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Ki-67为一种增殖期细胞特异性表达的蛋白质,可识别细胞周期G0期以外其他周期的细胞,用于判断细胞增殖活性,是确定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标记物,因此常作为某些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出版后提出了病理科的技术操作规范,在落实规范要求的实践工作中,为了解固定液及固定时间对Ki-67表达指数的影响并制定我院实验室标准,笔者选择脑肿瘤中最为常见的星形细胞瘤和脑膜瘤标本进行观察.

  • 标签: 中性甲醛液 固定时间 脑肿瘤 KI-67表达 星形细胞
  • 简介:  1文献检索  根据研究检索策略共筛选出6项关于脑出血(ICH)降压治疗的研究,其中4项为非对照病例系列研究被剔除.仅有2项回顾性研究符合入选标准(见表1),这2项前后对照研究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发表,虽然均未能前瞻性地回答目前临床存在的问题,但却有助于我们选择相关替代品及安全措施.  ……

  • 标签: 脑出血 降压治疗
  • 简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故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一、颈椎病的常用术式(一)Smith-Robinson术式颈前入路,经颈内动脉鞘-气管与食管间隙到达椎体前缘.将病变间隙的上一锥体及下一椎体的前缘和椎间盘凿除,深度为椎体的1/2或2/3,然后进行植骨融合.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多由椎间隙不稳所致,故该术式之目的是施行椎间融合从而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但由于Smith-Robinson手术方式不能直接切除增生的骨赘,术后早期疗效不明显,增生的骨赘需在术后2、3年方可被吸收,故该术式仅适用于有轻度骨质增生的颈椎病患者.

  • 标签: 颈椎病手术 融合固定 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植骨融合术 骨移植材料
  • 简介: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四原则是随机、对照、重复与均衡。上期的讲座中我们介绍了随机与对照原则,本期笔者将结合具体实例向读者阐述实验设计中如何正确把握重复与均衡原则。

  • 标签: 实验设计 对照原则 随机
  • 简介:我们知道,实验设计的要点除了“三要素”之外,还应正确把握“四原则”,即随机、对照、重复与均衡。实验设计坚持这四个原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其原理在于它能有效地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实验误差降到最低限度。无论违背了哪一个原则,实验结果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在上期讲座中我们介绍了实验设计的三要素,本期将结合脑血管病科研方面的实例重点阐述如何正确把握随机与对照原则,包括如何运用SAS程序实现随机化。

  • 标签: 实验设计 对照原则 随机化 最低限度 实验误差 实验结果
  • 简介: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卓越的作用.对任何缺血性血管疾病患者,阿司匹林可以使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约1/4,使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下降约1/3,使非致死性卒中风险下降约1/4,使血管性死亡风险下降约1/6,且在长期使用时,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d)与较大剂量(160~325mg/d,或500~1500mg/d)具有相同或更好的疗效[1].尽管阿司匹林是效益风险比很高的药物,但是,目前在我国阿司匹林的使用率极低,冠心病患者中仅为14.38%,卒中患者中还不到14%,且对阿司匹林的使用极不规范,超过50%的患者使用50mg/d以下的无效剂量[1,2].导致这种情况发生有多种原因,除对阿司匹林存在模糊认识和缺乏指导等原因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许多医生并不了解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出血发生,并过分担心阿司匹林的脑出血副作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脑出血 卒中 心血管疾病 预防
  • 简介:半透膜隔开的有浓度差别的溶液,其溶剂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osmose);为维持溶液与纯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称为渗透压(osmoticpressure),其量的符号为π。

  • 标签: 渗透浓度 渗透压 医学科技论文 半透膜 溶液 浓度差
  • 简介:固定钉最初是用于开颅手术颅骨骨瓣的复位固定,极少用于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整复固定。我院自2004年5月-2005年12月采用钛固定钉修复治疗颅骨凹陷性骨折患者18例,手术后外形美观,内固定稳定,无不良反应,疗效良好。

  • 标签: 颅骨凹陷性骨折 颅骨骨瓣 固定钉 骨折整复 复位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2年3月-2003年3月收治的158例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其中脑梗死135例,脑出血23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画钟测验(CDT)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ADL>26分视为存在生活活动能力障碍,MMSE评分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有所区别,分值越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CDT≤3分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SDS、SAS总分>50分为抑郁、焦虑状态,>60分,为中度抑郁、焦虑.结果158例脑卒中患者中轻度抑郁17例(10.76%),中、重度抑郁12例(7.60%);轻度焦虑28例(17.72%),抑郁与焦虑并存者21例(13.29%).57例存在抑郁和焦虑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画钟测验存在障碍的比例(57.89%、42.11%、66.67%)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者(35.64%、29.70%、46.5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卒中后抑郁与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次数无关,而与卒中后是否存在肢体活动障碍有关,且对患者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易发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部分患者可两种状态并存,对患者病死、生存质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等有较大影响,应引起重视.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影响因素分析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发生率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探索颅颈交界畸形术后吞咽困难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后路枕颈固定的颅颈交界畸形患者资料,按是否发生术后吞咽困难分组,比较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影像表现、颈椎序列测量值等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5例,其中吞咽困难组13例,无症状组12例,术后吞咽困难发生为52%。两组间: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术后带管时间,术前是否合并后组颅神经症状、是否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组与无症状组术后CCA[(129.1±9.6)°vs(137.9±7.1)°]、dCCA[(-4.1±4.0)°vs(6.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吞咽困难严重程度与术后CCA、dCCA有相关性。结论颅颈交界畸形后路枕颈固定术后吞咽困难较为常见,可能与术后斜坡椎管角缩小有关。

  • 标签: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颅颈交界区畸形 吞咽困难 上颈椎序列 斜坡椎管角
  • 简介:目的探讨O形臂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病人均在置钉结束后行O形臂系统3D扫描,按照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估置钉的准确性。结果7例病人在O形臂导航辅助下共置入29枚椎弓根螺钉,其中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23枚(79.31%),B级4枚(13.79%),C级1枚(3.45%),E级1枚(3.45%)。手术共置入29枚克氏针,其中1枚(3.45%)突破椎体前缘。术中无关节突关节受到破坏。1例出现置钉相关神经并发症行再次手术调整椎弓根螺钉。随访(8.29±2.43)个月,无钉棒置入后相关并发症。结论O形臂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 标签: 脊柱 内固定 经皮椎弓根螺钉 O形臂 导航
  • 简介:目的探讨皮下潜行放置引流管加皮外近段管身固定在侧脑室外引流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7例经皮下潜行3~5cm放置引流管和皮外近段413//1管身缝合固定到头皮上的侧脑室外引流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51例成功拔除脑部外引流管,5例改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合并颅内感染1例,经更换部位重新放置外引流管后好转。57例中放管5~7d7例,8~14d32例,〉14d18例,平均放管时间为(14.3±10.5)d。结论皮下潜行3~5cm放置引流管加皮外近段4cm管身妥善固定到头皮上,可避免头部或引流管活动对管身周围组织包裹的破坏,降低侧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延长放管时间。

  • 标签: 侧脑室外引流术 引流管 颅内感染 皮下潜行 皮外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按CCMD-Ⅱ-R诊断标准收集了233例经治疗而明显缓解的首次发作抑郁症病人,并进行了1年跟踪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lic回归分析与复发有关的因素。结果(1)首次发作抑郁症1年复发32.6%;(2)单因素分析显示,服药依从性、急性期治疗时间、家庭情感表达、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家庭亲密度、疗效指数(E1)、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抑郁量表总分、生活事件量表总分、EPQ的N分、P分11个变量与复发有关;(3)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有服药依从性、EPQN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总分、急性期治疗时间入选回归模型。结论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及早干预。

  • 标签: 首次发作抑郁症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30d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收集了30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详细的记录.通过单因素分析,找出与30d预后相关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项影响30d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别是: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X8,OR2.046,95%C/1.138~5.679)、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X15,OR2.590,95%C/1.226~5.470)、并发症(X16,OR4.820,95%C/1.877/~12.377)、吞咽障碍(X17,OR7.912,95%C/1.280~48.901)和中线移位(X22,OR13.969,95%C/4.760~40.990).回归方程为:Logit(p)=-12.005+0.716X8+0.952X15+1.573X16+2.068X17+2.657X22,该模型的判断正确为87.5%.结论GCS评分、NIHSS评分、并发症、吞咽障碍和中线移位可作为判断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0d病死的重要预测因素.

  • 标签: 脑出血 死亡率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及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颈段6例,胸段4例,腰段2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同时行脊柱内固定术1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结果: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恶性间皮瘤、高分化血管肉瘤各1例。术后病人神经功能改善11例,无明显变化1例。病例均随访4~16个月,无肿瘤复发,无脊柱畸形发生。结论显微镜下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的同时,为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多数病人需同时行脊柱内固定术。

  • 标签: 脊髓肿瘤 内外沟通性 显微外科手术 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的变化,研究支架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分布、危险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并在术前7d内和术后3d内行DWI检查,分析支架手术前后DWI的变化,对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分布、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之间的关联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支架术后有新发缺血梗塞灶23例,发生为37.7%,其中出现新发无症状缺血梗塞灶20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3例;术前发病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术中行球囊后扩是支架术后发生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危险因素(P<0.05);在术后新发缺血梗塞灶的数量和大小方面,20例无症状新发缺血梗塞灶患者与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3例症状性缺血并发症患者均发生了狭窄相关的穿支梗塞.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成形术后颅内新发缺血梗塞灶的发生较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会降低其发生.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颅内支架成形术 脑梗塞
  • 简介:由中华医学会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编辑部主办,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和承办的第14届中华脑血管病论坛于2006年3月12日在上海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李焰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张茁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北京军区总医院张微微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汪听教授分别做了题为“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现状和措施”、“各国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指南比较”、“抗血小板治疗与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控制高血压与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和“他汀治疗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讲座。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第14届 论坛 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 中华医学会
  • 简介:在进行试验研究之前,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或方案,即试验设计。这样,不但可指导试验的顺利,而且有助于试验并确保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得到准确可靠的结果。其核心内容为试验设计的三要素、四原则和设计类型。本期我们将重点阐述试验设计中的三要素。

  • 标签: 试验设计 统计分析 科研课题 试验研究 设计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