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汗孔角化常见六种临床类型:经典型、浅表播散型、播散型浅表性光线性、单侧线状型、掌跖泛发型、点状汗孔角化。现报道一例罕见类型的汗孔角化:肛周疣状汗孔角化

  • 标签: 汗孔角化症 鸡眼样板 疣状 肛周
  • 简介:肉芽肿性皮肤松弛(granulomatousslackskin,GSS)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低度恶性的一型,临床罕见,现报道1例。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主因右臀部结节、斑块10余年,局部破溃疼痛3个月,于2014年5月22日就诊。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臀部反复出现大小不等的肤色或黄红色的丘疹、结节,偶有痒痛感。皮损数目逐渐增多,并有融合倾向。

  • 标签: 蕈样肉芽肿 淋巴瘤 皮肤松弛
  • 简介: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与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的关系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剖宫产后至再次妊娠时限的不同分为A组19例(间隔时限≤3年),B组26例(间隔时限3-6年),C组20例(间隔时限6-9年),D组15例(间隔时限〉9年),分析比较各组患者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值和阴道试产成功率,及不同方法对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的测量。结果:通过对各组患者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的检测发现,四组患者的子宫下段肌层厚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各组患者采用阴道试产成功例数发现,四组患者在阴道试产成功率的比较上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各组采用阴道试产失败的患者再采用剖宫产手术,发现在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和缩宫素用量的比较上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切口愈合不佳和新生儿窒息例数上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限在3年左右的患者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最佳,适合再次分娩,但是时间越长子宫下段肌层厚度越薄,就会降低阴道试产的成功率。

  • 标签: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 时限 子宫下段肌层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感染(Ct)与异位妊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11月间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1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健康孕妇11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孕妇宫颈管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以及衣原体抗原检测。结果:研究组的Uu感染率为50.9%,Ct感染率为16.3%,Uu和Ct感染率为5.4%,对照组Uu感染率为21.8%,Ct的感染率为3.6%,Uu和Ct感染率为1.8%,结果显示,研究组中Uu、Ct、Uu和Ct混合感染率分别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以上输卵管妊娠患者Uu、Ct、Uu和Ct混合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初次输卵管妊娠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目前引起输卵管炎症、引发输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之一。流产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异位妊娠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标签: 流产 支原体 衣原体 异位妊娠
  • 简介:目的:观察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00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实验观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方式,肌注1mg/kg甲氨喋呤,口服米非司酮75mg/次,两种药物都是1次/d;对照组使用甲氨喋呤单药治疗,肌注1mg/kg甲氨喋呤,1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β-HCG及包块大小、不良反应等病情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β-HCG及包块大小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一例患者出现高烧恶心的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自行消失;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转移酶增长以及腹泻头痛的症状,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自行恢复。结论: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甲氨喋呤 米非司酮 联合治疗 异位妊娠
  • 简介:报告1例幼年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患者,男,1岁,全身散在丘疹3月。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面部及阴茎散在的淡褐色丘疹,米粒至绿豆大小,中央偶有点状结痂,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组织细胞,少许淋巴细胞,个别嗜酸性白细胞灶状浸润。免疫组化:CD68少许细胞(+),CD1a(+),S-100(+),Langrin少许细胞(+)。诊断: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

  • 标签: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幼年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切除和开窗两种术式治疗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的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切除组和开窗组,每组各45例,在腹腔镜下分别行输卵管切除术和输卵管开窗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情况、术后T-HCG情况和术后再次妊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围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T-HCG和术后3d血T-HCG的下降比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周血T-HCG下降比率和术后1个月血T-HCG下降至正常例数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宫内妊娠、异位妊娠和继发不孕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与开窗术具有相同的治疗价值,而输卵管开窗术不能提高宫内妊娠率。

  • 标签: 腹腔镜 输卵管 壶腹部妊娠
  • 简介: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DEB)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它是一类由于Ⅶ型胶原基因突变或缺失所引起的机械性大疱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水疱及瘢痕的形成,慢性、难以愈合的创伤。根据遗传方式可分为显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dominant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DDEB)和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recessive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RDEB)。近年来随着DEB遗传基因、分子发病机制及VII型胶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DEB的治疗有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有的已经进行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该文对DEB目前的治疗方法及其新进展进行概述。

  • 标签: 大疱表皮松解症 营养不良 Ⅶ型胶原 治疗
  • 简介:目的:对硝酸咪康唑与制霉素治疗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在使用2%NaHCO_3溶液清洗外阴和阴道后采用硝酸咪康唑400mg置入阴道后穹窿,连续3晚;B组患者在使用2%NaHCO_3溶液清洗外阴和阴道后采用制霉素10万U置入阴道后穹窿,连续3晚。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和新生儿娩出后皮肤真菌携带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疗效、复发率和新生儿皮肤真菌携带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制霉素治疗组高于硝酸咪康唑治疗组(P〈0.05),但两组均未发现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放弃治疗的病例。结论:硝酸咪康唑和制霉素经阴道局部给药应用于妊娠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其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且疗效显著,对胎儿无明显影响,且可以降低胎儿感染几率,同时降低新生儿皮肤真菌携带率,用药方便,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硝酸咪康唑 制霉素 妊娠 念珠菌性阴道炎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未婚。主因全身泛发性红色丘疹、结节2周,于2015年4月9日就诊。2周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躯干、四肢出现红色丘疹、结节,皮疹渐泛发全身,无瘙痒等自觉症状。患者从22岁开始有同性性接触史,否认吸毒史、输血史、手术史、硬下疳史及其它传染病史。

  • 标签: 二期梅毒 HIV
  • 简介:目的:探讨来曲唑对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服用来曲唑治疗,连续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并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和性激素水平。结果:来曲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总有效率为87.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患者治疗后的痛经VAS评分与盆腔触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患者的LH和E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AST水平及AL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曲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痛经和盆腔痛的症状,并可有效调节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

  • 标签: 来曲唑 子宫内膜异位症 性激素 盆腔痛 痛经 内分泌激素
  • 简介:目的采用"W"形切口(A组)及"1"字形腋窝皱襞切口(B组)的顶泌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2月采用两种切口的顶泌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163例,其中A组84例,B组79例,对其术后的并发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术后发生血肿5例、皮瓣坏死3例,切口裂开11例,局部瘢痕增生13例,异味残留3例;B组术后发生血肿4例,皮瓣坏死2例,切口裂开3例,局部瘢痕增生4例,异味残留4例。A、B组在切口裂开、局部瘢痕增生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字形腋窝皱襞切口较"W"形切口的顶泌汗腺修剪术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腋臭术后并发

  • 标签: 腋臭 顶泌汗腺 修复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表达水平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并且探讨VEGF与PI3K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S-P方法对32例EM手术标本和30例子宫肌瘤中VEGF、Akt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EM中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Akt、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6/30)、37.5%(12/32)、84.4%(27/32)、60.0%(18/30)、75.0%(24/32)、87.5%(28/32);EM中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MVD分别是(10.37±5.24)、(19.14±7.10)、(48.24±10.54)。Akt、VEGF和血管密度在EM中异位内膜较正常内膜组高表达,在调控血管生成过程中,Akt与VEGF呈正相关。结论:PI3K/Akt、VEGF均参与EM的发生发展,在EM血管生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共同参与EM过程。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