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男性,63岁,因“左侧胸闷,咳嗽半年,痰中带血1月”于2006年5月13日入院。胸部CT检查示:左肺上叶中央型肺癌,伴左肺上叶阻塞性炎症。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示:恶性肿瘤。腹部彩超及头颅CT检查均未见异常。于2006年5月16日行左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左上肺”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为肉瘤样癌,支气管切缘(-),支气管旁淋巴结0/3(-)主动脉窗淋巴结0/2(-)。

  • 标签: 肉瘤样癌 癌肉瘤
  • 简介:软组织肉瘤(softtissuesarcoma,STS)是源于间叶组织和与其交织生长外胚层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除淋巴造血组织外的非上皮组织,即纤维、脂肪、肌肉、间皮以及分布于这些组织中的血管、淋巴管和外周神经,多位于四肢、躯干和腹膜后等部位,占成人恶性肿瘤的1%,儿童肿瘤的10%[1]。其主要特点为:分布广、类型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的分类,STS具有60多种亚型,许多亚型易形成假包膜而被误认为良性[2]。其血行转移多见,易转移至肺。不表现为原位肿瘤,偶有软组织良性肿瘤转为恶性肿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除外。发病罕见、肿瘤异质性强、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少。

  • 标签: 分子靶向治疗 抗肿瘤药 软组织肿瘤 肉瘤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原发性肝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5例获手术切除肿瘤,其中3例行右半肝切除,2例行右半肝切除加术中无水酒精注射.术后分别生存11、12、15、20、21个月;未能行手术切除肿瘤患者均行病灶活检,其中1例同时行肝动脉结扎,1例行肝动脉置管埋泵化疗,分别生存3个月、11个月.术后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3例,平滑肌肉瘤3例,癌肉瘤1例.结论原发性肝肉瘤依靠病理免疫组化确诊.手术治疗可能是提高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手段.

  • 标签: 原发性肝肉瘤 诊断 治疗 免疫组化 半肝切除术 无水酒精注射
  • 简介:目的探讨肢体软组织肉瘤(LSTS)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LST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LST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病理分期以及手术外科切缘等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LSTS患者局部复发和发生全身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期间,70例LSTS患者中,局部复发患者为15例,局部复发率为21.43%;发生全身转移的患者为22例,全身转移率为31.43%;初治、广泛切除肿瘤以及外科切缘阴性LSTS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全身转移率低;LSTS患者的术后局部复发率和全身转移率随着FNCLCC分级和MSTS分期的升高而升高,而与LSTS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以及肿瘤深度无关(P﹥0.05)。结论LSTS患者应优先考虑广泛切除治疗,高分期、外科切缘阳性和二次治疗的LSTS患者术后应注意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情况的发生。

  • 标签: 肢体软组织肉瘤 复发 转移
  • 简介:患者女,36岁,因右眼球突出半月、疼痛、视物不清3天,于1996年7月21日入院.既往体健.眼部检查:视力,右0.1,左1.0;右上睑红肿,皮肤张力大;右眼球突出、向颞下方移位,眼球向内、向上运动受限;右眼球突出度为20(?)12mm;右眼鼻侧眶上缘可触及3cm×2.5cm肿物,活动度小,有压痛;右球结膜充血水肿,突出于睑缘外;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左眼未见异常.实验检查:WBC8.8×10~9/L,N0.85、L0.15.ESR45mm/h.眼眶X线片未见骨质破坏,肿物针吸术涂片检查,找到恶性肿瘤细胞.于1996年8月5日行右眼眶内容物剜出术,术中见筛骨破坏,筛窦内充满牙膏样物,同时行筛窦根治术.肿物病理检查:大小3cm×3cm×2.5cm,无明显包膜,切面呈鱼肉样,中心部少量腐烂;镜下见大量弥漫分布的瘤细胞,形态各异,呈圆形、梭形、带状

  • 标签: 眼眶横纹肌肉瘤 手术 肿瘤 放疗 化疗 成人
  • 简介:软骨肉瘤是发生在软骨细胞的继骨肉瘤之后第二高发骨恶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因发生部位及组织学分型不同,软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差异较大。恶性程度较高的软骨肉瘤极易复发。对于长骨低级中心型软骨肉瘤可行病灶内刮除并给予辅助治疗,而发生于骨盆及脊柱的软骨肉瘤,多选择广泛性切除,以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软骨肉瘤的治疗研究仍在不断完善,作者对软骨肉瘤的临床诊疗现状进行了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软骨肉瘤 流行病学 临床病理学 治疗应用 外科手术
  • 简介:1病情摘要患者,男性,6岁,“发现右腹股沟逐渐增大肿物四个月”来就诊入院。述四月前无意中发现右腹股沟肿物约鸽卵大小,无不适感。肿物逐渐增大,近日增大明显,约核桃大小。平卧无消失,无盗汗,无发热,无疼痛,食欲及睡眠均佳。入院后查体:右腹股沟内下方见约30mm×30mm×20mm大小肿物凸出体表。触之质韧,无触痛,无浅表静脉怒张,皮温不高,基底固定,透光试验阴性。阴囊无肿大,睾丸触之清,双侧等大。辅查:血常规:WBC10.0×10~9个/L,N70.3%,L29.4%,Hb141g/L。胸片及骨盆片未见异常。B超,右腹股沟部有一约30mm×30mm×20mm包块,包膜完整,内有不规则回声的实质性肿物;肝、胆、脾、胰、双肾无异常,即在氯胺酮麻醉下手术治疗。术中取右斜疝切口,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即可见到实质性肿物二个,一个约25mm×25mm×25mm,一个约8mm×8mm×8mm,其囊壁质韧,呈灰白色与腹外斜肌、腹横肌粘连。肿物完整切除后,见精索完整,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无损伤,睾丸及附睾正常。术后患者切口甲级愈合。

  • 标签: 右腹股沟 尤文氏肉瘤 病理 诊断 治疗
  • 简介:胶质肉瘸足一种罕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是胶质母细胞瘤的一种亚型,是具有胶质和间质组织舣向分化的恶性肿瘤.属WHOIV级,发病率占胶质细胞瘤的1.8%~8.0%“。

  • 标签: 胶质肉瘤 病例讨论
  • 简介:目的:检测在人骨肉瘤组织、骨肉瘤MG63细胞及其干细胞中Hippo信号分子TAZ的表达情况,比较骨肉瘤细胞和骨肉瘤干细胞中TAZ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骨肉瘤患者中,选取原发骨肉瘤组织标本12例,复发的骨肉瘤标本6例,另选6例骨纤维结构不良组织作阴性对照,并贴壁培养骨肉瘤MG63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骨肉瘤组织和骨肉瘤MG63细胞中TAZ的表达情况;用无血清悬浮培养骨肉瘤MG63细胞,分离并收集骨肉瘤细胞球,通过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骨肉瘤MG63细胞及骨肉瘤细胞球中胚胎干细胞标志基因(Nanog,Oct4)和Hippo信号分子TAZ的表达,Western印记法检测MG63细胞和细胞球中TAZ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12例人骨肉瘤原发组织标本中,3例骨肉瘤组织TAZ表达阳性,而6例骨肉瘤复发组织中TAZ表达全部阳性,在骨肉瘤细胞MG63中TAZ分子表达也呈阳性,而骨纤维结果不良中全部表达阴性。与骨肉瘤MG63细胞相比,RT-PCR显示培养的骨肉瘤细胞球中干细胞标志基因Nanog,Oct4和Hippo信号分子TAZ明显高表达。Westernblot提示细胞球中TAZ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骨肉瘤MG63细胞。结论骨肉瘤组织中存在TAZ分子的表达,在复发骨肉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在骨肉瘤细胞株中也存在TAZ分子的表达,而在干细胞中TAZ分子表达更高;提示其与骨肉瘤干细胞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骨肉瘤 肿瘤干细胞 Hippo信号通路 TAT分子
  • 简介:1959年我从协和医院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当时叫日坛医院),开始从事肿瘤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提出的豪迈口号是:"让高血压低头,肿瘤让路."当初的条件很差,只能一边起步一边摸索,想着如何能开辟新径、突破瓶颈,让更多的肿瘤患者受益.

  • 标签: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骨肉瘤 事业 协和医院 实验研究 肿瘤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87年9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21例乳腺叶状囊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中行局部切除术5例,局部扩大切除术9例,单纯乳房切除术4例,改良根治术2例,皮下腺体切除术加乳房再造术1例。随访至2004年12月,5年生存率95.2%,局部复发率9.5%。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肿瘤,其预后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以及手术切除是否彻底有关。

  • 标签: 乳腺叶状囊肉瘤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骶骨原发尤文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1998年6月至2011年6月,对收治的15例骶骨原发尤文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6例,其年龄11~45岁,平均1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有骶尾部疼痛症状,11例伴有会阴区麻木、下肢疼痛等神经症状,3例可触及局部肿块。侵及单个节段者2例,累及2个节段及以上者13例。术前X线片及CT提示骶椎多呈不规则溶骨性破坏,CT和MRI检查经常可见巨大的软组织肿块。所有患者均行系统化疗及手术治疗,10例于术后接受放疗。9例行骶骨肿瘤分块切除、重建术,6例行整块切除术,其中4例行一期前后路联合全骶骨切除重建术。结果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2年。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均得到缓解。围手术期并发症5例,其中伤口并发症4例。1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大小便功能障碍。在随访期内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10例,局部复发9例(9/15,60%),肺转移5例(5/15,33.3%),其中包括局部复发伴肺转移4例。其中行肿瘤整块切除6例中骶骨局部复发1例,局部复发伴肺转移1例。转移及局部复发时间7个月至5年,局部复发及转移者中全部10例均接受二线治疗。至末次随访已死亡9例,2例带瘤生存。2年无瘤生存率60%,5年无瘤生存率33.3%,5年总生存率为47%。结论骶骨原发尤文肉瘤是一类高度恶性的肿瘤,必须采取手术、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较多。骶骨肿瘤整块切除术是对于骶骨原发高度恶性肿瘤的重要局部治疗方法。

  • 标签: 骶骨 肉瘤 肿瘤治疗方案 预后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放射疗法
  • 简介: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1-2]。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方案骨肉瘤的生存率只有15%~20%,如今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方案使骨肉瘤的生存率提高到近80%[3]。现在,肿瘤局限的患者可以获得65%~70%的5年生存率,这也就意味着仍有很多患者在5年内会复发[4-5]。骨肉瘤发病特点是绝大多数骨肉瘤在诊断时已经成为高等级的恶性肿瘤,而且极易发生早期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约占90%[6]。早期转移是导致肿瘤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发生转移的患者长期生存率仅为10%~30%;其它影响预后的指标包括原发肿瘤的大小和部位,对化疗的敏感性以及手术效果。骨肉瘤的原发病灶患者生存率在65%左右,一旦出现转移,骨肉瘤的生存率只有25%,甚至更低[7]。随着对骨肉瘤的认识的不断深入,骨肉瘤的转移侵袭机制也越来越多的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报道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向,对骨肉瘤的转移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骨肉瘤 肿瘤转移 肿瘤侵润 肉瘤
  • 简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是发生于子宫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可分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和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早期可行病理活检诊断,辅以影像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目前临床上缺乏对ESS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多采用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高表达雌、孕激素受体的LGESS。靶向治疗作为新的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ESS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诊断 治疗 进展
  • 简介:膀胱肉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尚不深入,多为散在的病例报道。其既不同于尿路上皮癌,又不同于膀胱肉瘤,临床病理诊断较困难,预后差,我院于2014年9月收治1例膀胱肉瘤样癌患者,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

  • 标签: 膀胱肿瘤 肉瘤样癌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粒细胞肉瘤的发病机制、诊治与转归。方法分析1例以CD56+小肠粒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收治1例男性患者,39岁。小肠系膜切除物免疫组化检测示:粒细胞肉瘤,CD56阳性;骨髓细胞学检查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伴小肠粒细胞肉瘤。经IA方案诱导化疗后疾病达完全缓解,继续IA方案巩固化疗,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以小肠粒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较为少见。粒细胞肉瘤的预后差,CD56抗原阳性提示预后不良,经诱导化疗获疾病缓解的患者应尽快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期达到长期生存。

  • 标签: 粒细胞肉瘤 小肠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D56抗原
  • 简介:腹膜后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liposarcoma,RPLS)是罕见的间叶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以下,但在腹膜后软组织肉瘤中则是最常见的类型。因其症状隐匿,发现时多数肿瘤体积巨大且与邻近脏器关系复杂,手术难度大,彻底切除较困难,往往需要联合脏器切除,术后复发率高,化疗效果不佳,因此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点。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黏液样脂肪肉瘤 手术 放疗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腺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子宫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子宫腺肉瘤患者的年龄为15~70岁,中位年龄为58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及下腹部包块。2例绝经患者绝经前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例绝经患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1例患者的年龄为15岁,保留卵巢,行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统计并分析子宫腺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病理高危因素、主要辅助检查情况及治疗方案。结果3例患者术前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结果均﹥200IU/L。5例患者术前行B超检查,均提示宫腔或宫颈肿物,直径为5~10cm。5例患者术后病理均存在特征性“袖口”状结构,其中2例患者有深肌层侵犯,2例患者有肿瘤细胞异源性分化,4例患者存在高危因素。术后补充吉西他滨+多西他赛方案化疗,5例患者除1例失访外均未复发。结论子宫腺肉瘤的发病以绝经后女性多见,亦见于青少年女性,无特异性临床特征,治疗以全子宫+双附件切除为主,术后化疗可能减少复发。

  • 标签: 子宫腺肉瘤 子宫肿瘤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