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平衡功能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这种差异主要因素。方法将109受试者按年龄划分为青少年组、中青年组老年组。使用Swaystar检查装置记录7项平衡试验中躯体前后、左右晃动角位移晃动总面积。结果(1)当视觉、本体觉或前庭觉传入信息受到干扰时,老年组平衡功能明显较差;单左腿站立时,老年组躯体晃动幅度明显大于另外两组(P〈0.05),然而单右腿站立时,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青少年阶段姿势调节主要依赖于视觉。结论随着年龄增加,本体觉前庭觉减退会导致平衡功能降低;而在青少年时期视觉姿势调节过程中占主要地位。

  • 标签: 正常人 平衡功能
  • 简介: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hereditaryspinocerebellarataxia)是一类单基因遗传神经系统变性病,其中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ataxia,SCA)最为常见。国外现已经报道30余种亚型。本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辨距不良、构音障碍、眼球震颤、眼肌麻痹、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等,还可伴有神经系统以外表现。国内外常见家系报道,本文报道以行走不稳及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且发病人数较多一家系。

  • 标签: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家系报道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神经系统变性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构音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引起短期多例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可能原因。方法:回顾2013年2月1日至3月15日所有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资料,进行相关暴露因素分析,探讨可能引起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结果:“第五手术间”OR=4.07(95%CI=0.52~36.65),第五手术间环境微生物采样除麻醉剂袖带菌落总数超标以外均符合国家要求;各“手术主刀医生”“手术参与者”手术部位感染专率较神经外科手术部位平均感染率均无差异(P〉0.05);“二次手术”OR=18.00(95%CI=2.00~180.00)。结论:“二次手术”是此次短期多例神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高危因素;对其干预措施可由此入手,进一步探讨。

  • 标签: 神经外科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调查35-45岁之间女性睡眠障碍主要症状表现。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结果:睡眠障碍越重,症状越多。疲劳、头晕、头疼、烦躁发生率较高。睡眠障碍者伴有月经失调者达48.3%,二者相关较高。结论:睡眠障碍伴随症状,与睡眠质量优劣呈正相关。

  • 标签: 女性 睡眠障碍
  • 简介:中脑被盖中央部梗死罕见,临床表现特异。现将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2患者报道如下。

  • 标签: 中脑梗死 共济失调
  • 简介:目的探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symptomaticcarotidarterystenosis,ACAS)患者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后临床结局。方法收集北大医疗淄博医院及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11月-2017年6月接受治疗102ACAS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或药物治疗资料,分析介入治疗单独药物治疗临床结局及安全性。结果102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70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治疗+标准药物治疗,32拒行支架成形术或内膜剥脱术患者给予标准药物治疗。随访1年,治疗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1.4%(1),对照组12.5%(4),两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χ~2=5.774,P=0.016)。治疗组中合并易损斑块患者41,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2.4%(1);对照组中合并易损斑块患者17,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17.6%(3)。治疗组合并易损斑块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合并易损斑块患者,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χ~2=4.329,P=0.037)。而本次研究中仅有2术中出现心绞痛发作,经及时处理得到改善,无死亡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病例。结论对于ACAS患者ACAS伴易损斑块患者,颈动脉支架治疗均优于单独标准药物治疗,且有良好安全性。

  • 标签: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支架治疗 标准药物治疗 临床结局
  • 简介:1女性,45岁。因胸椎T1-2水平椎管内许旺细胞瘤手术后6年,胸部不适伴左上肢肌力减弱5个月,于2007年3月20日入我院治疗。2001年7月因右下肢痛温觉消失于我院行左侧胸椎T1-2之水平椎管内肿物切除术,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许旺细胞瘤,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 标签: 细胞瘤 发病形式 左侧胸椎 肿物切除术 肌力减弱 胸部不适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Fractalkine(FKN)浓度变化。方法:45急性脑梗死患者按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腔隙性梗死(LACI)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发病1~3d、7d、14d28d时血清FKN浓度,比较各组间差异。分析FKN浓度与相应时间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时Barthel指数(BI)相关性。结果:各种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FKN浓度均升高,TACI组最为显著不同时间点,血清FKN浓度变化大致TACI〉PACI〉LACI〉POCI,与相应时间点NIHSS评分呈正相关,与3个月时BI呈负相关。结论:血清FKN浓度变化可能提示急性脑梗死各OCSP亚型患者炎症损伤差异,并影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3个月时转归。

  • 标签: 脑梗死 分类 FRACTALKINE
  • 简介:目的研究改良ECT传统ECT不同精神病患者治疗时心理状况。方法用自制问卷对行改良ECT精神病患者每次术前、中、后进行调查,并与行传统ECT精神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行传统ECT精神病患者:感到害怕48.6%,感到不安34.8%,感到平静16.6%,术时采取逃避91.2%,自觉接受治疗8.8%;家属感到不安92.5%;行改良ECT精神病患者术后:感到平静87.3%,感到害怕7.8%,感到不安4.9%,且害怕不安都在初次治疗时产生;术时自觉96.1%,采取逃避3.9%;家属感到不安24.6%。结论行改良ECT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良好,患者及家属对改良ECT认同感较强。

  • 标签: 心理状况 电抽搐治疗 精神病 一氯化琥珀酰胆碱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陕西籍,汉族,已婚。因“进行性反应迟钝,言行异常5月余”于2008年3月收住院。2007年9月患者发热,体温38.5℃,经抗炎、对症治疗1周,体温恢复正常。继而出现耳鸣、呃逆、口齿不清、行走不稳、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言行异常、睡眠增多等症状。2007年10月就诊于西安某三甲医院行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腔梗塞。2007年11月行头颅MRI示:右侧侧脑室腔梗;脑脊液结果:红细胞计数:2/mm3,白细胞计数:40/mm3,淋巴细胞计数:91%,单核细胞计数:8%,浆细胞计数:1%,病毒系列(-)。血清叶酸:2.73ng/ml,血清维生素B12:836.00pg/ml。

  • 标签: 克一雅病 精神症状起病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6岁,农民。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h"入院。患者2h前(2014-5-188∶30am)晨起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摔倒在地,左侧肢体不能抬起,头部未着地,不能自行站起,无意识不清,无头痛、恶心、呕吐,无发热,无视物双影,无尿便失禁,症状未见好转,遂来我院急诊,查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未见出血灶(图1A),考虑脑梗死可能,启动"溶栓流程"。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出血转化
  • 简介:目的:评价并探讨立体定向毁损颅内不同靶点治疗帕金森病(PD)术后出现小脑体征与手术灶关系。方法:随机抽出颅内3个不同靶点毁损治疗PD共90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Leksell定向仪,选择常规靶点。结果:丘脑外侧苍白球(VpLp)毁损术后一周以上出现小脑体征者占3.3%,丘脑腹侧中间核(Vim)毁损出现小脑体征者占6.6%。而毁损丘脑腹外侧核(VL)出现率最高。结论:毁损灶越靠近丘脑脑底部,术后出现小脑症状发生率越高,说明定向毁损灶位置与小脑症状出现有着很大关系。

  • 标签: 颅内靶点定向毁损术 小脑症状 手术灶 治疗 帕金森病
  • 简介:患者男性,59岁。因突发双侧下肢无力、麻木8h,于2008年10月9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入院前8h,劳动中突发腰部剧烈酸痛并向腹部放射,呈束带感,大汗淋漓,双侧下肢麻木、疼痛、无力,不能站立行走,小便困难、尿潴留,大便未解。至当地医院就诊,腰椎X线检查未见异常,建议转诊,遂急诊转入我院。患者既往游走性大关节酸痛10余年,劳力性气短,不能耐受重体力活动,反复活动后出现气短、胸闷、心悸、双侧下肢浮肿等症状,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不规则服药(具体不详)。

  • 标签: 截瘫 血栓栓塞 主动脉 病例报告
  • 简介: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以及出血后头痛、呕吐、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已经成为动脉瘤破裂预警信号。但仍然一部分颅内动脉瘤发病形式特殊,不是以上述表现出现,而是以相对隐匿表现形式发生.对待此类动脉瘤应当注意鉴别诊治。据报道直径小于10mm囊性血栓性动脉瘤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病例较为少见。现分析经DSA确诊并治疗1患者并结合文献报道16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对该病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总结如下。

  • 标签: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血栓形成 缺血性发作 脑梗死
  • 简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582001年6月~2002年9月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者.人组标准:(1)首次住院;(2)年龄15~60岁;(3)符合CCMD-2-R或CCMD-3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严重躯体疾病;(2)原发性癫痫病史;(3)酒精、药物滥用或依赖者;(4)情感障碍或分裂情感障碍.

  • 标签: 首次住院 精神分裂症 临床特点 性别差异 精神科
  • 简介:恶性肿瘤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并非少见,但许多原发肿瘤症状不表现或隐匿.常以神经系统症状就诊从而被误诊。故现将自2001年10月至2006年11月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且均经CT、MRI或活检等检查后确诊37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报道如下,以期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 标签: 神经系统 恶性肿瘤
  • 简介:患者男,12岁。因反复发作性愣神3个月于2004年11月3日到我院就诊。2004年8月出现发作性愣神,表现为突然停止活动,手中物体坠落,双眼凝视,意识丧失,呼之不应,每次持续时间约10s,事后对发作过程无记忆,每日发作数次至数十次,曾服用抗癫癎药物(不详),未能有效控制发作。无阳性家族史。体格检查:肤黑,角膜色素环阳性,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显示双侧对称3Hz棘-慢复合波;头部CT检查显示双侧基底节区低密度灶;

  • 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 首发症状 癫癎 反复发作性 阳性家族史 神经系统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临床意义.方法对12首发为精神症状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首发为精神症状TIA患者均发展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TIA或脑梗死.结论精神症状较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更能反映早期脑缺血,故应重视脑血管病患者中突起发作性精神症状.

  • 标签: 精神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 简介:目的为了探索精神分裂症首次入院性别差异。方法对194首次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年龄,心理应激方面进行性别临床分析。结果显示≤25岁男性86,女性53,>25岁男性24,女性31,心理应激方面男性50,女性31。结论男性发病年龄较女性早(P<0.05),心理应激方面男女相当(P>0.05)。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性别差异 心理应激 临床资料 诊断
  • 简介:目的比较单一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或心境稳定剂(碳酸锂)合并小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治疗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患者疗效安全性;探讨影响患者近期疗效主要因素。方法(1)将符合入组标准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患者70随机分为甲组34乙组36两组进行为期6周治疗。甲组单一中至大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治疗;乙组心境稳定剂(碳酸锂)合并中至小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治疗。以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患者疗效,以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患者副反应;(2)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影响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患者近期疗效主要因素。结果(1)治疗第6周末,甲组患者临床治愈率38.2%,有效率94.1%(33/34);乙组临床治愈率63.9%,有效率100%(36/36),乙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上均显著性优于甲组(P〈0.05);(2)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患者近期疗效好,影响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患者近期疗效主要因素为患者起病年龄、病前社会功能、病程特点及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与心境协调性,以急性起病、病前社会功能良好、间歇性病程及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心境相协调者近期疗效佳。结论(1)心境稳定剂合并小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时,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且副反应相对少;(2)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患者近期疗效好,患者近期疗效多种因素影响。

  • 标签: 躁狂发作 精神病性症状 近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