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硅油填充眼复发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手术方法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29眼硅油填充眼复发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手术方式、解剖复位和视功能恢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复发视网膜脱离由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引起者15眼行硅油取出+剥膜+注气或硅油填充术;裂孔未封闭者行剥膜+硅油填充+光凝,其中周边裂孔8眼,黄斑裂孔2眼,巨大裂孔后瓣漏脱者2眼,7眼联合巩膜扣带(外加压);2眼行环扎巩膜扣带+外加压+外放液+冷凝;术后均获得解剖复位,视功能提高者15眼,随访4mo,6眼复发。结论: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是多种的,根据不同的眼底表现应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硅油填充眼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玻璃体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复发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法的术后再复发率及并发症。方法:我院2006—11/2009-02对31例33眼复发翼状胬肉患者(伴有睑球粘连,眼球运动不同程度受限者12眼)施行翼状胬肉切除、丝裂霉素创面贴敷、自体结膜(带蒂或游离)移植或羊膜移植手术,手术方式:彻底切除净胬肉组织,裸露巩膜创面以0.2g/L丝裂霉素C溶液浸湿的棉片贴敷3min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巩膜创面覆盖方法:上或(和)下方结膜转位移植26眼,颞上方结膜游离移植2眼,羊膜移植5眼。结果:随访9mo~3a,胬肉未复发28眼;轻度复发(鼻侧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充血增厚,但未长入角膜缘或长入角膜缘内≤2mm)5眼,复发率15%,其中结膜转位移植4眼,羊膜移植1眼;睑球粘连轻度复发3眼;术后并发结膜肉芽肿1眼,眼部干痛、有时红卡等不适症状5眼,无1例发生角膜、巩膜溶解。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或羊膜移植及丝裂霉素创面贴敷的手术方式能明显降低复发翼状胬肉的术后再复发率。

  • 标签: 复发性翼状胬肉 自体结膜移植 羊膜移植 丝裂霉素C
  • 简介:目的评估和比较异体羊膜移植术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复发翼状胬肉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复发翼状胬肉计72例(72只眼),均为单眼,曾行单纯翼状胬肉手术切除,有眼球运动障碍或胬肉增生组织达角膜瞳孔区。将上述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另一组行异体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对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复发翼状胬肉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疗效比较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临床安全性的主要终点事件:无术后并发症;二是临床有效性的主要终点事件:避免复发。结果术后12个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38只眼中36例痊愈,2例复发,复发率5.26%;异体羊膜移植组,34只眼中28例痊愈,6例复发,复发率17.65%。在临床安全性主要终点事件中,术后并发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有效性主要终点事件中,胬肉复发率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即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翼状胬肉复发率明显低于异体羊膜移植组。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翼状胬肉复发率低,疗效优于对照组。

  • 标签: 复发性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异体羊膜移植 手术治疗 安全性和有效性
  • 简介:目的研究复发翼状胬肉再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48例(54眼)复发翼状胬肉患者行胬肉切除、巩膜创面丝裂霉素贴敷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并观察胬肉再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54眼复发翼状胬肉再手术后,随访9月到2年,再复发5眼,结膜肉芽肿1眼,巩膜溶解1眼,其余病例均为痊愈.结论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翼状胬肉,再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复发性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复发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选取复发翼状胬肉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个病人(3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B组30个病人(3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结果两组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组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36.7%和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翼状胬肉的治疗中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相对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疗效更明确。

  • 标签: 复发性翼状胬肉 泪膜 翼状胬肉切除 角膜缘干细胞 羊膜
  • 简介:目的:观察大范围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术在治疗复发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复发翼状胬肉47例50眼在显微镜下行大范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术,观察术后胬肉复发及眼表修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观察6~36mo,4眼复发,46眼治愈,复发率为8%。结论:大范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复发翼状胬肉能够有效降低胬肉的复发,且羊膜取材方便,手术操作简单,有利于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复发性翼状胬肉 新鲜羊膜 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翼状胬肉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对收治的25例(31眼)复发翼状胬肉患者采用显微手术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前、术中、术后与患者充分交流沟通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术后有轻度刺激症状,如异物感不适、流泪、轻度疼痛可忍受,仅有2例患者疼痛难忍,口服止痛药后缓解。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2年,平均15个月。30眼痊愈,1眼术后8个月再复发,未出现植片移位、脱落,角膜感染等并发症,治愈率97%。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翼状胬肉,配合恰当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减低再复发率,是手术成功、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复发性 护理
  • 简介:目的对伴睑球粘连的复发翼状胬肉,行球结膜瓣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作回顾性分析。方法30例伴睑球粘连的复发翼状胬肉切除后,分离睑球粘连,创面行球结膜瓣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后观察羊膜溶解及上皮修复情况。结果随访3-6月,2眼(6.7%)翼状胬肉复发,1眼(3.3%)睑球粘连复发。结论采用球结膜瓣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伴睑球粘连的复发翼状胬肉,简单易行,成功率高。

  • 标签: 球结膜瓣移植 羊膜移植 睑球粘连 复发性翼状胬肉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外斜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01/2013-02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行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的残余性和复发外斜视连续性病例48例48眼,观察术后第Id,6wk以及末次随访(术后6~32mo)时患儿眼位、眼位非共同性、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术后第Id手术正位率为83%(40/48),欠矫率为4%(2/48),过矫率为13%(6/48);术后第6wk手术正位率为81%(39/48),欠矫率为13%(6/48),过矫率为6%(3/48);末次随访时正位率为75%(36/48),欠矫率为25%(12/48),无1例过矫。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和不同外斜视类型患儿末次随访时手术正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0.50)。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眼球运动非共同性和眼球外转受限。结论: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外斜视的安全有效术式,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疗效无差异。

  • 标签: 单侧内直肌截除术 外斜视 复发性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复发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切口修复的应用疗效。方法:将68例68眼行复发翼状胬肉术后发生角膜切口水肿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常规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加抗生素滴眼液同时加用贝复舒滴眼液交替点眼,4次/d。治疗组除每日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加抗生素滴眼液交替点眼外,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4次/d,疗程1mo,于用药前和用药后3,7,14d;1mo分别对患者主觉症状、体征、角膜切口修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复发翼状胬肉术后3,7,14d,治疗组角膜切口水肿较对照组明显消退,切口修复较快,主觉症状在短时间消退,术后1mo,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复发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切口的早期修复起效时间短、舒适度好、安全性良好,对减少术后感染性角膜病的发生及术后角膜散光有良好的作用。

  • 标签: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 复发性翼状胬肉术 角膜切口修复
  • 简介: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和继发性黄斑前膜(macularepiretinalmembrane,ERM)的形态特征、黄斑中心凹厚度及其与视力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应用频域OCT观察用裂隙灯显微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及OCT确诊为特发性ERM(92例112眼)、继发性ERM(78例96眼)的患者,观察前膜的形态特征、定量测量前膜及其下视网膜厚度、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的关系。结果:ERM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高反射光带,主要表现为前膜与视网膜内表面出现局灶及大部分粘连,其次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变浅或消失、神经上皮层增厚、黄斑水肿。特发性ERM患者视网膜平均厚度为398.32±112.07μm,前膜的平均厚度为52.28±9.65μm;继发性ERM患者视网膜平均厚度为416.87±104.17μm,前膜的平均厚度为57.05±10.33μ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视力区间,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在两组及同组不同视力区间之间,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T可以客观地显示ERM及黄斑部组织结构的改变,并能定量检测ERM、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是ERM可靠的检测手段。

  • 标签: 视网膜 黄斑前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力
  • 简介:目的:探讨继发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12/2008-12临床诊断为"继发性角膜溃疡"的患者8例8眼,其中4例选择结膜瓣遮盖术,3例行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keratoplasty,LKP),1例因角膜穿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keratoplasty,PKP)。术后随访4-10(平均6)mo,观察视力、溃疡愈合及复发情况、角膜植片和植床情况。结果:行结膜瓣遮盖术者溃疡均治愈;行部分LKP术者植片透明,植床残留薄层瘢痕,行PKP术者植片透明,两者视力均有所提高。所有病例溃疡未见复发。结论:对于继发性角膜溃疡,应该根据不同病例的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治疗,从而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继发性角膜溃疡 结膜瓣遮盖术 板层角膜移植术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 简介:<正>本文对1986年1月~1996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65例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986年1月~1996年3月共收住突聋病人65例,女斗1例,男2斗例。年龄6~70岁,平均44.49岁。发病至初诊时间5小时~3个月,平均9.19

  • 标签: 突聋 预后 临床资料 统计分析 眩晕 突发性聋
  • 简介:目的分析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原因并探讨再次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患者予以再手术治疗,随访半年至一年。结果复发原因:泪囊未完全切开2例,骨孔过小或位置错误4例,吻合腔或骨孔内肉芽组织增生堵塞5例;10例术后流泪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占90.91%,1例流泪减轻,泪道冲洗基本畅通,占9.09%。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再次手术重建泪道,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泪囊鼻腔吻合术 复发 再次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抑制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配制0.125mg/ml的丝裂霉素C应用于术中,进行4-12个月、平均10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手术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6例。结论一定浓度的丝裂霉素C抑制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有较理想的疗效。

  • 标签: 丝裂毒素C 翼状胬肉 复发
  • 简介:目的为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手术治疗设计方法与效果。方法28例患者采用改良parks5-6-7-8法加减的原则,对头位扭转角、合并水平斜视和垂直斜视一次矫正,而转角的手术量设计在注视眼上,而转角矫正后带来的斜视度变化与原斜视度叠加或抵消后,把矫正斜视的手术量设计在斜视眼上。结果28例患者术后观察324个月,原在位双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2-4行,原在位眼颤明显减轻或消失,代偿头位基本消失者26例(92.8%),所有伴斜视的患者外观矫正效果满意,结论我们的体会足手术前明确注视眼,中间带位置,而转方向及角度,斜视性质及斜视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设计手术前提。parks法适合矫正代偿头位15°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 标签: 先天性眼球震颤 改良parks法 手术疗效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19岁,军人。因“右眼红胀疼痛、视物模糊4d”于2008-09-10入院。患者曾于2007-10在沈阳某医院行双眼LASIK手术,术后双眼视力稳定在1.2以上。入院时查远视力:右眼0.7,矫正不提高,左眼视力1.5;眼压:右眼11mmHg,左眼12mmHg。右眼睫状充血(++),角膜上皮完整,角膜瓣边缘痕迹可见、瓣下清洁,角膜基质透明,KP(++),房闪(+++),虹膜纹理欠清晰,眼后节未窥见异常。左眼未见明显异常。

  • 标签: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弥漫性角膜基质炎 迟发型 LASIK手术 并发 双眼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