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镜手术治疗脑室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神经镜手术治疗的脑室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单纯位于侧脑室8例,第三脑室6例,同时位于侧脑室和第三脑室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8例,囊性颅咽管瘤经囊腔内置Ommaya管术后囊腔明显缩小4例。术后根据病理检查对部分病例进行放射治疗。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随访2—36个月,平均15.7个月,无死亡病例,第三脑室内生殖细胞瘤复发1例,第三脑室内囊性颅咽管瘤囊腔扩大1例。结论神经镜手术治疗脑室内肿瘤具有微创、手术视野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诊疗手段。

  • 标签: 脑室肿瘤 神经内镜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颅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HPC)的诊断及其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18例颅M—H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8例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其中肿瘤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随访3-130个月,5例(肿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56个月,其中1例出现椎管内转移。结论M—HPC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其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微手术以及术后放射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膜血管周细胞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本书共14章,内含433张图片。主要简述镜颅底外科的发展概况,介绍镜经鼻入路的解剖、历史沿革以及镜颅底外科基本技术,详述作者近20年在内镜经鼻颅前窝底、鞍区、斜坡、岩尖、海绵窦、颞下窝、颈静脉孔区和颅颈交界区数千例手术的经验,内容涵盖几乎所有颅底区域。

  • 标签: 颅底外科学 内镜 发行 出版 外科基本技术 经鼻入路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9岁,主因"头痛9个月,间断性鼻腔溢液8个月"于2012年11月9日收住院。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为全头胀痛,能耐受,不影响睡眠,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未就诊,病情无特殊变化,未就诊及治疗。8个月前,患者低头或侧卧位时发现鼻腔流出无色清凉液体,前往外院神经外科就诊,考虑“脑脊液鼻漏”,

  • 标签: 颅内压增高症 脑脊液鼻漏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简介: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与技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25例(计29枚)颅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长径:2-3mm15枚、1.6-1.9mm14枚),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球囊辅助栓塞10枚,支架辅助栓塞7枚,单纯支架覆盖瘤颈2枚。结果29枚动脉瘤术后即刻致密栓塞13枚,占44.8%。出院时按改良GOS评分评估预后,25例患者中恢复正常18例、良好2例、一般2例、差1例、死亡2例。23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无再出血病例;19例(21枚动脉瘤)复查造影,其中2例(2枚)复发(给予补充致密栓塞),2例(2枚)行单纯支架覆盖瘤颈的患者见动脉瘤已闭塞。结论血管内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微导管头端合理塑形与技术操作规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对显微手术治疗颅深部病灶(病灶中心距脑表面〉2cm)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术中超声引导下显微手术切除颅深部病灶112例(超声组),同期未使用术中超声显微手术切除颅深部病灶110例(对照组)。结果超声组所有病灶均在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均一次探查到病灶;对照组15例经2次、2例经3次才探查到病灶。超声组病灶全切除率(90.1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29%)和手术时间(246.2±48.1)min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65.45%、28.13%和(380.6±62.2)min;P〈0.05]。结论术中超声可准确定位颅深部病变,同时指导术中病变的完整切除,保护周围正常神经结构。

  • 标签: 颅内深部病变 术中超声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Hunt-HessⅣ、Ⅴ级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2月手术治疗216例Hunt-HessⅣ、Ⅴ级颅动脉瘤,其中Ⅳ级192例,Ⅴ级24例。手术夹闭动脉瘤,同时清除颅血肿,并酌情行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Hunt-HessⅣ级192例患者中,预后良好38例,轻残56例,重残60例,植物生存15例,死亡23例;死亡率12.0%。Hunt-HessⅤ级24例患者中,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5例;死亡率62.5%。结论对于合并颅血肿的Hunt-HessⅣ级动脉瘤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Hunt-HessⅤ级患者手术疗效极差,应该待临床症状稳定后再行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高分级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动脉瘤(A)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IA的发生机制涉及解剖、组织、分子生物学、血流动力学和免疫学诸方面。加强对IA的发生机制研究,可以促进IA的临床研究。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能发现临床上无症状的IA(AIA)。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是IA诊断的主要手段,也决定着采用何种治疗方案。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对减轻破裂造成的严重后果及预防再破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广泛地开展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在有IA家族史的人群中。IA的神经影像学检查项目有多种,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相机选择。CTA具有无创、简捷、诊断率高等特点,应成为选择的重点。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易感基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病灶的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例行手术夹闭的颅动脉瘤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复查发现瘤体残留,均在全麻下行弹簧圈栓塞术,其中2例采用支架辅助。以“residualaneurysm”、“incompleteclipping”及“endovascularcoiling”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网络数据库并筛选相关文献。结果4例残留动脉瘤致密栓塞(1例采用支架辅助),另一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者瘤颈少量残留,6个月后随访时残留部分消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0篇。结论对于夹闭术后残留的动脉瘤,再次手术夹闭的难度及风险较大;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处理此类病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 标签: 动脉瘤残留 夹闭不全 血管内治疗
  • 简介:血管内栓塞已成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在完全闭塞瘘口的同时,保证正常脑静脉的引流通畅也是DAVF栓塞治疗的目标。本文报道应用静脉窦球囊保护技术结合动脉入路成功栓塞l例复杂上矢状窦DAVF,并分析栓塞治疗策略与球囊保护的技术要点。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栓塞 球囊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扩展性脑血肿(CEIH)的发病机理、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确诊的CEIH病人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均行骨瓣开颅显微镜下病灶切除术。结果9例病人均达显微镜下病灶全切除。病理结果显示:动静脉畸形1例,血管瘤1例,余未见异常血管。术后症状完全消失6例,余均明显缓解。随访3个月一1年,均无复发。结论影像学检查类似肿瘤出血而临床呈反复发作、慢性扩展特征的病例,应考虑CElH的可能,手术全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脑内血肿 隐匿性血管畸形 病理特征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颅原发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科收治的6例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全切,1例次全切。平均随访12个月,2例存活,4例死亡;总体生存时间5-17个月。结论颅原发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彻底切除病灶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但预后仍差。

  • 标签: 原发性黑色素瘤 颅内 影像学特点 诊断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神经镜下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例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经眉弓小切口眶上锁孔入路进行夹闭手术,全程应用神经镜.13例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43~71岁.13例病人共14个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破裂动脉瘤.根据病人手术前的临床表现进行Hess-Hunt分级:1级2例;2级10例,3级1例.结果手术中均能广视角显露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的走行血管,无误夹闭、载瘤动脉狭窄及夹闭不全情况发生.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以提供充分的手术空间,神经镜下夹闭前循环动脉瘤,可以广视角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提高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

  • 标签: 眶上锁孔入路 前循环动脉瘤 神经内镜
  • 简介:病例患者,男,68岁。2011年7月10日16:00左右在马路上骑电动车不慎摔倒,被一棒状硬物从右眼的眶上缘刺入颅,当即昏迷,急诊送来我院。检查:神志昏迷,GCS评分5分,血压137/85mmHg,呼吸25次/分,脉搏90次/分,双眼上眼睑皮肤挫伤,右眼眶上缘有木质棒状异物外露,右眼结合膜、球结膜外露,眼球外突,右侧瞳孔直径2.5mm,无光反射,左侧瞳孔直径2.5mm,光反射迟钝。鼻腔及外耳道无出血。

  • 标签: 颅内损伤 大脑中动脉 刺入 树枝 瞳孔直径 GCS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镜辅助下小骨瓣开颅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神经镜辅助组与常规大骨瓣开颅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住院医疗费及其预后ADL评分的差别,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方面,神经镜辅助组明显短于常规开颅组;血肿清除率方面,神经镜辅助组明显高于常规开颅组;住院医疗费方面,神经镜辅助组明显低于常规开颅组;在预后ADL方面,神经镜辅助组优于常规开颅组,神经镜辅助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开颅组。结论神经镜辅助手术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较高清除率、较低住院医疗费及较好的ADL预后评分等优点,比常规开颅手术更具有优势。

  • 标签: 神经内镜 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目的总结复发性面肌痉挛单纯神经镜下再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9例曾行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效6个月以上又复发的病人,神经镜下再行面神经手术减压术。结果15例术后症状即消失;3例术后痉挛症状减轻,其中2例两周后消失,1例2个月后消失;1例术后症状无改善。17例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神经镜下再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面肌痉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复发性面肌痉挛 神经内镜 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在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SDAI)病人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SDAI病人随机分为2组,常温组(20例)入院后床边行锥颅脑室外置管颅压监测,予气管切开、脱水、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早期亚低温组(23例)入院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持续3~7d,其余治疗同常温组。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并作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得到较好的颅压监测,常温组平均颅压〉20mmHg17例,大多数病人需较长时间使用脱水药物治疗;早期亚低温组平均颅压〉20mmHg4例,经短时间使用脱水药后即降低。与常温组比较,早期亚低温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x2=4.083,P=0.0433),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旷=4.098,P=0.0429)。结论在持续颅压监测下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提高SDAI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是一种较理想的SDAI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颅内压监测 低温 人工
  • 简介: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2005年6月-2012年6月采用翼点小骨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116例,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护理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探讨蝶窦脑膨出并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发病机制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l例蝶窦脑膨出并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患者因左侧鼻腔反复流出清亮液体就诊;头颅MRI示左侧蝶窦侧壁骨质缺损,蝶窦内含脑组织信号影及脑脊液信号影;入院后行左侧翼点入路硬脑膜修补术;术后患者症状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对于蝶窦脑膨出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明确,与侧颅咽管形成、蝶窦过度气化、颅压增高等多个因素有关;术前准确诊断瘘口位置非常重要,同时应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术后长期随访。

  • 标签: 蝶窦内脑膨出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 临床特征 显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