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整合素是细胞表面重要的拈附分子,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多种重要的作用,如参与其发育、突触新生、炎症反应以及调节小胶质细胞的功能等,近年研究发现整合素αVβ3与包括脑在内的多个部位的血管新生以及脑缺血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其特异性阻断剂对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使得整合素αVβ3作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新靶点而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 标签: 脑梗死 整合素ΑΝΒ3 血管新生 脑保护 血流动力学
  • 简介: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又称“危机管理”,风险管理概念于20世纪3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中,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其中包括了对风险的确定、度量、评估和应变等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事先已排定优先次序,可以优先处理引发最大损失及发生概率最高的事件,其次再处理风险相对较低的事件。

  • 标签: 风险管理 危机管理 优先次序 发生概率 再处理
  • 简介:卒中是一种可治之症,神经影像学和溶栓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缺血性卒中的超早期治疗成为可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功能转归。然而,卒中发病后5年内的复发率高达40%,因此,二预防是卒中防治中的一个主要任务。卒中二预防目的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防止卒中事件再次发生。其干预对象为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病情控制后,针对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 标签: 预防 二级 控制 血压 危险因素 影像学
  • 简介: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我国为卒中高发国家,卒中年发病率为185~219/10万,估计每年有200万人新发卒中,每年有15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有卒中存活者700万人。脑血管病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位原因,2/3的卒中患者死亡或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国家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估计每年卒中治疗费用约120亿元人民币。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指南 预防 二级 全球性问题 人类健康
  • 简介:目的:构建院科两随访体系,实行门诊-住院-出院患者全程随访;搭建沟通桥梁,和谐医患关系,持续改进医院工作质量。方法:设立院级随访站,健全随访制度、流程,制定专科随访常规;指导科内随访团队建设,落实患者随访;统筹安排,构建一个院科两、上下联动、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随访体系。结果:2011年9月至2014年4月,我院共有效随访患者17万余人次,收集意见上千条。结论:院科两随访体系规范了患者随访工作,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能力,更好地履行了医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促进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 标签: 随访体系 健康教育 持续质量改进 医患关系
  • 简介:卒中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位病因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同时,它还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的重要病因。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大特点,对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荷。尽管近年来对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急性期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但卒中发病率仍然呈上升趋势。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预防 现状 二级 病理生理学 人口死亡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导致脑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根据Framingham研究资料,非瓣膜病房颤引起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瓣膜病合并的房颤是对照组的17.6倍。

  • 标签: 房颤患者 脑卒中 二级预防 非瓣膜病房颤 长生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  [编者按]本指南由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卒中委员会颁布,由动脉粥样硬化性周围血管病多学科工作组、心血管病护理学会、临床心脏病学会、营养运动及代谢学会、医疗质量及结局研究多学科工作组联合发起.希望能对我国缺血性卒中的一预防起到指导作用.……

  • 标签: 美国心脏病学会 卒中 危险因素 一级预防
  • 简介:目的总结Hunt-HessⅣ、Ⅴ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2月手术治疗216例Hunt-HessⅣ、Ⅴ颅内动脉瘤,其中Ⅳ192例,Ⅴ24例。手术夹闭动脉瘤,同时清除颅内血肿,并酌情行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Hunt-HessⅣ192例患者中,预后良好38例,轻残56例,重残60例,植物生存15例,死亡23例;死亡率12.0%。Hunt-HessⅤ24例患者中,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5例;死亡率62.5%。结论对于合并颅内血肿的Hunt-HessⅣ动脉瘤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Hunt-HessⅤ患者手术疗效极差,应该待临床症状稳定后再行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高分级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四预防对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由护士与肿瘤志愿者对10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四预防心理干预12周,在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四预防心理干预后,其抑郁、焦虑评分显著降低(P〈0.01),且抑郁、焦虑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四预防对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具有显著的影响。

  • 标签: 恶性肿瘤 四级预防 心理干预 心理状态 康复
  • 简介:目的:评价某省64所三医院2011年度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成效,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原卫生部"三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检查评价表"(以下简称"评价表")的标准和要求对某省64所三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评价表"的4个维度评分分别为"医院组织领导"(8.90±0.79)分",临床护理管理"(26.38±1.74)分、"临床护理服务"(40.92±1.87)分、"支持保障措施"(12.56±1.60)分,与期望值相比仍有差距(P〈0.05)。结论:该省64所三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优质护理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项工作仍须进一步深入开展,继续完善落实各项制度和规范,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三级医院 评价
  • 简介: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二预防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改进缺血性脑卒中二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8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二预防药物的服药率。结果在8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有632例,合并糖尿病者有220例,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糖尿病者有177例。入选的899例患者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占91.9%(826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用调脂药物者占77.2%(694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脑梗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2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服用降压药者占95.4%(603例);2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服用降糖药者(包括使用胰岛素)占84.5%(186例);177例既合并有高血压又合并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中均用药者占83.1%(147例)。结论住院期间脑梗死患者抗栓药物服用率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缺血性脑卒中二预防用药尚不令人满意,临床医生应对脑卒中的二预防治疗给予重视。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药物
  • 简介:美国密歇根大学凯洛格眼科中心的Cornblath在2007年美国眼科学会年会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卒中风险的患者往往有普通眼科检查即可发现的眼部警示征象,并可作为劝告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的依据。这些征象可能表明,患者存在其他全身性健康问题,而且可能是其他严重医学事件的高危对象。

  • 标签: 视网膜病变 风险 卒中 美国密歇根大学 预示 眼科中心
  • 简介:北曼哈顿研究显示,感染性疾病与卒中风险增加显著相关。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MitchellElkind表示:“慢性感染已被证明与血管病发生如心梗或卒中的风险增加相关。我们进行的大规模研究证明感染性疾病与卒中风险增加相关。”

  • 标签: 风险 卒中 常见病因 感染性疾病 哥伦比亚大学 慢性感染
  • 简介:目的分析重庆南部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预防现状。方法通过软件抽样,了解10个街道和乡镇,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首次脑卒中,在重庆南部地区二以上医疗机构住院,全部经CT/MRI证实,出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回顾其治疗经过,了解其出院后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用药情况。结果(1)出院1个月的患者,对危险因素知晓率明显高于随后的调查,随时间推移,患者知晓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患者对血糖、血脂、心脏病始终保持在比较恒定的知晓水平。而对血压、体重控制、戒烟限酒等生活习惯方面,知晓率有较大起伏。(2)特异药物选择比较随意,特别中成药、扩管药物、神经保护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使患者医疗费用耗费巨大,经济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患者对二预防抓不住重点,使二预防效果大打折扣;再者患者服药情况也不理想。结论患者对脑血管危险因素知晓率有待提高,用药有待规范。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南部地区二预防工作非常严峻。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二级预防
  • 简介:卒中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缺血性卒中占其中的60%-80%。众所皆知,缺血性卒中拥有高复发的特性,且复发事件的危害更严重于首发事件,目前研究已证实卒中二预防治疗的药物和措施能有效减少脑卒中复发事件的发生,但是由于每个患者的病睛和卒中类型不同,每个患者间的卒中复发危险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根据不同的预测量表来预测卒中患者的复发风险,临床上分层管理患者,更好地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二预防是非常有价值的。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再发 预测
  • 简介:目的评估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建立后,卒中二预防措施的成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获得完整资料15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对比前瞻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获得完整资料138例。电话随访所收集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二预防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栓药、他汀类药物。结果传统治疗组与卒中单元组相比,抗栓药使用比例由69.1%上升至87.7%,他汀类使用比例由17.1%上升至56.5%,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启动后,卒中二预防的药物治疗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临床实践和二预防的指南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 标签: 卒中 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药物治疗
  • 简介:抗高血压治疗对脑卒中和冠心病患者的一预防作用已从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获得了充分的证据.对有脑卒中和冠心病病史患者血压水平与复发事件危险性的观察研究发现,二者间呈'J'形或'U'形关系.为了获得抗高血压治疗二预防的临床研究证据,笔者对近年发表的大型国际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期望能为临床抗高血压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抗高血压治疗 大型临床试验 二级预防 国际 临床研究证据 冠心病患者
  • 简介:美国波士顿的Pencina.M和他的同事对Franminghan试验的结果进一步研究,建立了预测自然人群30年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风险的新预测模型,且结合非CVD原因死亡,估计其风险为女性为1/13,男性为1/5。由于这基于10年CVD风险概况的外推,所以较其他方法更为准确。Pencina认为在年轻人中,尤其是年轻女性,十年风险评估可能误导了真正长期CVD的风险情况。

  • 标签: 心血管风险 预测模型 CVD 心血管病 自然人群 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