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0 个结果
  • 简介:在满足适应证条件下,自体牙移植是很多病例值得尝试的选择,良好的牙移植及围手术处理会取得超过90%以上的成功预期,自体牙移植的操作过程应该注意采用微创方法拔除患牙、预备受区和植入供牙,并且术前检查和准备应做到有备无患,术后应采用合理方式固定以及根据牙根发育情况进行根管治疗等,以保证移植牙实现牙周韧带愈合和长期保有良好功能。

  • 标签: 自体移植 牙移植 口腔外科 牙周韧带愈合
  • 简介:、病例报道吕××,女,8.5岁,因前牙不齐要求矫治。检查:混合牙列6666中性关系,22反,2112重叠,CC存在、无松动。间隙分析,可利用间隙与必须间隙差值11mm。二、治疗过程采用2×4矫治技术,拔CC,22粘方托槽并用0.014″(0.35...

  • 标签: 2×4技术 替牙期 错 矫治技术 可利用间隙 混合牙列
  • 简介:目前,国内、外对哨位淋巴结活检在cN0肿瘤诊治中的研究方兴未艾,在乳腺癌的分期与治疗中,哨位淋巴结活检已经成为种常规的方法.但在头颈肿瘤的诊治中,哨位淋巴结活检尚处于研究阶段.本文对哨位淋巴结活检的研究状况做综述.

  • 标签: 哨位淋巴结 活检术 头颈部肿瘤 放射性核素淋巴显像
  • 简介:目的探讨伴有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第磨牙残根的修复方法。方法选择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济南市口腔医院修复科收治的32例患者(共计36颗患牙),对其下颌第磨牙残根行根管治疗术后应用分根将近远中根分开,分别进行桩核冠修复,并制作连冠。随访观察1年。结果1年后复查,33颗患牙咀嚼功能良好,修复体稳固,无松动;X线片示牙槽骨无继续吸收或有少量新生;成功率为91.7%。结论伴有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第磨牙残根经完善的治疗后行分根保存修复,可以行使良好的功能。

  • 标签: 分根术 桩核冠 下颌第一磨牙 残根 根分叉病变
  • 简介:该文旨在比较舌鳞癌与其他部位口腔癌患者生存率的差别。对1988-2004年间诊断为口腔癌并处于T1-T2NOM0的患者进行研究,资料来源SEER数据库。时序检验比较舌癌及其他部位口腔癌的总生存率(OS)和病因别生存率(CSS)。结果:6791患者纳入研究,40%为舌癌。患者平均年龄64岁,舌癌患者的5年OS和CSS分别为60.9%和83.5%,其他部位口腔癌患者为64.7%和94.1%。多因素分析显示,OS、CSS与肿瘤T分期、发病部位、患者年龄、性别有关。结论:舌鳞癌较口腔其他部位的鳞癌预后差,更应对之行综合治疗。

  • 标签: 舌鳞癌 癌患者 预后 总生存率 口腔癌 多因素分析
  • 简介:该文旨在研究PET—CT在晚期头颈鳞癌行延期颈淋巴清扫计划制定中的应用价值。43例晚期头颈鳞癌患者在结束化放疗(CRT)后6个月行PET—CT扫描,PET—CT阳性的患者行临床可疑病灶活检予以证实。PET—CT结果阴性者.随访至少5个月(平均18.1个月)。结果:10例(22%)患者PET-CT结果阳性,其中7例经病理学证实,其他3例系假阳性。其余33例PET—CT检查结果阴性.1例为假阴性.其余32例经随访,肿瘤无复发。此方法的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91%.阳性预测率为70%,阴性预测率为97%,

  • 标签: Ⅳ期头颈癌 化放疗 延期颈淋巴清扫术 计划制定 PET-CT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肌皮瓣重建颌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2例腓骨肌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术后缺损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用于静脉端-端吻合,共用32个吻合器。结果:微血管吻合器适用于腓骨肌皮瓣的静脉端-端吻合,平均吻合时间为3.5~9min,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皮瓣均移植成功,未出现危象或血栓。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在腓骨肌皮瓣重建颌骨缺损中吻合质量可靠,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口腔颌面部 腓骨肌皮瓣 微血管吻合器 静脉吻合
  • 简介:本文描述了位接受垂直牙槽嵴增高治疗的患者,其牙槽嵴增高在下牙槽神经移位术前施行。术前CT检查显示患者左下颌磨牙区的下牙槽神经管上方仅有2~3mm厚的骨质。从颏区获得的自体骨移植物与钛网起应用于该区的垂直牙槽嵴增高。骨移植后的CT检查显示垂直牙槽嵴增高了5mm。骨移植术后的下牙槽神经上方的骨厚度为7~8mm。为了便于下牙槽神经移位,要施行骨切除以得到个侧窗。该窗位于沿下颌外侧且低于牙槽嵴顶4mm的部位。然后将2个圆柱状的、有羟磷灰石涂层的种植体植入。形成侧窗时除去的自体骨被制成颗粒状后置于种植体的周围。由于事先已经施行了垂直牙槽嵴增高。所以在下牙槽神经移位后,种植体的冠部没有暴露。这表明:下牙槽神经管上方仅有最低骨厚度存在的情况下,仍可以考虑在下牙槽神经移位术前施行垂直牙槽嵴增高。然而,这还需要长期的临床调查来加以证实。

  • 标签: 牙槽嵴增高术 下牙槽神经 术前CT检查 自体骨移植物 种植体植入 下颌磨牙区
  • 简介:替牙矫治张晓芸译李巍然袁虹校编者按:从本期开始,我刊新开辟了这个栏目,旨在将国外最新、最优秀、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论文全文译出并刊登,希望为广大正畸医师提供更多的信息。从本期开始我刊首先刊出从"Seminarsinorthodontics"杂志上译出...

  • 标签: 替牙期 正畸治疗 临床研究 设计模式 早期矫治 正畸学
  • 简介:本研究旨在评估上颔前牙冠延长术后骨组织的各项指标及稳定情况。研究纳入36名患者.涉及行唇(颊)面冠延长的上颔前牙及前磨牙277颗。在术前、中以及术后1、3、6个月分别记录牙齿唇(颊)面正中、近中和远中线角处的各项临床指标。研究表明.上颌前牙冠延长中预期龈缘与牙槽嵴顶问的距离常不能满足生物学宽度的要求。此外.术后可能会发生明显的组织反弹,组织反弹在术后6个月内逐渐稳定。组织反弹与缝合时组织瓣与牙槽嵴顶的位置关系有关。以上发现表明:临床医生应合理运用骨切除建立合适的前牙临床牙冠长度。

  • 标签: 前瞻性临床研究 牙冠延长术 前牙区 延长术后 牙槽嵴顶 生物学宽度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双矫治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第二减数与非减数病例的骨性及牙性特征.方法选择21例双矫治以下颌后缩为主的Ⅱ类错(牙合)临床疗效满意病例,头影测量比较拔牙组和不拔牙组各冶疗阶段骨性及牙性因素的差异,从而分析第二减数病例的特征.结果1.治疗前拔牙组与不拔牙组矢状向、垂直向骨型、上、下切牙位置及覆盖均无差异(P>0.05).2.矢状向骨型:不拔牙组第治疗Wits埴改善较拔牙组显著(P<0.05).第二治疗中不拔牙组SNB增大(P<0.05),Wits值减小(P<0.05),表现利于矢状向骨型改善的生长型.垂直向骨型:拔牙组第二治疗中MP-SN减小.3.下切牙:经第治疗后两组下切牙均唇倾(P<0.05),拔牙组LI-NB增大显著(P<0.001).第二治疗不拔牙组LI-NB进步增大(P<0.01),而拔牙组有效回收下切牙(P<0.05).结论1.通过治疗前的骨性、牙性特征不能判断第二治疗是否需要减数.2.经第治疗矢状向骨型改善有限、下切牙唇倾过多的病例第二拔牙可能性大.3.对于表现为不利于矢状向Ⅱ类骨型改善的垂直生长型病例,第二减数利于垂直向控制.

  • 标签: Ⅱ类错(牙合) 双期矫治第二期 减数
  • 简介:本文报道种新的腮腺切除V形切口的设计,该切口仅涉及耳前和耳后切口,没有发际线或上颈部切口。可用于接近几乎所有表面腮腺区域.包括上部和前部,瘢痕最小。为了评估该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美容效果,前瞻性地招募15例(2015年9月-2016年9月)患者,将部分腮腺切除作为良性腮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 标签: 腮腺切除术 颈部切口 V形 美容效果 治疗方法 腮腺肿瘤
  • 简介:、病史患者,女,19岁。就诊日期:2009年2月。主诉:嘴突,牙不齐求治。现病史:患者2008年曾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关节科就诊,诊断“颞下颌骨关节病”,未能开始正畸治疗。现观察年,欲解决牙齿前突及脸型问题。左下后牙2005年外院根管、充填治疗。

  • 标签: 骨关节病 正畸治疗 颞下颌 磨牙 特发性 青春期
  • 简介:2013年11月18日.曾祥龙教授在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主办的光华正畸学堂——面向优秀正畸研究生的全国公开课上,以《齿、齿生》为题为大家做了演讲。

  • 标签: 口腔医学院 中山大学 正畸学 公开课 研究生
  • 简介:儿童口腔临床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儿童保持完整的乳牙列,进而建立正常的恒牙列。儿童的咬合紊乱不仅可影响儿童的口腔功能,妨碍牙齿及牙周组织的健康,还可影响口腔颌面软硬组织正常发育、颜面美观和心理健康。因此,目前对儿童时期咬合异常的早期矫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及儿童牙医的重视,本文就儿童常见的乳牙列前牙反、乳牙列后牙反及混合牙列的个别恒牙反早期矫治的临床应用做介绍。

  • 标签: 咬合紊乱 反 异位萌出 早期矫治
  • 简介:目的探讨排龈和自酸蚀技术联合治疗楔状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医院口腔科初诊楔状缺损患者35例,将同患者的两侧患牙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颗患牙),试验组患牙使用排龈线排龈,暴露龈壁后使用倒锥钻在龈壁交界处和壁上分别制备固位沟,用德山自酸蚀黏结系统黏结,纳米树脂充填后抛光。对照组患牙在壁上预备釉质斜面,3M全酸蚀黏结,纳米树脂充填后抛光。结果充填后有6颗患牙有冷热敏感加重症状,试验组2例,对照组4例,1周后均恢复。随访2年,试验组充填成功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楔状缺损排龈后预备固位沟再用德山自酸蚀黏结,纳米树脂充填效果好。

  • 标签: 排龈 自酸蚀黏结剂 楔状缺损
  • 简介:目的:观察术前已完成鼻牙槽塑形矫治患儿在初期唇裂修补中同期行鼻畸形矫正对术后鼻外形的美观与对称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已完成术前鼻牙槽塑形矫治患儿69例,均采用改良旋转推进唇裂修复实施手术。中根据患侧外鼻形态恢复状况,确定是否行鼻畸形矫正,其中32例行鼻畸形矫正,37例未行鼻畸形矫正。2组均采用术后第4~5年面容照片打分方式进行鼻外形评定。评定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唇裂修复同期行鼻畸形矫正组和未行鼻畸形矫正组患儿,术后第4~5年鼻外形的美观与对称性平均得分为70.66±10.89和64.14±10.63.鼻畸形矫正组术后鼻外形显著优于未行鼻畸形矫正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唇裂修复中同期行鼻畸形矫正的患儿,其术后鼻外形的美观与对称性进步改善,且对外鼻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 标签: 单侧完全性唇裂 鼻畸形 鼻畸形矫正 鼻牙槽塑形
  • 简介:本文初步报道了应用频率可调式压电骨刀进行牙槽嵴增宽和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新技术,这是以往其它任何手术方法均不能实现的。此技术包括将唇/颊侧骨瓣与腭侧骨瓣分离来增宽牙槽嵴以及在两皮质骨瓣间即刻植入种植体两部分。本文中报道的病例逐步演示了牙槽嵴增宽和种植体植入的全过程,此病例牙槽嵴为Ⅰ-Ⅱ型骨质,整体高均保持2-3mm厚度。为促进愈合,遵循组织工程的原则,在种植体植入后两骨瓣间剩余扩展间隙内填入生物活性玻璃合成骨移植材料和富含血小板的自体血浆混合物,分别作为骨诱导因子和骨引导因子。种植区域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膜覆盖。术后3个月重新暴露,经仔细观察,发现牙槽嵴植骨区已矿化,厚度稳定约5mm,种植体已形成骨结合。

  • 标签: 压电骨刀技术 种植学 应用 牙槽嵴增宽术
  • 简介:目的比较牙冠延长与牙龈切除用于残根残冠桩冠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2008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因外伤或龋坏致患牙断面达龈下的患者50例(58颗患牙),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牙龈切除(30颗牙)与牙冠延长(28颗牙)完全暴露断面,6周后行常规桩冠修复,评价两组在术后2周的疗效及桩冠修复后6个月的牙周健康状况。结果术后2周,牙冠延长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牙龈切除组总有效率为71.43%(2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桩冠修复后6个月,牙冠延长组总有效率为93.33%,牙龈切除组总有效率为64.29%,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冠延长能有效恢复患牙生物学宽度,有利于修复后牙周健康的维持。

  • 标签: 牙冠延长术 牙龈切除术 牙体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