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前哨淋巴活检(SLNB)是本世纪继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后第二个最重要的进展,前哨淋巴活检是种多学科结合的新方法,比腋窝淋巴清扫更能准确的进行腋窝分期,乳腺癌前哨淋巴活检很快运用到临床实践。适当选择病人,由有经验的多学科团队进行前哨淋巴活检,其精确度超过95%,前哨淋巴活检广泛应用在可触及的和不可触及的T1和T2的肿瘤病人。最近研究表明,前哨淋巴活检技术可应用在多中心多病灶的和新辅助化疗后和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人。前哨淋巴活检的重要因素包括注射技术,病例选择,病理分析和活检精确度等,为此简要综述如下。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活检
  • 简介:选择合适的早期乳腺癌病人进行腋窝前哨淋巴活检,可以减少由腋窝淋巴清扫导致的并发症。因为腋窝前哨淋巴活检的假阴性率低,故对前哨淋巴阴性的病人可以不做进一步腋窝淋巴清扫。对前哨淋巴阳性的病人,标准治疗是进一步腋窝淋巴清扫。腋窝淋巴放疗可能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替代腋窝淋巴清扫,降低由腋窝淋巴清扫的并发症。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腋窝淋巴结清扫 放疗
  • 简介:在癌症治疗中,“最小的有效性治疗一最佳的临床疗效”是医患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把握尺度和实现这一理想的境界,是我们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乳腺癌外科治疗包括乳房的局部与区域淋巴引流区的外科手术两个方面,区域外科涉及的腋窝淋巴引流区手术模式在不断的变化。其趋势是在保证不降低远期疗效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上肢功能的保护,表现在清除范围的缩小、清除技术的改进(如内镜的应用)等。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检 腋窝淋巴结清除术
  • 简介:目的考察部分外阴鳞状细胞癌妇女患者行前哨淋巴活检代替腹股沟股淋巴清扫的安全性。患者和方法选取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至少1mm,且肿瘤≥2cm并≤6cm的女性患者。原发瘤应局限于外阴部,且无腹股沟淋巴转移临床提示。所有患者接受术中淋巴定位、前哨淋巴活检和腹股沟股淋巴清扫。标记病理超分期的前哨淋巴

  • 标签: 前哨淋巴结活检 外阴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定位 妇女患者 妇科肿瘤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活检术(sentonellymphnodebiopsy,SLNB)对SLN阴性者进行保腋窝的可行性。方法:联合应用专利蓝(patentblue-v)和^99mTc标记的硫胶体(^99mTc-Sulphurcolloid,^99mTc-Sc)行乳腺癌前哨淋巴活检术。对SLN阴性并同意保腋窝者免除腋窝淋巴清扫(axillarylymphnodedissection,ALND),对SLN阳性或虽SLN阴性但不同意保腋窝者仍行ALND。结果:2002年3月~2006年3月入组临床分期T1~2N0M0乳腺癌患者135例,均行SLNB。SLN阳性44例,其中42例行ALND,2例镜下有微小转移灶者仅行SLNB术后加腋窝淋巴区域放疗;SLN阴性91例(67.4%),其中的39例仅行SLNB,52例仍行ALND。全组SLNB准确率97.8%(132/135),假阴性率6.8%(3/44)。全组中位随访43个月(24~72个月),SLNB保腋窝者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ALND者(P〈0.05),区域淋巴无复发,ALND者区域淋巴亦无复发。结论:SLNB保腋窝近期疗效满意具有良好的微创效果。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活检术 保腋窝
  • 简介:目的通过乳腺癌前哨淋巴(sentinellymphnode,SLN)引流区域的临床研究验证乳腺癌SLN不仅仅是引流乳腺原发肿瘤区域的SLN,而可能是引流整个乳腺器官的SLN。方法选取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有前哨淋巴活检(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指征而不同意行SLNB替代腋清扫术的103例乳腺癌患者进入该研究。所有患者均以^99mTc-硫胶体(^99mTc—SC)注射于乳腺肿瘤表面皮下,染料示踪剂分别注射于乳晕区皮下(73例)或肿瘤对角线部位皮下(30例)。SLNB后施行腋清扫术。结果核素染料联合法、核素法与染料法SLNB成功率分别为100%、97.1%和95.1%(P=0.286),SLNB的假阴性率分别为7.9%、8.1%和8.1%(P=0.999)。同时获得染料与核素法SLN定位的95例患者,至少有1个SLN被2种方法同时定位,不同部位注射不同示踪剂SLN定位的符合率为100%,有显著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0.695,P〈0.01)。结论肿瘤表面、乳晕区、对侧象限的不同部位皮下注射不同的示踪剂可以引流到同一SLN;支持乳腺癌SLN不仅是乳腺肿瘤的SLN,而且是整个乳腺器官的SLN;乳腺癌SLN的新理念有助于临床实践中示踪剂注射部位的个体化和SLNB适应证的扩大。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淋巴引流区域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乳晕皮下注射美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美蓝2ml分4点乳晕皮下组织内,然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Achincloss术式)或保乳术,依淋巴管走向找到距乳腺最近的蓝染淋巴定为SLN,其余为非SLN,分别送病理检查。结果56例患者中,成功检出前哨淋巴者54例,检出率为96.4%。共检出前哨淋巴77枚,平均每例1.38枚。SLN预测前哨淋巴灵敏度为94.4%(52/54),假阴性率为6.1%(2/33),无假阳性者。结论应用乳晕皮下注射美蓝行前哨淋巴活检可以准确预测早中期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状态。

  • 标签: 前哨淋巴结 美蓝注射 乳腺癌
  • 简介:目的探讨更为合理的乳腺癌前哨淋巴(sentinellymphnode,SLN)隐性转移(occultmetastases)的病理检测方法。方法对245例常规病理诊断阴性的569枚SLN以100μm间距行连续切片(serialsection,ss)后HE染色(SS—HE),确定检测隐性转移的最佳间距。结果245例患者通过sS-HE检测出隐性转移36例(14.7%),其中大体转移6例,微转移22例,孤立肿瘤细胞8例。569枚SLN中,SS.HE检出隐性转移39枚(6.9%),间距100-、200-、300-、400-和500μmSS—HE隐性淋巴转移的检出率分别为6.9%、6.3%、5.1%、3.7%、3.5%,间距200μmSLN隐性转移检出率与间距100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浸润性小叶癌隐性转移的检出率(52.0%)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13.9%,P=0.000),而与病理分期、受体状况以及HER-2表达无关(均P〉0.05)。结论SS.HE对于SLN隐性转移的检测具有显著优势;200μm为SS—HE的最佳检测间距;浸润性小叶癌SLN隐性转移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浸润性导管癌。

  • 标签: 前哨淋巴结 乳腺癌 隐性转移 连续切片
  • 简介:前哨淋巴(sentinellymphnode,SLN)能准确反映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的状况。术后对SLN大体转移的诊断较为容易,对微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isolatedtumorcells,ITC)的诊断通常依靠连续切片(逐层切片)HE染色和(或)免疫组化。准确而快速的术中诊断可以使SLN阳性者通过一次手术进行完全的腋淋巴清除,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为印片细胞学和快速冰冻病理诊断,而敏感性更高的分子诊断开始应用于SLN的诊断。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淋巴转移 病理学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术中诊断前哨淋巴(sentinellymphnode,SLN)转移的最佳病理学方法。方法:收集204例乳腺癌患者,并进行淋巴定位,前哨淋巴活检、术中病理诊断。102例(A法)患者的前哨淋巴均二等分后再进行连续切片,另外102例(B法)患者的前哨淋巴先切成1mm-1.5mm厚的薄片,置于冷冻托头上,用水溶胶包埋;再从各个组织切面进行印片细胞检查,然后进行连续切片检查。以前哨淋巴转移的术后诊断作为金标准。结果:A组28(27%)例、B组42(40%)例检出前哨淋巴转移(P=0.05)。前哨淋巴转移灶平均大小:A组5.5mm、B组3.3mm(P〈0.05)。结论:B法能检出更多、更小的转移灶,并且需时少,花费人力少。而A法许多微小转移性不能检出。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冰冻切片 病理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前哨淋巴(SLN)术中定位检测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腹腔镜辅助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观察组在术中SLN定位检测指导下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情况、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淋巴清扫数量、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RP、IL-6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术前及术后1、3、7天)的CRP、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CRP、IL-6水平在组间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随访3年,观察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77.5%,对照组患者的总生存率为67.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SLN术中定位检测能够指导区域淋巴清扫,手术效果可靠,且能够明显减少淋巴清扫数量,减少术中出血量。

  • 标签: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胃肿瘤 前哨淋巴结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颈淋巴阴性(cN0)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颈淋巴清扫的范围.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106例cN0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央组淋巴清扫术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结果28例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患者术后20~48h内出现面、手足麻木或抽搐,经补钙后症状缓解.1例术后14个月出现同侧颈部V区淋巴肿大,针吸细胞学检查示颈部淋巴见可疑异型细胞,再行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病理证实为淋巴炎性肿大.全组患者获得6~66个月的随访,未发现颈部淋巴转移,目前均健康存活.结论中央组淋巴清扫术创伤小,安全可靠,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用于cN0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是可行的.

  • 标签: 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 分化型甲状腺癌 颈淋巴结阴性 淋巴结清扫范围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淋巴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自1980年1月至2001年12月,对所收治非霍奇金淋巴瘤10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为结外淋巴瘤54例(51.4%).54例中发生于消化道者最多,共19例(35.2%),其次为鼻及咽部组织,共16例(29.6%),其他部位少见共19例(35.2%).治疗以手术,放疗及化疗为主.结论结外淋巴瘤发生于消化道,鼻咽部组织为多,但可发生于任何器官组织,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易发生误诊误治.针对发病升高趋势,临床医师应具有多学科横向知识,加强对结外淋巴瘤的认识,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原发性淋巴结外淋巴瘤 临床分析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大肠癌淋巴转移是大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因此大肠癌有无淋巴的转移及转移数目的多少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文献中报道有关检测大肠癌淋巴转移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探讨几种检测大肠癌淋巴转移的方法,籍此能为临床综合合理治疗大肠癌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大肠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淋巴转移是胃癌复发和转移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对胃癌淋巴转移规律的深入研究,以及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胃癌淋巴微转移的检出成为可能,其临床意义也日益受到重视。

  • 标签: 胃癌 淋巴结 微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淋巴比率对于评价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到2009年期间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8例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计算淋巴比率LNR(阳性淋巴数目/清扫淋巴总数)的截点值并分组,分析LNR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与清扫淋巴总数、转移淋巴数之间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P=0.03)、肿瘤直径(P〈O.001)、肿瘤分化程度(P=0.013)、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P〈0.001),转移淋巴(N分期)(P〈O.001)和TNM分期(P〈0.001)与LNR有显著相关性nLNR与阳性淋巴数有显著相关性(r=O.88,P〈0.001),与清扫淋巴总数无相关性(r=0.08,P=0.40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T、N、TNM分期、LNR影响胃癌患者预后,Cox回归模型提示,肿瘤大小、TNM分期、LNR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LNR可用来评价胃癌患者预后,其与清扫淋巴数量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胃癌 淋巴结比率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于鉴别舌鳞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初治42例舌鳞癌患者,治疗前行常规MRI及DWI检查,观察并比较舌鳞癌转移淋巴与非转移淋巴常规MR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测量各淋巴的长径(L)、横径(S)、T2信号强度、平均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者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评价上述各项指标鉴别舌鳞癌及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的诊断效能。结果转移淋巴短径(S)、长径(L)、平均ADC值与非转移淋巴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和常规MRI术前诊断出的转移肿大淋巴与术后病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移淋巴S/L、T2信号强度与非转移淋巴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面积分析淋巴ADC值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淋巴阳性准确度最高。结论在常规影像学基础上,定量分析测量ADC值有助于舌鳞癌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的检出。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舌鳞癌 淋巴结转移 术前诊断
  • 简介:目的肿瘤淋巴转移与细胞外基质降解、浸润、迁移及肿瘤血管形成有关。检测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联合检测5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uPA、PAI-1、VEGF和MVD的表达水平。结果uPA、PAI-1、VEGF和MVD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影响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是TNM分期(P〈0.001)、肿瘤侵犯程度(P=0.034)、uPA表达(P=0.048)、VEGF表达(P=0.047)。多因素分析表明VEGF高表达是淋巴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3)。结论uPA、VEGF高表达与NSCLC.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促进了肿瘤转移。

  • 标签: 肺肿瘤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常有一些患者,特别是确诊为乳腺癌的病人,一旦触摸到腋窝淋巴,就以为是癌转移而惊恐万分.诚然,提高防癌的警惕性是必要的,但那种草木皆兵的惶恐大可不必.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腋窝扪及的淋巴多为良性,即使是乳腺癌患者,当临床医师疑为是腋窝转移淋巴中,也约有1/3病理学证实是良性的.

  • 标签: 腋窝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炎 淋巴结核 癌症 恶性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