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四肢皮肤套伤是一种常发生于车祸和工业意外的严重的损伤,由于皮肤和皮下的肌肉、肌腱、筋膜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受损严重,有时还可能会损伤到骨、关节以及其它的组织。如果对伤情估计不足或者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会引起较多的并发症甚至增加患者的死亡率。虽然由于患者的损伤程度不同,并且在诊疗过程中外科医生的观念也有所差异。但是无论选择哪种处理措施,都是以尽可能恢复肢体功能,尽量减少残疾的发生为目的。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临床方案 四肢 脱套伤
  • 简介:目的:评价亚酸注射液(三氧化二)联合α-干扰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中晚期肝癌患者2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4例;肝细胞癌19例,胆管细胞癌3例;Ⅱ期4例,Ⅲ期18例.将亚酸注射液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缓慢静滴3小时以上,每日1次;α-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每日1次.以上药物连用28天为一周期,间歇2周重复,连用2个周期为一疗程.结果:全组有效率为13.6%(3/22),其中部分缓解3例,稳定15例,恶化4例.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改善,通常用药一周后普遍肝区疼痛减轻.治疗后卡氏评分平均上升20分.从治疗首日开始算起,半年生存率为72.7%(16/22),1年生存率为54.5%(12/22).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骨髓抑制、药物热和腹胀,少数患者出现轻度乏力、口干、恶心呕吐和肝功能异常.结论:亚酸注射液联合α-干扰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药物治疗 亚砷酚 三氧化二砷 Α-干扰素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疗效
  • 简介:民以食为天,色、香、味俱佳则是人们在饮食上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那些赏心悦目、香气怡人、爽口滑嫩的佳肴并非出自纯天然,它们都额外地添加了许多的食品添加。这些添加的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加工食品种类,换句话说,每个人,只要吃了加工食品,就在一定程度上摄人了形形色色的添加

  • 标签: 食品添加剂 调查 赏心悦目 食品种类 加工
  • 简介:近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在临床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屡屡见诸一些专业学术刊物,媒体也时有相关报道.2005年甚至有“取消中药注射”的强势呼吁。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3年1月~2005年6月接到中药注射不良反应报告就有1006例。这不但给广大患者也给许多临床医生带来疑虑:中药注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良反应?都有哪些不良反应?还应不应该使用中药注射?该怎样使用更安全?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 临床医生 学术刊物 监测中心
  • 简介:目的探讨三氧化二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1988~2000年1月对388例复发的APL给予三氧化二治疗(10mg),连续用药至完全缓解.结果应用三氧化二治疗的388例复发APL中完全缓解(CR)率为74.13%,部分缓解(PR)率10.14%,CR+PR为84.27%,预计10年无病生存率为69%.早期死亡率及治疗相关死亡率分别为7%、10%.主要死亡原因是脑出血、DIC、脑梗死.本组高白细胞综合征发生率为15%.副作用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为26%,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9%,肾功能损害6%,心电图改变16%,精神症状7%.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三氧化二是治疗复发APL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并可治愈APL.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三氧化二砷
  • 简介:治疗时维持营养是重要的,特别是当患者进食困难时.医生和营养学家有时可以建议用食品补充,包括抗氧化。有些资料显示,抗氧化能预防心脏病和预防细胞被自由基损伤致癌。尽管人们信任抗氧化疗法,实际支持抗氧化预防或治疗癌的数据却很少或存在争论。

  • 标签: 食品补充剂 癌症治疗 抗氧化剂疗法 干扰 营养学家 自由基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三氧化二和5-FU治疗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疗效。方法建立裸鼠皮下人大肠癌移植瘤模型,应用三氧化二和5-FU治疗后,观察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并用HE染色观察有无器官毒副作用。结果实验表明治疗组肿瘤生长明显抑制,三氧化二组抑瘤率为55.5%,而联合治疗组抑瘤率为76.0%(P<0.05),HE染色未观察到各器官病理改变。结论联合应用三氧化二和5-FU能提高三氧化二治疗大肠癌的疗效,且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 标签: 治疗 三氧化二砷 5-FU 大肠癌 抑瘤率 裸鼠皮下移植瘤
  • 简介:指深屈肌腱撕性损伤俗称"运动衣,Jersey"损伤,常伴有肌腱止点处的撕脱骨折,是一种少见的损伤。国外报道较多,国内也偶见报道[1-2]。Leddy等[3]早在1977年就根据损伤后肌腱所在的位置,将此种损伤分为3种类型,I型:撕的肌腱回缩到手掌部,肌腱长短腱纽均断裂。II型:肌腱回缩到近端指间关节,短腱纽断裂,长腱纽完整,肌腱断端常带有小片撕脱骨折。III型:指屈肌腱止点处撕脱骨折,骨折片较大,常累及关节面,短腱纽完整,骨折片移位到远端指间关节。1981年,Smith[4]对此分型做了新的补充,也就是IV型,即:肌腱止点处撕脱骨折,同时肌腱又从骨折片上撕,并向近端回缩。2001年,Al-Qattan[5]报道了4例不同于前几型的损伤,即:屈指深肌腱止点撕脱骨折同时合并末节基底的骨折,他称之为V型损伤,并根据撕脱骨折是否涉及关节面,分为Va和Vb不同类型。2002年,潘勇卫等[1]报道的14例屈指深肌腱撕性损伤中有4例是此种类型的损伤。2012年10月29日,我们收治2例非运动性损伤的V型屈指深肌腱撕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 标签: 指深屈肌腱撕脱性损伤 近端指间关节 撕脱骨折 运动性损伤 骨折片 指屈肌腱
  • 简介:在2010年9月15日举行的“食品添加标准制定与公共政策”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冯平透露,2010年7月卫生部办公厅对“关于再次建议尽快出台新的小麦粉国家标准”的提案答复中表示,全国食品添加标准委员会已审查同意注销过氧化苯甲酰(俗称面粉增白)。

  • 标签: 食品添加剂 全国政协委员 卫生部办公厅 过氧化苯甲酰 标准制定 面粉增白剂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胃癌特异染色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经20例预试验筛选而最终确定的自配核染色进行活体模拟染色试验。标本采自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195例胃癌患者。结果胃癌组织均在15%~20%浓度染色中短时间(≤30s)内着色,而癌周胃黏膜组织60s及以后才开始着色,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胃癌在不同浓度染色下显色时间有所不同。结论自配核染色在特定浓度、短时间内可使胃癌组织特异染色,使肉眼可区别癌周黏膜组织,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胃癌特异染色,用于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

  • 标签: 特异染色剂 色素内镜 早期胃癌
  • 简介:目的采用含有固定的肝细胞癌(HCC)细胞或组织碎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2(IL-2)的生物可降解缓释微球和结核菌素的肿瘤免疫激活进行皮内接种,观察对小鼠肝肿瘤的预防免疫作用和预防人HCC切除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动物实验:C57BL/6J小鼠尾部皮内注射Hepa1-6肿瘤免疫激活两次,第2次免疫注射后7d,左后肢皮下注射1×107活Hepa1-6细胞,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临床研究:50例肝癌根治切除术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免疫激活接种组和对照组.结果Hepa1-6细胞注射同源性小鼠后,对照组(A组)18只小鼠全部发展成肝肿瘤;而接种含有固定Hepa1-6细胞的免疫激活(B组)的18只小鼠中有4只无肿瘤生长;接种含有IL-2/GM-CSF微球和结核菌素(C组)的18只小鼠中有3只无肿瘤生长:而接种含有固定Hepal-6细胞和IL-2/GM-CSF微球和结核菌素(Tuberculin)的肿瘤免疫激活(D组)的18只小鼠中12只无肿瘤的生长,67%的小鼠获得保护.在HCC肿瘤免疫激活的临床试验中未见副作用.24例患者中17例出现了抗HCC迟发型超敏反应.剂量-1、-2免疫激活组术后1、2、3年复发率分别为25%(25%)、37.5%(37.5%)和50%(37.5%);剂量-4免疫激活组术后1、2年复发率分别为O%、12.5%.而对照组HCC切除术后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0.8%、53.8%和61.5%.接种剂量-2、-4HCC免疫激活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这种细胞因子缓释微球的肝癌免疫激活具有较强的抗小鼠肝肿瘤的效果;可预防肝癌切除术后复发.

  • 标签: 癌症疫苗 肝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胶质瘤的局部缓释化疗是全新的治疗方法,国外已制成3.85%的BCNU缓释用于临床。目前BC-NU缓释间质内化疗的临床效果仍存在争议。多数临床研究表明恶性胶质瘤植入BCNU缓释是安全的,至少在部分病人是有效的,但最近有人对这一方法的有效性提出了怀疑,并指出BCNU缓释可引起并发症。综合目前研究的证据,我们认为,应用BCNU缓释间质内化疗是治疗恶性胶质瘤的一种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 标签: 脑胶质瘤 缓释剂 间质内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三氧化二(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单用ATRA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规律治疗的初治120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予ATRA口服联合AS2O3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仅予ATRA口服治疗,根据外周血白细胞数、肝功能以及临床症状调整药物用量,均治疗直至完全缓解(CR)。观察诱导治疗阶段CR率和早幼粒白血病基因和维甲酸受体基因融合基因(PML-RARα)转阴所需时间和不良反应,巩固化疗后3年总生存率(OS)和复发率,同时分析白细胞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早期病死率、CR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CR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ML-RARα转阴率和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选取观察组57例患者分析白细胞水平对预后的影响,WBC≥10×109/L患者复发率、病死率、未缓解(NR)率与WBC﹤10×10^9/L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率与总生存率则低于WBC﹤10×109/L患者。结论AS2O3联合ATRA治疗初发APL的疗效较好,达到CR时间缩短,预后提高,白细胞水平对APL的预后有一定影响,导致CR率与总生存率降低。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三氧化二砷 维甲酸
  • 简介:目的探讨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鼻胃管管率的有效方法。方法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采用PDCA(Plan计划,Do实施,Check确认,Action处置)循环的4个阶段10个步骤,对食管癌术后住院患者鼻胃管管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强化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的训练以及提升工作责任心,在进行规范置鼻胃管操作及固定的同时做到有预见性地观察及处理。结果食管癌术后患者鼻胃管管率从30.4%下降至7.8%,明显提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安全性。结论通过PDCA循环方法查找护理质量管理中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规定具体的护理操作流程、方法及质量追踪,能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 标签: 食管癌 品管圈 PDCA循环 脱管率 护理管理 鼻胃管
  • 简介:化疗是人胶质瘤手术切除之后的诸多治疗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但是至今疗效难以令人满意。钾离子通道是广泛存在的膜通道蛋白,有实验证实其阻断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对凋亡和细胞周期等亦产生影响。本文对钾离子通道及其阻断对肿瘤细胞的影响等做了重点阐述。

  • 标签: 钾离子通道 钾离子通道阻断剂 肿瘤细胞 增殖 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术中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腹腔化疗临床疗效及影响胃癌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R0根治术进展期胃癌患者255例。分为3组,即A组(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B组(腹腔化疗组,氟尿嘧啶缓释植入3支)、C组(腹腔化疗组,氟尿嘧啶缓释植入6支),观察并分析3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腹腔化疗可延长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术后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其中应用6支氟尿嘧啶缓释植入术后5年生存率要高于应用3支氟尿嘧啶缓释植入;三组在术后总生存时间和术后1年、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病理N分期、病理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和清扫淋巴结阳性数。结论:进展期胃癌术中应用氟尿嘧啶缓释植入腹腔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进展期胃癌 氟尿嘧啶缓释植入剂 腹腔化疗 总生存期
  • 简介:目的探讨医用射线防护喷预防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准备接受放疗,放射野皮肤无感染的初治262例鼻咽癌患者,使用医用射线防护喷预防放射性皮炎,同时加强患者皮肤、饮食、心理等疾病知识宣教。观察并记录皮肤黏膜损伤愈合情况及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鼻咽癌患者发生放射性皮炎1级238例,2级14例,3级10例。结论医用射线防护喷能预防和减轻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提高皮肤的耐受能力,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 鼻咽癌 放射性皮炎 护理
  • 简介:目的应用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Half-Half技术治疗无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穿刺位点距离和穿刺水平角度范围,为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技术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临床参考数据;通过术前测定的数据研究椎间孔入路PELD(transforaminal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TD)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应用PETD治疗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全腹三维重建CT、腰椎三维重建CT和腰椎MRI),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5-73岁,平均(37.58±7.14)岁。术前通过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和明确以下影像学指标:椎间盘突出节段、穿刺入针点距离棘突的体表水平距离(D1)、关节突腹侧缘水平连线与皮肤交点距离棘突中点距离(D2)、横断面上入针最大水平角度α、横断面上入针最小水平角度β(穿刺时既不受小关节突阻挡,也不损伤内脏)。应用术前测定的数值指导PETD临床实践,结合术中穿刺位置情况,来判定测定的数值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并计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率大小。结果术前全腹CT测量D1距离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8.4-10.9cm、9.6-12.7cm、11.1-14.3cm、12.4-15.7cm、13.6-15.9cm,随目标节段的下降,旁开距离逐渐增大,且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D2距离同样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12.2-15.9cm、12.7-16.3cm、13.4-17.6cm、14.9-18.4cm、15.1-18.5cm。入针最大水平角度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17°-29°、14°-25°、11°-22°、6°-18°、6°-13°,不同体重指数患者入针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入针最小水平角度在L(1-2)至L(3-4)水平分别为13°-16°、7°-13°、2°-5°,在下腰椎L(4-5)和L5-S1节段则分别为2°-4°�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影像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