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利用“定位针”、“防旋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优势与疗效,探讨一种改良经皮钢针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本组1100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在C型臂X线透视下行手法复位骨折端,先自肱骨远端尺骨鹰嘴外侧向肱骨髓腔方向打入“定位针”,再自肱骨外髁向内上方斜向打入“防旋针”固定骨折端。术后石膏托固定,3~4周后去除内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骨折均在术后3~5周愈合,平均时间为3.6周。参照Flynn等[1]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921例,良107例,一般54例,差18例。优良93.69%。结论闭合复位与经皮钢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有利于术后骨折愈合及功能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法 骨科 儿童
  • 简介:美克尔憩室是常见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其并发症主要有肠出血、肠套叠、肠扭转、憩室炎或憩室穿孔,美克尔憩室发生并发症机率为25%-40%。肠系膜裂孔疝临床并不少见,而美克尔憩室疝入肠系膜裂孔疝并发肠梗阻极少见。因术前诊断困难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现报道本院收治1例肠系膜裂孔疝误诊为美克尔憩室并肠梗阻病例。

  • 标签: 肠系膜裂孔疝 误诊 美克尔憩室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并发肠梗阻 憩室穿孔
  • 简介:脾脏血管瘤是常见一种原发性脾脏肿瘤,但因其发病低,临床上少见,国内外报道少,且多数为个案报道。脾脏血管瘤临床表现隐匿,与其他脾脏肿瘤难以鉴别,临床上通常需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现结合文献分析2013年4月我们收治1例小儿脾脏血管瘤患儿诊治经过,以为脾脏血管瘤早期诊治及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脾脏血管瘤 小儿 原发性脾脏肿瘤 临床表现 早期诊治 个案报道
  • 简介:患儿,男,4个月,因腹胀、腹部包块5d,门诊以“腹胀待查,先天性巨结肠?”收住院。体查:发热,腹部膨隆(图1),腹肌稍紧张,压痛和反跳痛不明显,左侧腹部扪及明显包块,边界不清;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出血点,直肠指检无明显裹指感,直肠前壁可触及包块,触痛明显,挤压包块见脓液自尿道口流出。

  • 标签: 婴幼儿 输尿管 腹部包块 重肾 积脓 先天性巨结肠
  • 简介:目的:研究DKK—1(Dickkopf—1)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小儿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经手术切除新鲜组织标本,其中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38例,神经节细胞瘤12例。另选取本院病理科保存正常儿童肾上腺组织11例作为正常对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KK—1在38例神经母细胞瘤,12例神经节细胞瘤及11例正常肾上腺组织中蛋白表达。结果DKK—1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DKK—1在正常肾上腺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在神经节细胞瘤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呈阴性表达。神经节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中DKK—1表达量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3种组织中,不同组间DKK—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257,P<0.001)。结论DKK—1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提示其可作为一个特殊分子标记物,有望应用于神经母细胞瘤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基因表达 预后 儿童
  • 简介:7月24日,南方小儿骨科中心研究协作组会议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召开,来自中南地区7所医院儿童骨科专家全程参加了会议。湖南省儿童医院科教科王可为科长主持会议,赵斯君副院长出席并致欢迎词,姚旭院长在会议期间接见了各位与会专家。《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辑部刘劲编辑、张思颖编辑,湖南省儿童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临床小儿外科杂志》主编周小渔教授、编辑部王爱莲主任应邀参加会议。

  • 标签: 湖南省儿童医院 多中心研究 小儿骨科 会议 协作 南方
  • 简介:胆道闭锁(BiliaryAtresia,BA)是婴幼儿期常见肝内外胆管进行性闭塞性病变,该病进展迅速,很快引起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若不进行有效治疗,患儿将在1岁左右死亡。患儿Kasai手术后2年生存约为60%,5年存活仅30%,75%以上患儿最终进展为肝功能衰竭。

  • 标签: 胆道闭锁 发病机制 闭塞性病变 肝内外胆管 5年存活率 肝功能衰竭
  • 简介: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type1,NF1)是一种常见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位于染色体17q11.2NF1基因突变引起。NF1基因编码神经纤维素,是一个具有GTP酶激活蛋白(Ras—GAP)结构域、含有2818个氨基酸蛋白,它加快活性Ras—GTP转换为非活性RAS—GDP。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1型 基因突变 自我平衡 显性遗传性疾病 激活蛋白 GTP酶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预后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作用。方法424名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纳入该研究,其中存活390例,死亡34例。收集患儿PCIS评分系统相关生理参数及结局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PCIS评分系统对并发症和结局分辨力。结果存活组患儿PCIS评分明显高于死亡组患儿(P〈0.01)。424名患儿中,通过PCIS评分进行病情评估发现危重型病例仅26名(6.1%)。PCIS评分分辨是否发生肺水肿、肺出血和死亡AUC和95%可信区间分别是0.74(0.66,0.82)、0.82(0.74,0.90)和0.83(0.75,0.92)。结论PCIS对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症及预后有一定预测作用,但根据现有评分体系不能充分反映重症手足口病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并发症 预后 手足口病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Th1/Th2类细胞因子变化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6~8周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小剂量中药组、大剂量中药组,每组6只。制备支气管哮喘模型,小剂量中药组、大剂量中药组分别给予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免煎制剂每日0.72、2.89g,按20mL/kg配制成水混匀溶液灌胃每日2次,连续10d;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小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IL‐5、γ干扰素(IFN‐γ)含量以及肺组织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变化,并观察BALF中炎症细胞和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哮喘模型组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IL‐4、IL‐5含量水平升高和IFN‐γ水平降低;肺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大剂量中药组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IL‐4、IL‐5含量水平下降和IFN‐γ水平升高;肺组织中磷酸化p38MAPK表达水平降低,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大剂量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38MAPK可能参与了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蝎黄解痉治哮颗粒对哮喘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磷酸化、调节Th1/Th2平衡失调、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有关。

  • 标签: 哮喘 蝎黄解痉治哮颗粒 TH1/TH2细胞因子 小鼠 动物 实验
  • 简介:目的通过改变组蛋白H3K27和S28位点整体修饰水平并检测心脏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初步探索位点修饰对基因表达影响,阐明位点修饰在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病可能机制。方法1使用丁酸钠、姜黄素、佛波酯处理培养C2C12细胞;WesternBlot检测组蛋白H3K27乙酰化(H3K27ac)和H3S28磷酸化(H3S28ph)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脏相关基因表达情况。2对培养细胞行丁酸钠和姜黄素浓度梯度处理,检测位点修饰及表达差异相关心脏基因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位点修饰与基因表达关系。结果1丁酸钠处理后C2C12细胞H3K27a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调[(1.90±0.04)vs(1.09±0.01),P〈0.05],伴H3S28ph水平明显下调[(0.04±0.01)vs(0.73±0.01),P〈0.05)];姜黄素组H3K27ac水平(0.04±0.00)较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伴H3S28ph水平上调[(0.97±0.06)vs(0.73±0.01),P〈0.05)];佛波酯组H3S28ph(1.67±0.00)和H3K27ac水平(1.58±0.03)较对照组上调(P〈0.05)。2丁酸钠与姜黄素浓度梯度处理后,H3K27ac、H3S28ph水平与给药浓度指数有显著相关性(R2分别为0.993和0.966)。在检测8个心脏相关基因中,药物处理后均产生了表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OVAP〈0.05);丁酸钠梯度处理细胞cTnT、Cx43和Six1基因表达与H3K27ac水平呈负相关(R2分别为0.709、0.713和0.651),与H3S28ph水平呈正相关(R2分别为0.866、0.822和0.766)。姜黄素梯度处理未有显著相关性(R2〈0.5)。结论组蛋白H3K27和H3S28位点修饰状态变化影响心脏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可能是CHD潜在发病机制。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组蛋白 乙酰化 磷酸化 C2C12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锌与我国儿童注意缺陷动障碍(ADHD)发生关系。方法系统收集2000~2015年涉及我国儿童ADHD血清锌水平病例对照研究文献;采用Stata12.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篇文献,包括ADHD病例2177例,对照2900例。Meta分析显示,ADHD组儿童血清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合并效应值SMD=-1.33,95%CI:-2.22~-0.44,P=0.003)。敏感性分析显示两组在血清锌水平上差异结果可靠,Egger's检验显示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儿童血清锌水平下降可能与ADHD发生有关。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血清锌 META分析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汗病各证候影响因素,更好地规范小儿汗病证候诊断。方法以上海市5家医院中医儿科符合汗病诊断2~13岁患儿为研究对象,行5种证候(肺卫不固证、营卫失调证、气阴两虚证、湿热迫蒸证和气阳不足证)诊断。问卷调查汗病患儿个人史、主要临床表现和饮食情况。分为2~5岁、~9岁和~13岁组。以Logisitic回归分析各证候影响因素。结果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共收集313例汗病患儿,男171例(54.6%)。2~5岁组100例,~9岁组160例,~13岁组53例。肺卫不固证104例(32.2%),营卫失调证38例(12.1%),气阴两虚证65例(20.8%),湿热迫蒸证44例(14.1%),气阳不足证62例(19.8%)。12~5岁组气阳不足证占32.0%(32/100);~9岁组肺卫不固证占37.5%(60/160),~13岁组湿热迫蒸证占35.8%(19/53)。2小儿汗病5种证候与个人史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是影响肺卫不固证、气阳不足证小儿汗病危险因素,OR分别为2.092(95%CI:1.074~4.073)和1.636(95%CI:1.086~2.4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卫不固证汗出时间、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及其95%CI分别为3.212(1.067~9.665)和4.182(1.280~8.405),以整昼日和颈部汗出为主;营卫失调证汗出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310,95%CI:1.296~14.331),以前胸和手足心汗出为主;气阴两虚证在汗出时间、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及其95%CI分别为7.799(1.050~57.921)和4.978(1.086~7.414),以手足心汗出和上下半夜出汗为主;湿热迫蒸证在汗出部位、饮食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及其95%CI分别为9.925(1.106~14.366)和2.590(1.029~6.522),以肘部和腹股沟处汗出为主,喜食海鲜和油炸食品为主;气阳不足证在汗出季节、时间、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冬季、白天出汗和项背部出汗为主。结论早产是影响小儿汗病肺卫不固证、�

  • 标签: 小儿汗病 影响因素 个人史 横断面调查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阴性阑尾切除现状、变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2010年所有因诊断急性阑尾炎而接受阑尾切除,术后结合临床和病理诊断明确为阴性阑尾切除病例资料。①搜集阴性阑尾切除病例基本资料;②按年份分成4组:A组(1991—1995年)、B组(1996—2000年)、C组(2001—2005年)及D组(2006—2010年)。分析各组阴性阑尾切除发生,并与同期阑尾穿孔进行比较;③按年龄分成4组:婴幼儿组(1d至3岁)、学龄前组(4~7岁)、学龄期组(8~12岁)、青春期组(13~16岁),统计各年龄组患儿阴性阑尾切除。结果本院20年间共实施阑尾切除术5469例,其中阴性阑尾切除694例,占同期阑尾切除病例12.7%。阴性阑尾切除病例中,阑尾误切47例(6.77%);酷似阑尾炎病例647例(93.2%);阴性阑尾切除从1991—1995年14.9%下降至2006—2010年7.58%,P值<0.001,提示阴性阑尾切除呈稳定下降趋势;阴性阑尾切除最多发生于8~12岁患儿,最少发生于0~3岁患儿;男女比例为1∶0.9。最常见误诊疾病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梅克尔憩室、原发性腹膜炎。结论20年间本院阴性阑尾切除为12.7%,与阑尾穿孔相同,均呈稳定下降趋势,大多为酷似阑尾炎疾病,误诊病例少见。

  • 标签: 阑尾切除术 阑尾炎/诊断 数据收集
  • 简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电生理室针对儿童、婴幼儿和新生儿开展如下电生理项目,常规脑电图、视频脑电图、肌电图和诱发电位等,脑电图监测病房有12张床位,具有网路化视频脑电图监测系统和ICU床旁脑功能监测仪器。年检测各类儿童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6000余例,每周进行临床脑电图教学讨论。

  • 标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电生理 进修人员 儿科 理专业 常规脑电图
  • 简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发育儿科由我国著名儿科教授李助萱创建于1983年,是我国较早成立针对儿童发育、营养、遗传、心理评估科室之一。自成立32年以来,逐步形成了发育儿科各种亚专业,现设有儿童保健、儿童营养、儿童生长发育、儿童心理和儿童遗传五大专业。该科现有医护人员16人(医生8人,护士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医师2人,4名医生曾分别在法国、美国留学或研修。1986年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91年获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人。医生具有硕士、博士学历者占100%。年门诊量5万余人次,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进修医生10余人,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5期。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共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培养研究生50余人。

  • 标签: 中国医科大学 儿童发育 儿科 医院 国家级继续教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简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电生理室针对儿童、婴幼儿和新生儿开展如下电生理项目,常规脑电图、视频脑电图、肌电图和诱发电位等,脑电图监测病房有12张床位,具有网路化视频脑电图监测系统和ICU床旁脑功能监测仪器。年检测各类儿童痢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6000余例,每周进行临床脑电图教学讨论;并开展从新生儿至各年龄段儿童肌电图和诱发电位检测。为培训全国各地医院儿科电生理专业人员,常年招生专业进修,包括儿科医师及脑电图或神经电生理技师。

  • 标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电生理 儿科医师 进修人员 理专业 常规脑电图
  • 简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病科成立于1983年,是东北地区最大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疾病诊治中心,也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成员之一,是东北三省唯一儿科内分泌博士授予单位。该科现有医生7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1名;医学博士4名,硕士1名。

  • 标签: 中国医科大学 遗传代谢 内分泌 病科 小儿 医院
  • 简介:为了提高中国儿童心脏病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水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上海慈善基会、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合作,于2008年在上海成立"如新中华儿童心脏病基金会",已帮助了数千名困难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此基础上设立"如新中华儿童心脏病基金专科培训项目",将向全国开放以培养更专业儿童心脏病学科人才。计划每年招收10名学员,并提供专项奖学金(含进修费、住宿费和生活津贴等)。

  • 标签: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先天性心脏病 中国儿童 培训项目 基金会 中华
  • 简介:刘春峰,男,医学博士,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儿科重症及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副主任、小儿急诊急救内科主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救学组副组长(前),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重症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儿科救援分会常委,中国医学救援学会儿科救援分会事故与灾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安全用药专业委员会儿科组委员。

  • 标签: 中国医科大学 急诊急救 科主任 小儿 医院 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