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药物性损伤(DILI)是一类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目的:探讨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探讨临床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DILI患者51例,男女比例为1∶1.32,平均年龄(50.6±17.9)岁,其中6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最高(43.1%)。肝细胞损伤型为主要损伤类型(84.3%)。引起DILI最常见的药物依次为中草药、心血管系统药以及激素和内分泌代谢药,分别占51.0%、19.6%和9.8%。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涵盖全身多个系统。DILI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亦缺乏特异性,5.9%的患者自身抗体阳性。大部分DILI患者预后较好,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21.6%和66.7%,死亡率为5.9%,死因均为衰竭。患者入院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DILI好发于老年人群,中草药的不规范使用可能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因素。DILI临床表现不典型,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入院时ALT、AST、TBIL、白蛋白水平和PT、INR与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中草药 临床特征 治疗 预后
  • 简介:背景:自身免疫性肝病相互之间以及与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叠增加了诊断难度,深刻认识其临床特征至关重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合并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PBC-AIH重叠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生物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组织学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合并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将患者分为合并组和非合并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81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9.1,平均发病年龄为(58.1±9.9)岁。53.1%的患者存在临床症状,其中黄疸和皮肤瘙痒占18.5%。血清ALT、AST、ALP、GGT、TBil、Glo水平均升高,多数患者血清IgG、IgM水平升高。ANA阳性率、AMA和(或)AMA-M2阳性率、SMA阳性率、gp210和(或)sp100阳性率分别为100%、90.1%、1.2%、11.1%。门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界面性肝炎为主要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同时具有PBC和AIH病理表现者占50.6%。影像学证实28例(34.6%)患者肝硬化,76例(93.8%)腹腔淋巴结肿大。23例(28.4%)PBC-AIH患者合并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为干燥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合并组GGT水平显著低于非合并组(P=0.001),其余临床特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入认识PBC-AIH重叠综合征临床特征的同时筛查合并的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至关重要,尤其是干燥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 标签: 肝硬化 胆汁性 肝炎 自身免疫性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联合不同药物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A组);熊去氧胆酸+多烯磷胆碱胶囊治疗(B组);熊去氧胆酸+水飞蓟宾胶囊治疗(C组)。每组40例,疗程12个月,观察3种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观察用药前、用药后1、3、6、12个月肝功、主要症状等指标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12个月症状积分比较,B、C组优于A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B、C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个月B、C组完全反应率优于A组(P〈0.05),B、C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三组血清ALT、AST、ALP、GGT、TBI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第一个月降低幅度最大,降低幅度B、C组优于A组(P〈0.05),B、C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9)。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胆碱胶囊或水飞蓟宾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多烯磷胆碱胶囊 水飞蓟宾胶囊 疗效
  • 简介:贲门失弛缓(AC)是由于食管缺乏蠕动和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失弛缓而致压力增高,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所导致的。其病因较为复杂,目前存在争议,主要认为是食管壁间神经丛的节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可累及整个胸段食管,但以食管中下部最为明显。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段胸骨后不适或疼痛。本病的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本文就贲门失弛缓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贲门失弛缓症 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熊去氧胆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至我科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患者156例,随机分成观察、对照两组,每组78例;对照组采用开展生活方式干预的方案,观察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的熊去氧胆酸治疗方案;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体重、血压和腰围变化,及肝功、血糖、空腹2h血糖、胰岛素等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情况、胰岛素水平和血糖水平,均优于对照组:ALT、GGT、三酰甘油,餐后2h胰岛素、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比治疗前,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酶学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情况;其疗效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熊去氧胆酸 临床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奥曲肽联合普萘洛尔对原发性肝癌(PLC)并发门脉高压(PHT)患者相关静脉血流量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84例PLC并发PH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奥曲肽和普萘洛尔,给予对照组普萘洛尔治疗,3天后观察脾静脉、门静脉、静脉血流量和门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TAV)、血流量(BF)1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门静脉血流量为(712.55±83.76)ml/min,显著低于对照组【(826.53±106.92)ml/min,P〈0.05】,脾静脉血流量为(273.45±43.17)ml/min,显著低于对照组【(332.31±53.93)ml/min,P〈0.05】,静脉血流量为(1232.17±792.63)ml/min,与对照组【(1195.65±801.37)ml/min,P〉0.05】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门静脉直径为(10.88±0.31)mm,显著小于对照组【(11.48±0.59)mm,P〈0.05】,PVP为(2.36±0.64)kPa,显著低于对照组【(2.89±0.66)kPa,P〈0.05】,TAV为(14.93±2.56)cm/s,显著快于对照组【(13.75±2.35)cm/s,P〈0.05】。结论奥曲肽和普萘洛尔联合应用能更好地控制PLC并发PHT患者的门静脉高压

  • 标签: 肝癌 门静脉高压症 奥曲肽 普萘洛尔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