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海人酸癫痫动物模型并给予丙戊酸钠治疗,探讨其治疗作用.方法42只Wistar大鼠置于立体定向仪上,于右侧海马注射海人酸制备大鼠癫痫模型.根据癫痫发作病程,随机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慢性期等实验组;另设丙戊酸钠治疗组,分别于海人酸注射后24h和自发性癫痫出现后给予丙戊酸钠治疗.在实验过程中以视频录像监测大鼠症状的改变,深部脑电图观察癫痫的病理过程及丙戊酸钠治疗前后脑电活动的改变.组织切片经Nissl和Timm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数目、苔藓状纤维发芽.结果(1)电生理学改变:海人酸注射后数分钟大鼠即出现癫痫发作并呈现急性期、静止期和慢性期等病变过程.脑电图于急性期和慢性期均表现为典型的癫痫发作电活动及发作间期表现.(2)病理学改变:海马神经元死亡主要出现在急性期,以实验侧CA3、CA4区最为明显,齿状回无明显神经元缺失.Timm染色显示从静止期开始出现苔藓状纤维发芽并进行性增加.(3)丙戊酸钠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变:早期应用丙戊酸钠治疗可抑制癫痫发作及其症状的发展;出现自发性癫痫后丙戊酸钠的治疗效果欠佳,停药后症状再次出现.结论海人酸模型是模拟人类颞叶癫痫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早期丙戊酸钠治疗效果较好,否则不能有效控制癫痫.

  • 标签: 颞叶癫痫 丙戊酸钠 药物治疗 动物模型 海人酸模型
  • 简介: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低温(肛温32~35℃)能显著减轻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和脑病理形态损害,保护血脑屏障功能,从而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我院1996年8月至1999年8月收治80例重型颅脑伤病人,其中40例采用低温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并发症 治疗方法
  • 简介:低温治疗可以控制急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压、改善其预后。但传统的体外诱导和维持低温技术仍有较多缺点。通过血管内技术诱导和维持低温作为一种新技术已经在动物实验及临床中逐渐开展。本文主要就低温技术要点、疗效及优缺点作文献综述。

  • 标签: 脑卒中 亚低温
  • 简介: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肺炎合并心衰的临床价值及对患儿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福建省安溪县医院收治的肺炎合并心衰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项血清心肌酶指标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血清心肌酶指标下降程度和对照组相比(P〈0.05)。2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和并心衰的治疗中应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症状的同时改善其睡眠质量,降低患儿心肌损害。

  • 标签: 磷酸肌酸钠 肺炎 心衰 疗效 睡眠
  • 简介:目的进一步分析体外血浆脂蛋白过滤器(DELP)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基础治疗平行对照试验设计。90例发病48h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DELP治疗组(55例)、对照组(35例)。评估DELP治疗后第4、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90d随访时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分层分析发病一治疗时间间隔(T)、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糖等对DELP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开始治疗时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第14天DELP治疗组NIHSS降低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但Barthel指数(BI)变化无显著差异;DELP治疗组第90天改良Rankin评分(mRS)良好预后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第4天各项指标间两组之间差异显著,治疗第14天则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两组之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发病一治疗时间间隔≤6h、收缩压≥140innqHg、舒张压〈90mnlHg(11TlnlHg=0.133kpa)、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血糖〈7.0mmol/L的患者第14天NIHSS降低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病一治疗时间间隔6h〈T≤24h、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血糖〈7.0mmol/L的患者DELP治疗后第90天mRS良好预后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DELP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并少了严重残疾的发生。尤其能促进收缩压≥140mmHg、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或血糖〈7.0mmol/L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同时明显改善患者良好预后的比例。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体外血浆脂蛋白过滤器 分层分析 血液滤过
  • 简介:随着神经外科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各个专业的出现成为必然,除传统的肿瘤外科、创伤外科和血管外科外,一些新的专业不断发展壮大,例如血管内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等。此外,随着我国神经外科与国际神经外科学术交流的增加,神经外科开展脊柱外科手术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认可与重视。在欧美等国家一些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疗中心,脊柱外科手术〉手术总量的50%,约1/3神经外科医师主要从事脊柱专业。我国的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正在逐渐完善和规范化,

  • 标签: 血管内神经外科 脊柱外科手术 外科住院医师 专业培训 功能神经外科 国际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低温联合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治疗方式,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分为观察组(44例,低温联合穿刺碎吸术治疗)和对照组(36例,采用穿刺碎吸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GCS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低温治疗之后,观察组GOS评分和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7d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治疗可以通过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穿刺碎吸术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亚低温治疗 微创穿刺碎吸术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患者颅内压及脑组织氧分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低温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低温组入院后或术后立即给予低温治疗,保持肛温在32~34℃,持续24h~5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观察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变化。结果低温组治疗后,ICP明显下降,PbtO2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低温治疗能降低脑外伤后增高的ICP,提高PbtO2;伤后24h内持续PbtO2〈5mmHg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亚低温 重型颅脑损伤 脑组织氧分压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不同时间口服磷酸钠盐溶液进行肠道准备时对患者夜间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选择术前需要肠道准备的择期手术患者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0例,均用磷酸钠盐口服溶液45mL加温开水250mL后服用,进行肠道准备,观察组术前1d16:00服用;对照组术前1d19:00服用。应用国际上常用的Athens失眠量表评价2组患者手术前晚睡眠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Athen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当晚夜间睡眠时间≥6.5h的人数达96.1%,对照组为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1d6:00口服磷酸钠盐口服溶液进行肠道准备为最佳的肠道准备时间。既保证肠道清洁质量,同时保证睡眠质量。

  • 标签: 磷酸钠盐溶液 肠道准备 手术前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低温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Bax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低温脑保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单纯脑损伤和脑损伤后低温治疗3组,应用改良Marmarou方法制作大鼠TBI模型,分别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动物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和Bcl-2、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TBI后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增高(P<0.05),Bcl-2/Bax表达比下降(P<0.05).低温治疗后,大鼠脑海马CA3区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表达较单纯脑损伤组降低(P<0.05),而Bcl-2/Bax表达比升高(P<0.05).结论低温对TBI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伤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并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亚低温 创伤性脑损伤 细胞凋亡 Bcl-2 CASPASE-3
  • 简介: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脑外伤术后癫疒间复发后,添加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外伤性癫疒间效果。方法以治疗前3个月癫疒间发作频度为对照,对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自身对比观察。结果应用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12个月后,患者发作频率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者分别为89.2%和89.7%,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两组间差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9.3%,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1%,差异显著(P〈0.05)。结论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外伤性癫疒间复发疗效确切,副作用拉莫三嗪组明显低于奥卡西平组。

  • 标签: 奥卡西平 拉莫三嗪 癫疒间
  • 简介:目的验证硫酸镁与低温联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低温冬眠疗法,治疗时间5~7d。同时给予降低颅内压、神经营养剂、防治脑血管痉挛等常规综合治疗,呼吸不畅者行气管切开,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组:给予20%硫酸镁15m1+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共7d。其余治疗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60例,昏迷时间平均(18.31±9.18)d;恢复良好23例(38.3%),中残8例(13.3%),重残4例(6.67%),植物生存1例(1.6%),死亡24例(40.0%)。对照组56例,昏迷时间平均(25.46+11.13)d;恢复良好11例(19.6%),中残7例(12.5%),重残2例(3.6%),植物生存4例(7.1%),死亡32例(57.1%):两组死亡率及恢复良好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硫酸镁与低温联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显著。

  • 标签: 硫酸镁 亚低温 弥漫性轴索损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D后不同时间点行低温治疗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市全州县人民医院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8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伤后有无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低温辅助治疗分为低温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5),前者按治疗时间又分为伤后8h内低温治疗组(n=9)和伤后8h后低温治疗组(n=14),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行GOS评定,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3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治疗前颅内压、GC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接受不同治疗后3组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1,P=0.036),由平均秩次判断,预后最好的为伤后8h内低温治疗组,其次为伤后8h后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早期(8h内)进行局部低温辅助治疗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提高预后.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亚低温 预后
  • 简介: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我在心里举起爱之灯,它的光明落在你的身上,我却被抛闪在阴影背后。——这就是“爱心定律”。第40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王丽就是这样一位忠诚践行“爱心定律”的白衣天使,荣誉的桂冠铸就了令人仰止的精神丰碑,也镌刻着王丽28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足迹,更记录着王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 标签: 南丁格尔奖 生命 护理部主任 市人民医院 白衣天使 大诗人
  • 简介:重型颅脑损伤(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STBI)高死残率,是治疗的难点。我科近5年来,收治STBI患者268例,其中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脑低温治疗92例,与改良大骨瓣开颅术常规治疗87例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常规治疗89例比较,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改良大骨瓣开颅术 选择性亚低温
  • 简介:目的探讨人类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功能.方法应用人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HG-U133A2.0检测8例垂体腺瘤组织(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以及裸细胞激素腺瘤各2例)和2例混合的正常垂体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芯片结果予以qRT-PCR验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与垂体腺瘤发生关联的基因功能上主要涉及分子结合、凋亡或肿瘤相关、代谢、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物质运输等多个牛物过程.数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特异性与类腺瘤的发展相关.结论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是一多基因、多分子、多通路的网络调控过程.但对于各类腺瘤,其分子机制不尽相同.

  • 标签: 垂体腺瘤 寡核苷酸芯片 基因表达谱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低温治疗在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SDAI)病人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SDAI病人随机分为2组,常温组(20例)入院后床边行锥颅脑室外置管颅内压监测,予气管切开、脱水、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早期低温组(23例)入院后6h内行低温治疗,持续3~7d,其余治疗同常温组。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并作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得到较好的颅内压监测,常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17例,大多数病人需较长时间使用脱水药物治疗;早期低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4例,经短时间使用脱水药后即降低。与常温组比较,早期低温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x2=4.083,P=0.0433),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旷=4.098,P=0.0429)。结论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实施低温治疗能明显提高SDAI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是一种较理想的SDAI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颅内压监测 低温 人工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Akt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探讨低温对局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存活的影响.方法用线拴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低温缺血组,缺血组分别缺血2,6h再灌注4,24,72h,1周,2周后处死,低温组于缺血后13~14min实施病灶侧低温持续4h.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kt、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相同缺血再灌注时间点,低温组比常温组缺血侧Akt、Survivin、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病灶侧低温通过促进缺血半暗带脑组织Akt、Survivin表达的核内移,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 亚低温 AKT SURVI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