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支气管镜在气管内支架置入中的应用技术.方法表面麻醉下经气管镜或麻醉插管进行气管内支架置入.结果全部7例气管狭窄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症状缓解.随访4~16个月,气道通畅,支架位置良好.结论支气管镜下支架置入,具有麻醉简单、手术简便、安全可靠、损伤小、起效快的优点.

  • 标签: 硬管支气管镜 气管狭窄 气管内支架置入术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Nd:YAG激光联合鼻腔逆行植入鼻泪管支架治疗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Nd:YAG激光治疗机对鼻泪管阻塞部位进行疏通,然后行鼻腔逆行植入鼻泪管支架。术后冲洗泪道,2个月后拔除支架。结果对28例(35眼)行激光泪道成形联合鼻腔逆行植入鼻泪管支架。术后随访一年,治愈32眼占91.43%。结论Nd:YAG激光联合鼻腔逆行植入鼻泪管支架治疗鼻泪管阻塞痛苦小,效果好。

  • 标签: Nd YAG激光 鼻泪管支架植入 鼻泪管阻塞
  • 简介:目的探讨下睑翻倒睫,切除下睑皮肤、轮匝肌,皮带睑板缝合矫正翻倒睫,同时可以美容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7例(75眼)下睑翻倒睫的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带睑板缝合法矫正。结果对47例(75眼)下睑翻倒睫的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带睑板缝合法,倒睫全部矫正无双重睑出现。结论对下睑翻倒睫的患者行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带睑板缝合法下睑翻倒睫可得到良好矫正,方法简单、可靠且同时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 标签: 下睑内翻倒睫 皮内带睑板缝合 美容
  • 简介:患者女,14岁.因左鼻塞,流鼻涕1wk,发烧4d,左眼睑红肿、恶心、呕吐2d,于1995年7月16日急诊入院.专科检查:左眼睑上方压痛(+),左眼内眦部压痛(±),下睑压痛(-),左眼周围红肿,颜面部肿胀,左眼球向下移位,运动受限,视物模糊,球结膜充血、水肿,较右眼明显突出,对光反射减弱.左中鼻甲大,中鼻道有较多的脓性物,左筛窦区及上颌窦区压痛(+).住院诊断:左急性鼻窦炎,眶蜂窝织炎,疑海绵窦炎.

  • 标签: 蜂窝织炎 上颌窦炎 眼睑脓肿 眶内 麻黄素滴鼻剂 1995年
  • 简介:目的:比较无菌空气填充和C_3F_8填充在玻璃体切割(PPV)联合界膜瓣(ILMF)覆盖中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014-01/2017-06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IMH患者,行PPV联合黄斑区ILMF翻转覆盖黄斑裂孔,根据中是否行C_3F_8填充,分为球空气填充组(A组112眼)和球C_3F_8填充组(B组63眼),比较两组术后高眼压发生情况、黄斑裂孔闭合率、术后1、3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结构重建情况。结果:A组和B组在术后1、3mo时,较术前BCVA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1mo时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mo时,A组BCVA较B组恢复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7.5%,B组为9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EZ)缺损直径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3mo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高眼压发生率为9.5%,而A组无术后高眼压情况发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V联合ILMF覆盖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玻璃体腔无菌空气填充可减少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在该手术中可以代替C_3F_8填充。

  • 标签: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瓣 C_3F_8 无菌空气填充
  • 简介:我科对53例(65侧)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3年10月至2007年10月我科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共53例(65侧),其中男性8例(9侧),女性45例(56侧);年龄29~78岁,平均(53±4)岁,其中12例(14侧)为60岁以上老年患者;病程9个月至20年。单眼发病41例,双眼12例。单眼并发脓肿形成者5例,6例为传统手术后复发者。

  • 标签: 泪囊鼻腔开放术 慢性泪囊炎 鼻内镜下 治疗 手术后复发 疗效满意
  • 简介:<正>我科自1994年3月开展鼻内窥镜下鼻泪囊鼻腔造孔,共治疗18例20侧。近期有效率为90%(18侧)。此18侧随访6~24个月,治愈15侧(75%),好转2侧(10%),无效1侧,远期总有效率为85%(17/20侧)。20侧手术中有4侧一期手术失败,下面介绍手术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方法。1.鼻腔结构异常。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前端肥大、鼻息肉及外伤引起的鼻部畸形等,应在

  • 标签: 泪囊鼻腔造孔术 鼻内窥镜 手术失败 鼻内造孔 硅胶管 总有效率
  • 简介:目的探讨鼻内窥镜行鼻腔泪囊造口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78眼)慢性泪囊炎患者采用鼻内窥镜行鼻腔泪囊造口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手术疗效。结果78眼中治愈69眼,好转8眼.无效1眼,有效率为98.72%。结论鼻内窥镜行鼻腔泪囊造口可有效治疗慢性泪囊炎。

  • 标签: 鼻内窥镜 鼻腔泪囊造口术 慢性泪囊炎 有效率
  • 简介: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arsplanavitrectomy,PPV)与PPV联合界膜剥离(internallimitingmembranepeeling,ILMP)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伴或不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3例36眼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15眼行玻璃体切除(不剥离界膜);Ⅱ组21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界膜剥离,中根据患者病情不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如行硅油填充、C3F8填充、光凝、冷凝等。术后随访3-12mo,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15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较术前平均提高0.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27);Ⅱ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较术前平均提高0.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3,P=0.000);两组间术后视力提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3,P=0.006)。Ⅰ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46.67%;Ⅱ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85.71%;比较两组术后裂孔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7,P=0.025)。Ⅰ组视网膜最终复位率91.67%。Ⅱ组视网膜最终复位率94.73%,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6,P=0.418)。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界膜剥离可以显著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和术后视力,但对于视网膜的复位率较不剥膜者无明显区别。

  • 标签: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我科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7例(77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0年3月至2007年12月在我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77例(79眼,晶状体核硬度在Ⅳ级以上者均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未包括在本组资料中)。超声乳化组32例(32眼),小切15组45例(47眼)。其中男性23例(23眼),

  • 标签: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 疗效比较 治疗 眼合
  • 简介:目的观察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前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1例(46眼),对其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矫正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在21mmHg以下,中央前房深度加深,房角加宽。结论对于部分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是一种便捷、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表面麻醉 小切口 白内障 房角分离术 青光眼
  • 简介:目的评价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9例(29眼)急性闭角型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眼压控制正常、稳定,皮质类固醇局部抗炎,葡萄膜炎症得到显著控制后,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眼压正常,视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并发症有剪除周边虹膜时少量出血,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葡萄膜炎、人工晶状体表面渗出膜等,无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前房延缓形成、角膜失代偿、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眼压正常、葡萄膜炎症控制后,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对控制患眼眼压,减少术后前房延缓形成,角膜失代偿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不同程度的保护和恢复视功能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和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且费用低廉,尤其适合基层开展.

  • 标签: 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植入 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对我院20136月至2014年9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3例(26眼),男910年例(眼),女1416眼),年龄50-81岁,平均(66.51±7.12)岁。所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角粘连〈1/2例(/圆周。均在表面麻醉下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结果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三个月最佳矫正视力≥.5者20眼(76.9%);术前平均眼压(20.60±3.95)mmHg;手术后平均眼压(12.05±3.62)mmHg,术前与术后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与术前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超声乳化联合0房角分离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超声乳化 前房角分离术 白内障 闭角型青光眼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袋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8例126只眼实施了6mm左右"一"字形巩膜隧道式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袋摘除,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术后3天视力高于0.5者占61.3%,最佳视力达1.2.结论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袋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是一种疗效好,设备简单,容易掌握的好方法,适应症广.

  • 标签: 小切口 晶体 人工 前囊膜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直肌截除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01/2013-02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行单侧直肌截除治疗的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连续性病例48例48眼,观察术后第Id,6wk以及末次随访(术后6~32mo)时患儿眼位、眼位非共同性、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术后第Id手术正位率为83%(40/48),欠矫率为4%(2/48),过矫率为13%(6/48);术后第6wk手术正位率为81%(39/48),欠矫率为13%(6/48),过矫率为6%(3/48);末次随访时正位率为75%(36/48),欠矫率为25%(12/48),无1例过矫。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和不同外斜视类型患儿末次随访时手术正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0.50)。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眼球运动非共同性和眼球外转受限。结论:单侧直肌截除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安全有效式,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疗效无差异。

  • 标签: 单侧内直肌截除术 外斜视 复发性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前房穿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眼压中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对21例2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能有效降压后,采取表麻下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前房穿刺放液,观察眼压控制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眼压均≥50mmHg,所有患者经穿刺放液后,症状缓解,眼压下降,平均为21.5mmHg,视力提高,角膜水肿及睫状充血明显好转,8例患眼术后次日复查眼压复上升,于原穿刺切口再放液,眼压控制后予以相应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前房穿刺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高眼压持续状态的有效方法,损伤小,反应轻,并发症少,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并且能够改善其预后.

  • 标签: 前房穿刺术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
  • 简介: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5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和并发症等情况,评价手术效果.术后进行3月-12月的随访.结果术后平均眼压15.6±5.7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41.2±6.8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大多数病例保留了较好的视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高眼压状态下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能较好地控制眼压,避免了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 标签: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
  • 简介:目的:评价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界膜剥除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收治的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32例32眼,屈光度为-12.00~-20.00(平均-15.78±2.16)D。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4.1±0.4。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界膜剥除,界膜采用吲哚菁绿染色并顺利剥除,毕进行气体填充。术后随访1~9(平均4.5)mo,观察术后视力及黄斑劈裂愈合效果。结果:共30例30眼(94%)患者劈裂腔消失,视力较术前提高,视物变形改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1,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界膜剥除是治疗非黄斑裂孔超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有效保存视功能,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视力。

  • 标签: 超高度近视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除 内界膜剥除
  • 简介:目的:探讨激光周边虹膜成形(laserperipheraliridoplasty,LPIP)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angle-closureglaucoma,AACG)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的高眼压持续状态中的疗效。方法: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7例69眼发作期药物治疗3~6h后眼压仍〉30mmHg时,行LPIP治疗。监测术前和术后30,60min和2h眼压、视力变化。应用UBM测量术前、术后2h房角宽度和虹膜厚度,并应用房角镜观察前房角粘连情况。结果:LPIP后2h,房角开放距离(AOD)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小梁虹膜夹角(TIA)增宽、部分患者周边虹膜前粘连(PAS)减少、周边虹膜变薄。所有患者眼压在激光虹膜成形术后不同时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术前平均眼压53.81±10.22mmHg,术后30min平均眼压33.81±9.22mmHg,术后60min为21.93±7.19mmHg,2h后眼压下降至15.16±3.07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51.79,P〈0.01)。同时所有患者视力都有所提高。结论:LPIP可以明显加深患者的周边前房,增宽房角入口,降低患者眼压,是治疗AACG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高眼压持续状态的重要辅助措施,为青光眼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并且能够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激光虹膜成形术 高眼压持续 状态
  •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治疗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39例(39眼),被分为两组,Ⅰ组须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Ⅱ组不须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3mo。结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3moⅠ组眼压为15.72±3.02mmHg,1/组为16.30±3.81mmHg,两组眼压均比术前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别(P〈0.05)。Ⅰ组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64±0.45mm加深至术后3mo的3.21±0.41mm,Ⅱ组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92±0.52mm加深至术后3mo的3.18±0.39mm.两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比术前明显加深,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房角明显增宽。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不仅能提高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青光眼视力,而且可彻底解除闭角型青光眼的瞳孔阻滞。

  • 标签: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前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