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及观察视神经萎缩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结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04/2014-10于本院进行诊治的7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70名健康同龄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结膜微循环指标进行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类及严重程度患者的上述检测指标。结果:观察组的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结膜微循环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重度患者的检测结果差于轻度及中度患者,中度患者的检测结果则差于轻度患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分类患者之间的检测结果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视神经萎缩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结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较大,且本病患者的检测结果受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较大。

  • 标签: 视神经萎缩 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 球结膜微循环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下方玻璃体腔注射比上方注射出现注射后眼内炎的几率是否更高。下方小梁切除术滤过泡眼内炎的发病高于上方小梁切除术滤过泡,有可能是因为细菌聚集在下方的泪湖。方法:经过广泛实践过的眼内炎病例数据库验证,发现在2a的研究期间内,有5例眼内炎病例。同时,为了评估注射部位对发病的影响,对治疗过的909例1121眼共计8672次注射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5眼出现感染性眼内炎,80%的眼内炎病例均是下方注射,尽管所选病例中84.6%是位于上方注射。与感染有关的下方注射部位的危险比是(OR)22.1(P=0.006)。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后感染眼内炎的几率很小,仅为0.025%。避免在偏下象限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可能会进一步减小眼内炎的发病

  • 标签: 玻璃体内注射部位 抗血管生长因子疗法 眼内炎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64例(69只眼,其中有复发性翼状胬肉合并轻度睑粘连的5只眼)分别用两种方法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其中33只眼行结膜瓣转位移植术,另36只眼行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18月。结果结膜瓣转位移植术组有6只眼复发,复发为18.18%。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组有2只眼复发,复发为5.56%。两组复发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是治疗胬肉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翼状胬肉 复发率 自体移植 角膜缘干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泪道探通后氟尿嘧啶应用联合鼻泪管中逆行植入球头硅胶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门诊就诊的泪道阻塞患者中,选取泪点泪小管均通畅的慢性泪囊炎患者42例(56只眼),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先泪道探通扩张,并将氟尿嘧啶溶液浸入阻塞创面,后经鼻腔逆行植入球头硅胶管术治疗,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对照组则不采用氟尿嘧啶干预措施,其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拔管。结果拔管后随访3~12个月,治疗组21例(29只眼)中有效25只眼,泪道冲洗通畅无分泌物,2只眼冲洗欠通畅无分泌物,2眼泪道冲洗仍阻塞,治愈86.2%。对照组21例(27只眼)中有效17只眼,泪道冲洗通畅无分泌物,4只眼冲洗欠通畅无分泌物,6眼泪道冲洗仍阻2塞,治愈63.0%。经χ检验治疗组治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泪道探通联合头硅胶管逆行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具有操作简便、不切皮肤、不损伤组织结构等优点,临床疗效肯定。氟尿嘧啶对于预防泪道阻塞部位创面再次粘连,提高远期疗效有确切作用。

  • 标签: 慢性泪囊炎 氟尿嘧啶 球头硅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