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在《说文解字》释中:“,厚也,害人之草”,厚是指程度,害人之草是毒草。中医邪学说源远流长,肇始于《黄帝内经》,至汉·仲景金匮有阴阳脉证辨治,后历朝历代均有发展,近代中医更拓宽了邪学说的范畴。

  • 标签: 毒邪论治 辩证分型 治疗原则
  • 简介:2邪的治疗针对邪的治疗,方法有消除邪、减少邪的产生、促进邪的排除、减少邪的毒力、扶正祛邪、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等,因此出现了攻、排、解毒和托等不同的治法。

  • 标签: 毒邪论治 辩证分型 治疗原则
  • 简介:A型肉毒素进行面部美容是目前常用的美容方法;其安全性也受到美容医师和患者的关注。肉毒素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达到治疗目的。文中通过采编国内外肉毒素治疗数据,分析A型肉毒素用于面颈部祛皱塑形、身体外形塑造、多汗症和腋臭的治疗适应症以及肉毒素的毒副作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资料,提示美容医师需要遵守神经毒药物的使用技术标准以及熟悉局部药理作用,以尽量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肉毒毒素 皱纹 塑形 多汗 治疗适应症
  • 简介:从顺时养生的角度讲,五月九,远离房事,有一定道理,但没有这么绝对,更没有这么可怕。主要在于提醒男性夏日房事要注意节制,以保存阳气、固守阴精,从而达到"长生久视"的养生目的。

  • 标签: 五月九毒日 男性 养生 节欲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51岁。因面、颈、胸前区、双前臂、双手背起疹伴瘙痒半月,于2009年5月12日入院。患者半月前至外地旅游,在日光下行走,未用防晒工具,也未搽防晒霜。

  • 标签: 皮炎 植物
  • 简介:目的观察祛胶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EE)缓解期的疗效。方法SLE缓解期患者180例,分为治疗组150例,以祛胶囊治疗为主,对照组30例,应用西药治疗,3个月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临床症状、实验室各项化验指标、自身抗体指标的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5及0.01)。结论祛胶囊治疗SLE缓解期疗效显著。

  • 标签: 红斑狼疮 系统性 中医药疗法 祛毒胶囊
  • 简介:急性光反应性皮肤病是由于强烈日光照射皮肤引起的常见光损伤性疾病,中西医对该病见解不同:西医主张避光、抗氧化、应用激素、氯喹、抗组胺等治疗;中医强调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文中将中西医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病的治疗及相关药物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光毒反应 急性毒性 中药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不可逆的视力丧失是面部美容填充物注射的潜在并发症之一。洛杉矶视网膜玻璃体协会医疗组的米歇尔卡尔等在3月6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眼科学(JAMAOphthalmology)发表了一篇关于3例失明或接近完全失明的病例报告。3例患者均在接受皮肤填充剂注射后不久出现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而上述患者的注射部位均为前额区,此区域为非常规的注射部位。

  • 标签: 视力丧失 面部美容 注射后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注射部位 潜在并发症
  • 简介:目的了解银屑病治疗不当导致汞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总结北京朝阳医院14例因银屑病治疗不当导致汞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14例汞中毒患者均为使用中药偏方引起,其中熏蒸吸入者5例,口服者4例,外用者2例,口服联合外用者3例.汞中毒患者主要出现神经衰弱征候群、消化道症状、周围神经损害和肾脏损害.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化学检测结果均有其特异性.早期诊断和使用特效解毒剂治疗,多数患者能取得良好疗效.结论对银屑病进行规范治疗,避免治疗误区,对防止患者汞中毒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银屑病 中药 汞中毒
  • 简介:患者女,56岁,农民。主诉:右面部红色丘疹、斑块1年。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颊部出现一个针尖大小红色丘疹,后其周围出现类似几个丘疹,并逐渐增大融合成斑块,部分上覆少量黄色和暗红色痂,无明显瘙痒及疼痛。患者曾于外院就诊,

  • 标签: 球形孢子丝菌 淋巴管型 孢子丝菌病
  • 简介:目的:旨在观察苍柏湿清对解脲支原体感染BALB/c小鼠白三烯C4(LTC4)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预处理法,将解脲支原体接种于小鼠阴道,给予不同剂量苍柏湿清、苍柏湿清拆方灌胃干预,采用ELASA法检测小鼠阴道黏膜LTC4水平。结果:感染解脲支原体后小鼠LTC4水平升高,但与空白组小鼠差异不大(P〉0.05)。结论:苍柏湿清可能不是通过调节LTC4水平而治疗阴道感染解脲支原体引起的疾病。

  • 标签: 解脲支原体 苍柏湿毒清 白三烯C4
  • 简介:患者女,40岁,因左小腿红肿、结节伴发热4月就诊。皮肤科检查:左小腿见大片红斑、肿胀,触之感皮下结节,质软,结节中央见破溃及结痂。右股外侧、腰部、骶尾部可见散在红斑,右股外侧及骶尾部可见数个溃疡及窦道,溃疡口见大量脓性分泌物。取皮下结节内穿刺液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并对培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致病真菌为Phialemoniumcurvatum。使用伏立康唑及伊曲康唑治疗后,患者皮损消退。

  • 标签: Phialemonium curvatum 皮肤感染
  • 简介:患者男,62岁,手足干燥、疼痛伴多发溃疡2月余。患者于5月前在外院肺部病理确诊“非小细胞肺癌”,予以“阿法替尼50mg口服,每天1次”治疗。皮肤科检查:左无名指、左拇指、右食指,双足跟,双足掌内缘可见9个大小不等溃疡面,溃疡深约1~2mm不等,溃疡边缘较整齐,最大面积约2cmX3cm,最小面积约0.8cmX0.8em,部分溃疡上见少量黄白色分泌物,左无名指处溃疡上覆黑痂,双手双足皮肤干燥,手足活动无明显限制。病理示:炎症性溃疡。诊断:手足皮肤反应。

  • 标签: 阿法替尼 手足皮肤反应 溃疡
  • 简介:目的探讨人型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是否由于一种主动外排系统的存在所致。方法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从103株临床人型支原体中筛选出耐药菌株。用荧光法测定盐酸环丙沙星在人型支原体内的蓄积量及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和利血平产生的影响。结果体外分离出两组人型支原体耐药菌株和两组敏感菌株。盐酸环丙沙星在耐药株中的蓄积量低于敏感株。CCCP和利血平对临床菌株产生的影响有差异。利血平能够显著增加盐酸环丙沙星的蓄积量,而CCCP在此方面作用不明显。结论主动外排系统的存在可能是人型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一部分。

  • 标签: 人型支原体 主动外排系统 盐酸环丙沙星 荧光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主因双下肢红斑、水疱,伴疼痛3天,于2011年4月14日入院。患者因患风湿性关节炎10年,于入院前3天将野外采集的新鲜石龙芮捣碎,并加入红糖和白酒约按3:1:1浓度调配混匀,于当晚11点外敷双小腿并用纱布局部包敷。40分钟后自觉敷药处有灼热感,1小时后解开纱布,清水洗去发现敷药处皮肤红肿并出现数个米粒大小的水疱。次日晨起原敷药处出现

  • 标签: 接触性皮炎 石龙芮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3岁,尼姑。主因头部脱屑伴瘙痒8年余加重半年,指趾甲灰白增厚1年余,于2007年9月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8年前发现头部脱屑增多,时有瘙痒,当地医院多次诊断为"脂溢性皮

  • 标签: 头癣 甲癣 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