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你也许认为散步是如此简单的运动,身体不会有太多变化。然而,据美国《预防》杂志网站报道,当你开始迈开腿,散步1小时的时间内,身体便会发生一系列积极的生理变化。

  • 标签: 散步 身体 生理变化
  • 简介:目的:探讨对颅脑术后发生严重脑水肿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行颅脑手术治疗后发生严重脑水肿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观察其治疗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脑术后发生严重脑水肿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疗效显著,且能显著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舒适程度,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 标签: 颅脑术后 严重脑水肿 综合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卒中后发生抑郁(PSD)与卒中部位的关系。方法选取医院收治入院的PSD患者112例,依据脑卒中定位方法进行卒中部位定位,脑卒中后抑郁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分析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与脑卒中类型的相关性。结果PSD患者中,左侧病灶明显多于右侧病灶,额前部病灶明显多于额后部病灶,皮质病灶明显多于皮质下病灶,PSD与脑卒中部位的相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D与患者脑卒中部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患者日常生活方面、病情变化及个人因素等都会影响脑卒中后发生抑郁。

  • 标签: 脑卒中 脑卒中后抑郁 卒中部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平行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对于冠状动脉硬化是否具有可预见性。方法对于心内科准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150例病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CAG结果与超声检测结果比对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的IMTT≧1.0mm以及斑块形成的比例要高于无病变组,其中多支病变组要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冠脉病变组的颈动脉评分系数和斑块数量要高于无病变组,其中多支病变组要高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别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动脉斑块者与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4.2%(81/86),特异性为57.8%(37/64),阳性预测值是75%,阴性预测值是88.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作为对其进行预见的有效的诊断方式。

  • 标签: 颈动脉 冠状动脉 超声 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患儿氯胺酮麻醉苏醒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60例手术治疗患儿,根据术后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氯胺酮麻醉方式下手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麻醉苏醒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60例患儿都顺利度过氯胺酮麻醉苏醒,未出现相关其他严重性并发症,在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后患儿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3%;观察组临床护理非常满意度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治疗患儿采用麻醉苏醒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儿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患儿手术 氯胺酮麻醉 苏醒期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孕妇产前血型免疫学检测对预测新生儿溶血病的意义,特别是对含有不规则抗体及其效价异常的个体进行动态测定效价值,协助HDN的早期诊断。方法:对748例孕妇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使用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血清抗体筛选、鉴定及效价测定,并跟踪随访。结果:有21例样本含有不规则抗体,抗体类别以Rh系统不规则抗体为主;有340例夫妇ABO血型不合,进一步测定IgG抗-A(B)效价,其中IgG抗-A(B)效价≥1:64的样本119例,〈1:64的样本221例。结论:开展孕妇产前免疫学检测,特别是对RhD阴性及0型孕妇进行定期不规则抗体及效价检测,对预防和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血型 免疫抗体 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周疾病围手术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的216例肛周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并分析。结果216例患者中4例混合痔患者术后发生大出血,2例肛瘘患者因合并肛周克罗恩病而愈合缓慢,2例肛周脓肿术后发生大出血,其余208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肛周疾病患者术后肛周切口仔细护理、良好换药,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预防便秘是术后顺利康复的关键。

  • 标签: 肛周疾病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及阐明在绝经后跌倒骨折妇女及跌倒无骨折妇女人群中,血液循环中骨硬化蛋白与血清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骨量之间的关系,同时试图了解骨硬化蛋白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生化标记物来预测脆性骨折。方法本次采用横向双盲前瞻性研究,对对50名健康的绝经前妇女(A组)、50名绝经后跌倒股骨颈骨折妇女(B组)及50名绝经后跌倒无骨折妇女(C组)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骨代谢标志物(CTX1、CTX2、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P1NP、RANK、RANKL)及骨密度(股骨颈、全髋、转子间及和L1-L4)。结果三组骨硬化蛋白、骨钙素、CTX1、CTX2、b-ALP、P1NP、RANK和RANKL均存在统计学意义。B组及C组的硬化蛋白没有统计学差异。相对于A、C两组,B组中股骨颈、全髋、转子间及L1-L4部位的骨密度显著降低,且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B组及C组的硬化蛋白显著升高(488.52±164.53pg/ml,454.65±111.46pg/ml,P<0.001)。但B、C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01)。在所有研究对象中,硬化蛋白与股骨颈骨密度(r=-0.228;P=0.004)、平均转子骨密度(r=-0.199;P=0.002)和平均全髋骨密度(r=-0.273;P<0.001)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由于绝经后妇女中,骨折人群与未骨折人群血清骨硬化蛋白无统计学差异,因而硬化蛋白无法预测脆性骨折风险。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骨硬化蛋白 绝经后 骨脆性 骨密度
  • 简介: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良反应的原因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变态反应、泌尿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及循环系统反应;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有多种疾病、药物不合理联用、服药后短时间饮酒、药物用量与用法及自身质量问题等。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发生因素较多,用药过程中应做好预防工作,制定药物临床用法及用量规范,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头孢菌素类药物 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神经科重症患者护理意外发生的相关因素与预防对策,为治疗神经科重症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2010年10月-2016年3月收治的神经科重症患者临床资料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应用就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之后的效果。结果危险因素活动能力、吞咽能力、意识状态;实验组护理意外情况发生率为10.00%(6/60),对照组护理意外情况发生率为36.67%(22/60),实验组护理意外情况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科重症患者护理意外发生的相关因素有活动能力、吞咽能力、意识状态等。

  • 标签: 神经科重症患者 护理意外发生 相关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施行有创操作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乳腺癌患者中4例施行有创操作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经抗凝、介入下导管机械碎栓、溶栓等治疗,栓塞血管恢复通畅。结论有创操作增加了乳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形成的风险,重视VTE预防,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多学科协作,减少血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对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具

  • 标签: 乳腺癌 有创操作 静脉血栓栓塞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围手术与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461例因外伤导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血脂、D-二聚体、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关系,阐述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结果研究2年内我院住院手术患者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筛查出阳性患者,围手术203例,而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258例,其中男性患者238例,女性223例,其中男性高发年龄段在60-75岁,女性在45-60岁,50岁以下女性下肢血栓发生率高于男性,6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中患有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多发骨折47例,髋部骨折78例,股骨干骨折111例,胫腓骨骨折97例,髌骨骨折3例,踝关节骨折82例,跟骨骨折43例。结论手术、创伤、高脂血症及既往患有血栓病史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而D二聚体对血栓的敏感性很高,但特异性较低,其结合下肢彩超筛查能够明显提高DVT的诊断率,对血栓诊断的资源配置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旨在为液体复苏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依据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PVI监测并指导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达到复苏目标的时间、复苏液体正平衡量、平均动脉压(MAP)、6h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凝血酶原时间(PT),记录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急肾功能衰竭(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其他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液体正平衡量多于观察组、PT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达到复苏目标时间、MAP、6hScv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死率及合计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但ARF、DIC、ARDS、MODS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灵敏的监测、反映机体循环血容量状态,且液体复苏量小,有利于维护内环境的稳态,患者存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提高患者的监测、诊疗和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
  • 简介:目的:采用直接肤段结合方法(DPRA)考察两种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评估该方法在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检测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运用HPLC法,通过测定两种中药注射剂对半胱氨酸多肽和赖氨酸多肽的消耗,来推测其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结果:两种中药注射剂对半胱氨酸多肽和赖氨酸多肽均有不同程度的消耗,预示有潜在的致敏性。结论:该方法可以作为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预测方法。

  • 标签: 直接肽段结合方法 中药注射剂 过敏反应 预测
  • 简介:烟雾病(moyamoyadisease,MMD)或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内膜缓慢增厚,动脉管腔逐渐狭窄以至闭塞,脑底穿通动脉代偿性扩张为特征的疾病[1]。MMD主要发病于亚洲地区的黄种人,发病率最高的是中国、日本、韩国及南亚国家,欧美国家发病率则较低。MMD的发病年龄呈现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4岁左右的儿童,

  • 标签: 烟雾病 头痛 儿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人工种植牙(Artificialdentalimplant)围手术的护理体会,为护理工作人员提供科学的护理方向。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人工种植牙患者的资料71例,对71例接受人工种植牙患者采取科学化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以及术后观察护理等,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71例人工种植牙患者不同牙位手术存留率情况。结果7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有45例磨牙手术,7例双尖牙手术,19例前牙手术;71患者的生命体征正常,经过3个月的随访后,不同牙位手术存留率高达97.18%(69/71),其中磨牙手术以及双尖牙手术存留率高达100.00%,前牙手术存留率89.47%(17/19),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种植牙手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密切关注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 标签: 人工种植牙 围手术期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伏立康唑联合康艾注射液治疗肺癌晚期患者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晚期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合并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的肺癌晚期患者进行研究,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伏立康唑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康艾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恢复情况、治疗效果和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结果研究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白细胞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显效率为37.5%,研究组显效率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D4+T细胞、CD4+/CD8+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D8+T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伏立康唑联合康艾注射液治疗肺癌晚期合并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肺癌 呼吸道真菌感染 伏立康唑 康艾注射液
  • 简介:目的观察巴曲酶配合延伸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再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压等常规治疗,并配合延伸护理干预。同时,对照组患者加用拜阿司匹灵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治疗。治疗20d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的表达水平、卡氏评分(KPS)变化,比较其疗效,并记录与患者用药及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治疗结束6个月内梗死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22%,高于对照组的5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g及D-D表达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PS评分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大便隐血阳性、鼻出血及皮肤黏膜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时间延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梗死发生率为5.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治疗ACI的临床疗效确切,促进了纤溶系统的平衡,有效地抑制了血栓的再发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配合延伸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巴曲酶 急性脑梗死 再梗死 纤溶系统 延伸护理
  • 简介:目的:综述碘造影剂(ICM)过敏样反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方法:参考国外相关文献,从膜效应、补体系统激活、缓激肽释放、Ig-E介导的抗原抗体反应、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这5个方面,对ICM过敏样反应发生机制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和结论:ICM过敏样反应中绝大多数属于类过敏反应,真正的过敏反应很少,因此皮肤试验假阴性概率高,大规模推广造影前进行皮试意义不大。

  • 标签: 碘造影剂 过敏样反应 发生机制 类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