,并且把所有的患者随机的分配到两组,常规治疗组中的53例患者治疗时间较早(脊髓休克期过后2--4周内),而实验治疗组中的53例患者治疗时间相对较晚(脊髓休克期过后4--8周内)。两种治疗方法实施结束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焦虑自评量表的评分情况以及治疗之后患者的生活品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在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信息方面,实验治疗组患者在实施早期治疗之后其生活品质以及心理状态明显得到了提高,且患者对治疗结果也比较满意。以上数据经过检验皆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脊髓损伤疾病作为当前医学史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使用早期治疗方法能够显著的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其个人的生活品质,临床效果明显。

  • 标签: 脊髓损伤疾病 早期治疗 治疗方法 生活品质 心理状态 临床效果
  • 简介: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血管外科学会于2017年发布了新版的《ESC周动脉疾病诊治指南》。与2011版指南相比,更新了14条推荐建议,新增了16条推荐建议。其中对于周动脉疾病的抗栓治疗,亦给出了详细的推荐意见以及循证医学证据。本文根据指南更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实际问题,重点对指南给出外周动脉疾病抗栓药物治疗推荐意见进行解读,以期医务工作者能更好的理解和遵循指南。

  • 标签: 外周动脉疾病 抗栓药物治疗 指南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破理论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实验组则在次基础上,给予破理论学习,对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安全事件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不安全事件总发生率为15.00%,而对照组对应的不安全事件总发生率为37.50%。实验组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破理论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降低不良安全事故的发生平频率,提高手术室护理的质量水平。

  • 标签: 破窗理论 手术室护理 安全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骨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本院接受治疗的83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纳入对象,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2例,实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实验组41例,实行小骨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及术中出血量、住院及手术时间。结果对照组疗效显著低于实验组,组间数据差异比较明显(p<0.05);实验组手术、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评分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给予小骨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脑出血 开颅手术 小骨窗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骨开颅与传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手术方法,观察组应用小骨开颅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神经系统损伤评分、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0%显著低于对照组40.00%,神经系统损伤评分、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小骨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神经系统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小骨窗开颅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局麻下直切口开小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3月到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麻下直切口开小骨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中56例治愈,并且手术后复查结果显示血肿量明显减少,患者经后续治疗出院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并且各项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手术后对患者进行1~3个月随访复查并未发生复发的情况。剩余4例患者中2例在出院后3个月左右出现复发的情况,另外2例患者手术后脑组织膨出回位较差,临床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局麻下直切口开小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较好,患者手术后治愈率较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直切口开小骨窗 慢性硬膜下血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破理论在手术间物品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引用“破理论”,运用该理论分析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质量情况,并制定针对性的“补”措施。比较实施“破理论”前后手术间物品标准化、由“破”现象引起的危害、医护患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将破理论应用于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后,“破”现象中壁柜用物不齐全、体位垫未归位、吸引器未准备等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由“破”现象引起的相关危害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手术医生、手术室护士、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将破理论应用于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能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医护患满意度,促进手术室质量管理更加细致、规范、完善。

  • 标签: 破窗理论 标准化管理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骨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3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8例,观察组行小骨经额叶入路显微手术,对照组行传统大骨瓣开颅术,观察2组血肿复发,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及治疗后Glasgow昏迷评分(GCS),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肿复发率及住院时间明显降低,血肿清除率及GC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可明显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住院时间,并减轻患者昏迷程度,降低血肿复发与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小骨窗开颅术 高血压 脑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替普酶超时间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发病后<4.5h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发病后<3h治疗,两组均给予阿替普酶治疗,分析治疗后患者改良爱丁堡-斯堪纳维雅卒中量表(MESSS)评分和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MESSS评分和ADL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的影响较大,给予阿替普酶超时间溶栓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替普酶 超时间窗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小骨开颅手术后颅内压的变化规律及高峰时间,为深入研究颅内压的精准管理奠定基础。方法在颅内压监测下,比较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行小骨开颅手术前后颅内压的变化。结果小骨开颅术后1h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术后89~156h时间区间颅内压>25mmHg和颅内压>30mmHg的次数百分比均高于术后<89h和>156h时间区间(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小骨开颅术后1h颅内压明显下降,术后89~156h时间区间为颅内压最高峰时间。

  • 标签: 自发性脑出血 小骨窗开颅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