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回顾总结28例四肢假性动脉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疗效。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四肢假性动脉28例,其中采用体切除及动脉壁修补术4例、体切除及动脉端端吻合术8例、体切除及血管移植术16例(其中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0例、头静脉移植4例、人造血管移植2例)。结果28例手术修复均获成功。3例伤口进行游离植皮的患者中2例一期愈合、1例部分植皮坏死、经换药2周后再次植皮成活。随访1~10年(平均5年零8个月),临床及超声波检查均显示修复动脉通畅且无假性动脉复发。自体静脉移植的患者中有10例2年后超声波检查显示移植静脉轻度扩张,但无动脉形成。有邻近神经发生受压症状的6例患者,在假性动脉切除和动脉修复手术后6个月左右症状均消失,未造成患肢的功能障碍。结论外伤造成的动脉损伤是假性动脉最常见的原因,医源性损伤所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对假性动脉要尽早治疗,尽可能进行血管修复。彩色多普勒、超声波对假性动脉的诊断帮助,MRI和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四肢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肾部分切除术后假性动脉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3例肾部分切除术后发生肾动脉假性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于术后8~16天出现肉眼血尿,保守治疗血尿无明显好转,经肾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假性动脉,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栓塞后血尿消失,假性动脉也完全消失。随访4—1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应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肾部分切除术后假性动脉安全有效。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肾部分切除术 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
  • 简介: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的显微手术治疗和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59例颅内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预后及并发症.结果全组59例共62个动脉.3例因年龄等因素拒绝手术,其余5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行显微镜下成功夹闭动脉57个,动脉孤立术1个,巨大动脉腔明胶海绵填塞术1个,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生存质量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分:Ⅰ~Ⅱ级47例(83.9%),Ⅲ~Ⅳ级3例(5.4%),Ⅴ~Ⅵ级3例(5.4%),Ⅶ级1例(1.8%),死亡2例(3.6%).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CT血管造影(CTA)均可有效诊断颅内动脉.早期显微手术夹闭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的有效方法.翼点入路仍是颅内动脉最常用的手术入路,能明显提高破裂动脉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治疗 手术入路 手术时机 瘤颈夹闭 术后并发症
  • 简介:背景与目的:不典型的鞍区病变易于误诊,特别是鞍内动脉,误诊后的处理往往十分被动。本文结合我们误诊的两例鞍内动脉,探讨鞍内动脉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误诊后的处理措施。方法:分析我们误诊的两例鞍内动脉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1例患者术前误诊为鞍区骨源性病变,1例误诊为垂体,均存经蝶手术过程中发生汹涌出血,术后脑血管造影提示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垂体功能低下及高泌乳素血症是其主要临床表现。磁共振上的异常流空信号为其特征性的影像改变。结论:非典型的鞍内动脉诊断困难;当磁共振为非典型的鞍区病变表现,且有垂体功能低下和(或)视力下降时,或磁共振显示有异常的流空信号,应常规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 标签: 鞍内动脉瘤 诊断 误诊
  • 简介:多发性动脉样骨囊肿(aneurysmalbonecyst,ABC)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ABC,为骨的良性病变,具有侵袭性强的特点,多为异时性多发,单发性ABC偏好女性患者,而多发性ABC在男性患者中相对多见[1]。多中心性骨巨细胞(multicentricgiantcelltumorofbone,MCGCT)则是骨巨细胞(giantcelltumorofbone,GCT)的罕见类型,是一种富含巨细胞的良性骨病变,较单发性GCT的发病年龄更小,多见于膝关节周围[2-3]。多发性ABC和MCGCT的发病率极低,而单个体多发性ABC后继发MCGCT的案例此前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多发性ABC后继发MCGCT患者的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 标签: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 多发性 骨巨细胞瘤(GCT) 多中心性
  • 简介:目的探讨Surgiflo可吸收凝胶联合无水酒精治疗儿童动脉样骨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16例儿童干骺端动脉样骨囊肿,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13岁,平均8.3岁。发病部位:肱骨近端7例,胫骨近端6例,股骨远端3例。所有患儿均为初次治疗,均接受经皮穿刺Suriflo可吸收凝胶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术后采用Neer&ChigiraX线片骨囊肿愈合评价标准进行评估,记录疼痛VAS评分及腔容积、腔与骺板的最小距离、腔周围骨皮质最薄厚度。结果14例接受1次手术,另外2例进行第2次相同手术。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0~1分,平均0.2分。末次随访时的腔容积、腔与骺板的最小距离及腔周围骨皮质最薄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83,P<0.01;t=6.488,P<0.01;t=17.303,P<0.01)。根据Neer&Chigira的X线片骨囊肿愈合评价标准,所有16例均为III级,有效率100%。结论Surgiflo可吸收凝胶联合无水酒精经皮穿刺注射治疗儿童动脉样骨囊肿,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优点,可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替代方法。

  • 标签: 骨囊肿 动脉瘤样 儿童 Surgiflo可吸收凝胶 无水酒精
  • 简介:目的总结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法.方法报道1例腹膜假性黏液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腹膜假性黏液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法.结果患者主诉进行性腹胀,腹部CT示腹腔内大量低密度液体,腹部脏器受压体积变小,边缘模糊.患者行剖腹探查肿瘤细胞减灭术及腹腔热灌注化疗,术后病理证实为低级别腹膜假性黏液,随访15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腹膜假性黏液临床少见,以大量黏液性腹水为特点,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以反复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为主,辅以腹腔热灌注化疗.

  • 标签: 假性黏液瘤 腹膜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胃癌转移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收集31例同时性胃癌伴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行TACE治疗。结果全组患者完全缓解(CR)4例,占12.9%;部分缓解(PR)17例,占54.8%;病变稳定(SD)6例,占19.4%;病变进展(PD)4例,占12.9%,总有效率(CR+PR)为67.7%。结论针对胃癌转移患者,TACE治疗是有效的。

  • 标签: 胃癌 肝转移 肝动脉化疗栓塞
  • 简介:一、临床资料1.病史:患者,女,48岁.因卵巢囊肿行腹腔镜治疗时发现占位,当时未予处理.出院前在当地医院作CT检查,结果提示:全见多发性低密度结节病灶,主要位于右叶被膜下,右叶萎缩,左叶及尾状叶代偿增生.自起病以来患者无腹痛、腹泻、黄疸,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院.

  • 标签: 上皮样 例报道 内皮瘤
  • 简介:背景与目的:脑高级别胶质术后放化疗后假性进展发生率高,难以与真性进展区别。本研究探寻有助于二者鉴别的MRI征象,并观察假性进展的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行术后放疗及替莫唑胺(TMZ)化疗的脑高级别胶质患者41例。采用常规MRI作为复查手段,疗效评价采用WHO标准。当出现可疑进展时,继续随访判定真、假性进展,并对可疑进展时的MRI征象分类归纳。结果:假性进展者15例(36.6%),中位发生时间为同期放化疗结束后3个月。假性进展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真性进展者(30月vs14月,P〈0.001)。MRI显示术腔周围环形强化(P=0.035)支持假性进展的判断;而室管膜播散(P=0.017)、水肿带明显增大(P〈0.001)及占位效应(P〈0.001)支持真性进展的判断。结论:高级别胶质术后放疗联合TMZ化疗后假性进展发生率为36.6%,其发生是预后较好的独立因素之一。通过MRI检查有助于真性与假性进展的判断及临床诊疗计划的制定。

  • 标签: 高级别胶质瘤 放化疗 真性进展 假性进展 MRI征象
  • 简介:动脉栓塞术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术中出血,还可栓塞肿瘤组织的血管,使肿瘤坏死溶解。目前,术前动脉栓塞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高血运脊柱肿瘤的治疗。动脉栓塞术不但可以作为减少手术出血的一种术前辅助措施,增加手术操作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使手术获得更好的疗效[1-3],而且在某些情况下,

  • 标签: 止血技术 栓塞 治疗性 骨肿瘤 脊柱 出血
  • 简介:动脉栓塞是对肝癌的一种介入疗法,它是在影像引导下,采用经皮穿刺血管插管技术,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动脉,然后注入栓塞剂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在临床上已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正常肝脏接受双重血液供应,其中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动脉。肝癌组织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动脉,故对动脉血流中断很敏感。结扎动脉后,肝癌组织的血液供应可减少90%以

  • 标签: 肝动脉栓塞后综合症 肝癌 护理
  • 简介:通过同位素交换反应将^131I标记到碘化油分子上,其标记率在95%以上,室温下放置15天及高压灭菌后未见有脱碘现象,r-照相显示^131I-碘化油注入狗动脉后,仅选择性地蓄积于注入的叶内,甲状腺,肺等其它部位未见核素蓄积,^131I-碘化油在内的有效半衰期为4.92±0.66天,每毫毛血液放射性为注入量的0.09±0.04%,提示^131I碘化油性能稳定,适宜临床应用。

  • 标签: 碘化油 ^131I 肝动脉栓塞 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肝内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杨某,男性,36岁,农民,云南曲靖人,因上腹部胀痛一周于2007年9月入院.肝功能:GOT74U/L,GPT157U/L,GGT64U/L,TB35.0μmol/L,DB14.0μmol/L,腹主动脉MRA未见异常.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十二指肠间隙可见一软组织块影,其内可见脂肪密度影,边缘可见小点状高密度影,邻近组织受压变形,增强后软组织块影未见明显强化,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图1).考虑为:①错构;②畸胎.

  • 标签: 十二指肠韧带 畸胎瘤例 肝十二指肠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平滑肌脂肪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血管平滑肌脂肪进行临床资料及光镜和免疫表型观察。结果肿瘤典型的结构为分化不同阶段的平滑肌样细胞与脂肪细胞相混杂,点缀着畸形的厚壁或薄壁血管。平滑肌样细胞分为上皮样,中间型和梭形,与免疫表型有关。HMB45的强阳性表达和肌源性标记阳性对诊断有帮助。结论血管平滑肌脂肪具有特殊的临床、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上皮样肌细胞是较为原始的间叶细胞,增殖形成肿瘤。

  • 标签: 肝脏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对34例动脉栓塞化疗的肝癌患者在栓塞化疗前后分别采用RA-X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肝功十项检查。ALT,AST,TBili,DBili术后第一周内均有显著升高,TProt,ALB于栓塞后降低,结果提示;碘化油阿霉素动脉栓塞化疗对肝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栓塞的部位应尽可能接近肿瘤,且应在栓塞前后加强支持治疗。

  • 标签: 肝动脉栓塞化疗 碘化油 肝功能 阿霉素 肿瘤 支持治疗
  • 作者: 李坤
  • 学科: 医药卫生 > 肿瘤
  • 创建时间:2022-07-28
  • 出处:《健康养生》2018年第7期
  • 机构: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四川 乐山 614000
  • 简介:治疗血管的方法较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血管都需要治疗,需要根据病人病情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接受治疗。那么血管疾病哪些情况需要接受治疗,哪些情况不需要接受治疗呢?

  • 标签: 肝血管瘤
  • 简介:目的评价动脉化疗栓塞(TACE)预防肝细胞性肝癌(HCC)切除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ENTREN等数据库,截止日期到2011年1月。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HCC切除术后TACE治疗与单纯手术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40例患者。HCC切除术后使用抗肿瘤抗生素或者铂类联合其他化疗药的TACE治疗,能降低术后1年复发率,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为0.52(0.35~0.77)和0.76(0.61~0.93);同时提高术后1年生存率,RR及95%CI分别为0.36(0.13~0.97)和0.44(0.27~0.71)。发热、恶心/呕吐及肝功能异常是术后TACE最多见的不良反应。结论HCC切除术后行TACE治疗,能降低存在高危复发因素(肿瘤直径大于5cm、多发结节、肿瘤侵犯门脉或静脉)HCC患者术后复发率,同时提高短期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少。但是由于纳入的文献存在一定的缺陷,对此结论的解释应保持谨慎,尚需更多设计严格、随访时间足够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 标签: 肝细胞性肝癌 碘油 栓塞化疗 系统评价
  • 简介:目前,应用中药经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因其副作用小,疗效可靠,能缩小肿瘤,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们用消癌平注射液经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2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消癌平注射液 介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消融治疗(PMCT)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83例资料完整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分期为Ⅱa~Ⅲa期,实验组(TACE联合PMCT治疗)28例,对照组55例(单纯TACE治疗)。两组均先行TACE治疗,常规每次治疗后3~4周行CT复查或动脉造影,根据碘油缺失、瘘口再通、癌灶残留及病灶进展等情况综合评定,再选择性行TACE或PMCT治疗,连续治疗3次为一个治疗周期。观察比较两组有效率、毒副反应、复发转移率和生存期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7.86%和40.00%;实验组和对照组的0.5、1、1.5、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93%、79%、61%和95%、84%、65%、38%;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个月和24个月;0.5、1、2年累积复发转移率分别为7.14%、14.29%、32.14%和9.09%、34.55%、65.45%。两组毒副反应相似,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对照组8例合并有动-门脉瘘(HAPS)者经TACE术反复封堵后仍有3例发生瘘口再通,实验组5例经TACE+PMCT治疗后未出现瘘口再通。结论TACE联合PMCT治疗中晚期肝癌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转移率,不增加毒副反应。

  • 标签: 中晚期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经皮微波固化消融 肝动-门脉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