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监测对于长期、动态地了解卒其发病率、病死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水平,以及其发展趋势,了解医疗服务质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卒患者的预后,为卒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对于卫生政策决策者制订有效的防治防控策略、评价和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国际上,如加拿大和芬兰等国家已经建立了先进的卒监测方法和模式[1-2],通过链接卫生行政数据库和临床数据库,开展以人群/医院为基础的卒中流行水平监测和医疗服务质量、卒预后及其疾病负担等进行监测,对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卒病死率、死亡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本文加拿大的卒监测系统进行介绍,并就其北京卒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的启示进行探讨。

  • 标签: 卒中 监测 加拿大 北京
  • 简介:目的探讨贫血急性缺血性卒2年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在北京市老年病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患者131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采用NIHSS评分。根据患者入院时有无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随访患者2年预后、复合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其中预后采用mRS量表进行评价(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复合血管事件包括再发卒、脑出血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贫血急性缺血性卒2年预后和死亡的影响。结果与非贫血组相比,贫血组患者年龄较大,神经功能缺损较重,心房颤动、慢性肾功能不全、外周血管病患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贫血是急性缺血性卒患者2年预后不良(OR5.063,95%CI1.887~13.590)、死亡(OR13.266,95%CI1.364~128.99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合并贫血的急性缺血性卒患者年龄较大,共存疾病较多,神经功能缺损较重。贫血是卒后2年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贫血 缺血性卒中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患者脑血管狭窄与卒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缺血性卒患者197例,依据经颅多普勒(TCD)和(或)MRA、DSA检查结果,分成血管狭窄组与非狭窄组。比较两组平均随访25.69个月时发生的卒、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和死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卒再发和预后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卒的风险和累积生存率,采用对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结果:在随访的197例患者,失访8例,共有189例资料完整。狭窄组(32.6%)与非狭窄组(15%)的卒中发生率(P=0.01)和预后(P=0.014)有显著差异;狭窄组50%的卒再发时间为47个月,显著短于非狭窄组的53个月(P=0.0145)。结论:脑血管狭窄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预后的因素,有血管狭窄者卒再发率高于无脑血管狭窄者。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卒中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估卒后尿失禁(UI)患者1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急性患者130例,按发病1-10d(病初)有无UI分为2组,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1年生存率,经多因素分析了解U1的危险因素以及U1与卒1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UI组的全前循环综合征例数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UI组(P=0.000),与病初UI显著相关(OR=4.52;OR=7.15);UI组41例死亡21例,非UI组89例死亡3例,1年生存率分别为48.8%和96.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0.28,P=0.000);病初UI是1年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R=21.74,P=0.000),患者年龄也与1年生存相关(RR=2.23,P=0.016)。结论病初UI是卒患者1年生存的强力负性因素,需要加强治疗干预研究。

  • 标签: 卒中 尿失禁 生存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卒后肺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113至2010年6月30日住院治疗的急性卒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比较肺炎组与非肺炎组入院时和入院后21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残障程度(mRS)及13常生活能力(BI),比较2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1)入院后21d,肺炎组NIHSS改善程度明显低于非肺炎组[改善值-(1.04±1.20)vs-(1.37±2.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663);mRS、BI改善程度明显低于非肺炎组[改善值-(0.12±0.33)VS-(0.64±0.82);3.00±6.55vs14.70±19.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炎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肺炎组(80.0%vs19.0%;16.7%vs2.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俨〈0.05)。(3)肺炎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肺炎组[(35±17)vs(23±11)d],住院总费用及药物费用均明显高于非肺炎组[(8509±4425)元vs(4867±1648)元;(4089±2709)元vs(2168±79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卒后肺炎是导致卒病死率增加、近期临床预后不良、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卒中 肺炎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卒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探讨百优解抗抑郁治疗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例),分别在病程2周、1月、3月、6月、12月行PSD诊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同时完成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结果(1)脑卒中患者约44.70%出现抑郁症状;(2)卒类型和性别与P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3)P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程度有关.(4)PSD与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病灶半球利性均无相关性(P>0.05);(5)百优解能明显改善病程3、6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月时不仅抑郁症状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尤为显著.结论卒后抑郁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长期并发症,并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抗抑郁治疗能在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 神经功能 神经康复 PSD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究米氮平在治疗抑郁障碍患者睡眠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石家庄市第八医院收治的以失眠为主诉伴抑郁障碍患者6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舍曲林,观察组患者给予米氮平,共治疗8周。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HAMD-17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PSQI、HAMD-1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SQI、HAMD-17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氮平可有效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状况,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米氮平 抑郁障碍 睡眠
  • 简介:目的实现更好的咨询效果。方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查询相关文献和书籍。结果在心理咨询,咨询者常常忽视受理面谈和结束阶段,从而影响咨询效果。结论受理面谈和结束阶段是心理咨询的两个重要阶段,决定着咨询的顺利进行和咨询良好效果的产生。

  • 标签: 心理咨询 结束阶段 受理面谈 心理学
  • 简介:目的通过后抑郁(PSD)患者帕罗西汀治疗前后P300的研究,探讨PSD患者认知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第2版的46例PSD患者,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7例.治疗前后均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及听觉oddball刺激序列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t-test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均数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治疗后PSD患者P3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且波幅显著增高(P<0.05);治疗前后PSD患者MMSE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SD患者的认知损害可能与5-HT的异常有关.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抑郁症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目的本文颅内血肿开颅术手术区侧迟发性血肿的发生部位、原因和治疗进行了探讨.方法我院1995年以来治疗5例术合并的侧血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病人均在开颅同时进行侧血肿清除,血肿全部为硬膜外血肿,同时合并颅骨线状骨折,术后生活自理1例,轻工作2例,恢复正常工作2例.结论开颅血肿清除颅压一度下降后出现急性脑膨出,务必要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其它部位是否形成迟发性血肿是必须要排除的原因.

  • 标签: 颅内血肿 开颅手术 手术区对侧 迟发性血肿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治疗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效果,发挥中医优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神经科并且病程超过2个月的卒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80例患者,随机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0例。给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而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侧足三里穴电针治疗。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便、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两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足三里穴电针治疗可有效促进卒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电针 足三里 卒中 胃肠功能紊乱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损伤后脑组织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外伤组、高压氧治疗组,各组再分为伤后1d、3d、7d、14d和21d五亚组(n=6);按改良的Feeney法制作重型脑损伤模型;免疫组化法测定所有大鼠受伤脑组织巢蛋白的表达。结果外伤后大鼠伤侧脑皮层巢蛋白表达水平随伤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在伤后14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受伤脑组织巢蛋白的表达水平高压氧治疗各亚组均明显高于外伤各相应亚组(P〈0.01),而外伤各亚组又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上调脑组织巢蛋白表达可能与其受伤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有关。

  • 标签: 颅脑损伤 高压氧治疗 巢蛋白 神经保护
  • 简介:目的:观察电子喉镜在耳鼻喉科疾病诊治过程的临床分析及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耳鼻喉科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实施电子喉镜检查,对照组实施常规喉镜检查,分析诊断的价值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电子喉镜治疗后PSQI评分为(8.73±1.67)分,常规喉镜的PSQI评分为(11.69±2.0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为98.33%。结论:针对耳鼻喉科疾病患者实施电子喉镜诊治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其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电子喉镜 耳鼻喉科疾病诊治 临床分析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调查重庆市渝中区社区女性居民传统危险因素及卒中发生风险的认识情况。方法于2011年1月至12月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渝中区抽取1000户住户,每户确定一位女性居民,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以面对面的方式调查社区女性居民传统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既往卒病史)及自身卒中风险的认识情况。结果共682例调查对象完成了问卷调查。社区女性居民传统危险因素的知晓率为53.8%~88.0%;卒中风险的认识水平仅为17.2%,文化程度、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病、既往卒病史与卒中风险的认识水平独立相关(P〈0.05);自身存在的卒危险因素数量越多,认识到存在卒中风险的比例越高(P〈0.05)。结论社区女性居民卒中风险的认识水平偏低,尤其是存在卒危险因素的女性,其卒中风险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 标签: 卒中 女性 卒中危险因素 卒中风险
  • 简介:目的:探讨在失眠症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的疗效以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失眠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分析患者疗效、安全性及睡眠质量状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失眠症患者实施中医针灸疗效良好,且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失眠症 中医针灸 疗效 睡眠质量
  • 简介:急性颅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已成为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在欧美国家成为青壮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也已成为继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因素,怎样降低其高死亡率和致残率,是神经外科医师努力的课题。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孕酮 内源性阿片肽
  • 简介:目的:通过开展八段锦锻炼,探讨八段锦肠癌术后化疗过程患者食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随机抽样选取30名我院胃肠外科肠癌癌术后化疗患者。其中15例按照常规护理(对照组),15例除常规护理并予指导其进行八段锦健身(实验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化疗过程食欲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肠癌术后化疗过程患者食欲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化疗期间其他胃肠道反应发生率(13.3%)低于对照组(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7,P〈0.05);2组护理后PSQI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下降,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护理后平均入睡时间均较护理前显著缩短,且实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八段锦肠癌术后化疗过程患者有调理脾胃、增进食欲改善体质、提高生命质量的积极影响。

  • 标签: 八段锦 化疗 肠癌 食欲
  • 简介: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穿通支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6例颅内动脉瘤术暴露动脉瘤及夹闭动脉瘤后进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穿通支血管在夹闭前后的分布及显影情况,据此调整动脉瘤夹及评价手术满意与否.结果术中共进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48次,3例各造影3次,夹闭后造影发现有穿通支被阻断,术及时变换动脉瘤夹位置.术后全部复查头颅CT,没有出现穿通支血管损伤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或功能障碍.结论穿通支血管的走行、分布、供应范围的深入理解及术中有效保护的同时,辅以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能够直观、即时、快速的判断穿通支血管是否通畅,有效保护穿通支血管,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吲哚菁绿 术中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瘤 穿通支血管
  • 简介:脑白质病变是脑小血管病在磁共振成像T_2加权像检测到的影像学表现,表现为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y,WMH),是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风险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WMH负荷不仅与缺血性卒的风险和功能结局有关,在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风险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阐述目前关于WMH的神经病理学及其负荷急性缺血性卒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的最新研究。

  • 标签: 脑白质高信号负荷 神经病理学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氧磷脂酶-1活性与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7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氧磷脂酶-1活性,以及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清一氧化氮的变化,并各项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另选择128例同期行体格检查或经头部CT检查无异常的轻度颅脑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受试者血清氧磷脂酶-1活性均在国人正常值范围。但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血清氧磷脂酶-1活性明显降低(P〈0.05),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且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等项指标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氧磷脂酶-1活性分别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及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423,-0.383,-0.339;均P〈0.01),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呈正相关(r=0.205,P〈0.01);而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呈负相关(r=-0.223,P〈0.01),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和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呈正相关(r=0.315,0.203;均P〈0.01)。血清氧磷脂酶-1活性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组患者血清氧磷脂酶-1活性的下降与其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有关,而血清氧磷脂酶-1活性下降及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

  • 标签: 磷脂酶类 脂蛋白类 LDL 脑动脉硬化 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