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衰老模型可分为自然衰老模型和人工衰老模型两类。本文通过回顾鼠自然衰老模型、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β淀粉样蛋白注射致衰老模型、快速老化小鼠模型、γ射线照射致衰老模型、臭氧损伤致衰老模型、去除胸腺致衰老模型和转基因致衰老模型等方法,详细阐述了各方法的原理、建模方法、评价指标和优缺点,为不同目的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口腔黏膜衰老模型的建立提供借鉴。

  • 标签: 鼠衰老模型 评价指标 优缺点
  • 简介:衰老是人体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的不可逆现象。营养对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有显著的影响。宏量营养素比例的改变和一些微量元素与营养补充剂可延缓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对营养因素影响衰老主要集中在IIS、TOR、Sirtuin和AMPK信号通路。本文就关于营养素摄入与人体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的研究做一总结和综述,探讨通过营养干预措施延缓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 标签: 营养 营养素 衰老 年龄相关疾病
  • 简介:多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可以从人牙周膜(PDLs)组织中分离和大规模扩增,为牙周再生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种子细胞来源。目前,衰老对问充质干细胞(MSC)及其细胞性能的影响尚不明确。本项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年龄组的阻生第三磨牙牙周膜干细胞(PDLSCs)的特点,并比较它们的多能性和再生能力。将来自90颗新鲜拔除的第三磨牙牙周膜组织,根据捐献者年龄分为四组。

  • 标签: 人牙周膜干细胞 牙周再生 多能性 衰老 阻生第三磨牙 牙周膜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成熟初期可溶性蛋白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分析变异链球菌生物膜成熟初期不同时间点(16、18、20、22、24h)菌体可溶性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各时间点菌斑生物膜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结果镜下见16h形成的生物膜主要由散在微菌落构成.随时间延长其菌落逐渐变大并与相邻菌落融合(18~22h).最终相互重叠(24h)。比较5个时间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中菌体可溶性蛋白未见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且相同位置的蛋白条带在蛋白表达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条件下,可观察到变异链球菌菌落从聚集到重叠形成成熟生物膜的过程.16-24h成熟初期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中菌体可溶性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变异链球菌 生物膜 蛋白质
  • 简介:目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在调节颅骨锁骨发育不全(cleidocranialdysplasia,CCD)患者骨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与正常BMSCs比较分析,探讨CCD患者BMSCs的体外增殖、成骨分化、干性及衰老特征。方法:分离培养CCD患者及正常同龄人BMSCs;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及流式细胞周期分析其增殖能力;成骨诱导后采用Westernblot及茜素红染色分析其成骨能力;检测多潜能转录因子及克隆形成,分析其干性能力;检测衰老调控关键基因p16、p21表达及通过β-gal衰老染色分析其衰老特征。结果:与正常BMSCs相比,BMSCs-CCD增殖活性低,且细胞周期中处于S期、G2的细胞比例较低;两组细胞成骨诱导1、3、7d后,BMSCs-CCD组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表达水平较正常组低;成骨诱导14d后,BMSCs-CCD组形成的钙化结节较正常组少;BMSCs-CCD组中多潜能转录因子Oct4、Nanog、Sox2表达及克隆形成率均较正常组低;相反,BMSCs-CCD组中p16、p21等衰老标记分子表达及衰老细胞阳性染色比例均较正常组高。结论:同正常BMSCs比较,CCD患者BMSCs的增殖能力、成骨能力、干性强度均较差,且更易衰老。这些特征可能是CCD患者易发骨质疏松及骨折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 标签: 颅骨锁骨发育不全 骨髓基质细胞 成骨 干性 衰老
  • 简介:目的:研究鼠衰老过程中口腔颊黏膜上皮厚度的改变,为口腔黏膜衰老模型的后期建立提供自然衰老数据。方法:常规饲养雄性Wistar大鼠至3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分别作为自然衰老青年、中年和老年组,对其进行口腔颊黏膜取材,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在显微镜下对其上皮厚度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Wistar大鼠的口腔颊黏膜上皮角化层的厚度和基底层至粒层的厚度在老年组中显著高于青年组或中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Wistar大鼠自然衰老过程中口腔颊黏膜上皮厚度增加,但因样本量小,该结论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 标签: WISTAR大鼠 口腔黏膜 自然衰老 上皮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核基质蛋白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2(specialAT-richsequence-bindingprotein2,SATB2)及相关分子在不同年龄段女性颌骨来源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中的表达,及其与BMSCs衰老表型的关系。方法:在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获得因多生牙拔除或牙齿种植的年轻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女性下颌骨松质骨,贴壁培养法获得BMSCs;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衰老染色检测细胞衰老,Westernblot检测SATB2及NANOG、OCT4、SOX2等干细胞多潜能因子及衰老相关蛋白P16、P21、P53的表达;采用SATB2过表达病毒载体转染老年BMSCs,并分析其对BMSCs干性及衰老表型的影响。结果:颌骨BMSCs随着增龄性变化,其增殖活性逐渐降低,并呈现相应的衰老表型,核基质蛋白SATB2及多潜能转录因子表达逐渐下调;SATB2及多潜能因子与BMSCs体外复制性衰老衰老信号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mTOR)通路关系密切;老年BMSCs过表达SATB2后,干性指标表达升高,衰老染色阳性细胞数减少,mTOR、P-mTOR及衰老相关蛋白表达降低。结论:女性颌骨BMSCs呈现增龄性衰老特征,SATB2可能通过调节干细胞多潜能因子、抑制mTOR衰老信号通路,增强BMSCs的抗衰老能力。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颌骨 衰老 干性 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2
  • 简介: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strualosteoporosis,PMOP)是由于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主要特征的骨形成与骨吸收失衡的骨转换型骨病,目前已证实雌激素可通过多个环节影响骨骼的生长和重构,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钙化、骨基质沉积、凋亡等,骨质疏松改变可使大鼠种植体一骨界面骨融合指数降低、新骨生成量减少,本文针对雌激素对成骨细胞分化、成熟与凋亡的调控机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绝经后 骨质疏松 雌激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研究衰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的氧化应激水平,以及氧自由基(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对其成骨分化的影响,探索ROS升高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染色及实时定量RT-PCR比较年轻及衰老BMSCs成骨分化能力,利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中ROS水平,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dismutase2,SOD2)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在不同BMSCs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衰老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较年轻BMSCs显著下降,衰老BMSCs内ROS水平升高是导致其成骨分化下降的重要因素;SOD2及CAT介导的抗氧化机制异常导致ROS上升。结论:抗氧化酶表达下降引起衰老BMSCs内ROS水平升高,抑制其成骨分化。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 氧化应激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针对不同胚源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表现出的衰老差异,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对衰老的调控作用。方法:取大鼠下颌骨(M)和胫骨(T)后提取BMSCs原代培养并进行传代,通过β-半乳糖苷酶(SA-β-gal)衰老染色检测细胞衰老特征,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成骨特征。通过实时定量RT-PCR、Westernblot检测Jmjd3及衰老因子在两种BMSCs中的表达。构建shJmjd3病毒敲减Jmjd3,转染T-BMSCs检测衰老指标。在大鼠颌骨区域建立骨缺损模型,移植shJmjd3修饰的T-BMSCs,通过Micro-CT、Masson染色检测Jmjd3被抑制的T-BMSCs对骨缺损区的修复作用。结果:经SA-β-gal衰老染色,T-BMSCs中衰老细胞数量明显多于M-BMSCs。Jmjd3及衰老因子在M-BMSCs低表达,在T-BMSCs高表达。转染shJmjd3病毒导致T-BMSCs中Jmjd3及衰老因子低表达。移植敲减Jmjd3的T-BMSCs,Micro-CT显示其骨平均密度,骨体积分数明显升高,Masson染色显示其骨小梁结构增多。结论:不同胚源大鼠BMSCs的衰老特征具有差异性,将T-BMSCs中Jmjd3抑制以后,可以增强细胞的抗衰老能力,有利于体内的骨修复的治疗。

  • 标签: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 胚源 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