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60 个结果
  • 简介:<正>方法:在2002~2009年期间,计算每个孕期月份的经本院诊断的胎儿整倍体(包括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平均每月发生率。发现胎儿整倍体平均每月发生率与周围环境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变化有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周围环境污染物包

  • 标签: 非整倍体 胎儿 环境污染物 周围环境 发生率 三体
  • 简介:胎儿水肿是指胎儿软组织水肿及体腔积液,超声表现为2处及2处以上的胎儿体腔异常积液,包括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及皮肤水肿(皮肤厚度>5mm)[1],临床其他常用的辅助超声指标还有胎盘增厚(孕中期胎盘厚度>4cm[2'3])和羊水过多。胎儿水肿分为免疫水肿和免疫水肿(nonimmunehydropsfetalis,NIHF)2种,其中NI-HF占90%以上,发生率为(1-3)(1700-3000)[4-6]。由于早中孕期的很多水肿胎儿在得到诊断前已胎死宫内,因此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7]。

  • 标签: 非免疫性水肿 胎儿水肿 临床指南 体腔积液 组织水肿 超声表现
  • 简介:<正>文章发表在2013年6月的《Gynecoloncol》杂志上。作者通过5个案例报道临床上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对常见胎儿整倍进行侵入产前检查(NIPT)的次要发现。这5个案例分别为:案例1,NIPT发现染色体18p的巨大的复制,这一结果被羊水细胞CGH芯片分析结果所支持,最终核型分析证实为18p四体镶嵌;案例2,NIPT怀疑母源的18q近端缺失,被CGH芯片检测母亲白细胞DNA证实;案例3,NIPT筛查结果显示21和18三

  • 标签: 产前检查 非侵入性 基因组测序 非整倍性 胎儿 核型分析
  • 简介:<正>本文发表在2012年12月的《PrenatalDiagnosis》上。免疫胎儿水肿(NIHF)指除因ABO及RH溶血以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胎儿水肿,病因复杂。NIHF可经孕期超声诊断,表现为胎儿多浆膜腔积液,皮肤水肿或胎盘肿大。溶酶体缺陷可引起NIHF,如I型粘多糖病(缺乏Aβ-艾杜糖醛酸酶)、VII型粘多糖病(缺乏β-葡萄糖醛酸酶)、II型粘脂

  • 标签: 胎儿水肿 溶酶体 免疫性 粘多糖病 多浆膜腔积液 葡萄糖醛酸酶
  • 简介:目的探讨乳管内窥镜及介入治疗法诊治积乳症、闭塞乳管炎及导管扩张症。方法选取本院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乳管镜诊断为乳腺疾病患者7426例,年龄25~74岁,平均36.8岁,全部为女性。根据镜下表现分组:积乳症组(2466例)、闭塞乳管炎组(2026例)及导管扩张症组(2934例),3组均给予介入治疗,3~4周为1个疗程。随访3~36个月。结果7426例患者中,总治愈率为62.59%(4648/7426),总有效率为93.33%(6931/7426)。积乳症组有效率达96.15%,治愈率达72.91%;闭塞乳管炎组有效率达90.57%,治愈率达53.95%;导管扩张症组有效率达92.88%,治愈率达59.88%。并发症:乳管皲裂25例,细菌感染13例,血肿3例,未发现医源性感染。结论乳管内窥镜对积乳症、闭塞乳管炎及导管扩张症具有特异性诊断作用。乳管内窥镜介入治疗直接有效。

  • 标签: 乳管镜 乳腺疾病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米司酮片联合利凡诺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相关数据库,并通过筛选与质量评价,对符合要求的文献应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23篇已发表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合计2045例,其中米司酮片联合利凡诺引产1028例,单用利凡诺引产101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米司酮片联合利凡诺组)与对照组(利凡诺组)比较,引产失败率低[WMD=0.22,95%CI(0.14,0.35),P<0.001];规律宫缩开始时间[WMD=-9.17,95%CI(-11.15,-7.18),P<0.001]、宫缩至胎盘娩出时间缩短[WMD=-6.37,95%CI(-8.78,-3.96),P<0.001]、总产程缩短[WMD=-6.12,95%CI(-7.64,-4.61),P<0.001];阴道出血少[WMD=-51.00,95%CI(-67.60,-34.39),P<0.001];胎盘、胎膜残留率低[WMD=0.17,95%CI(0.11,0.27),P<0.001];软产道损伤少[WMD=0.08,95%CI(0.04,0.16),P<0.001];研究组有减少子宫破裂的风险,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7,95%CI(0.06,1.36),P=0.11]。结论米司酮片联合利凡诺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效果及安全显著增加,规律宫缩开始时间、宫缩至胎盘娩出时间及总产程缩短、产后出血量少、产后胎盘胎膜残留率低及软产道损伤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米非司酮片 利凡诺 瘢痕子宫 中期妊娠 引产 系统评价
  • 简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早期癌症的诊断能力越来越强,所能发现的体内肿瘤越来越小。这种医学上的进步对早期癌症患者来说理应是件好事,然而最近美国一些医学专家对这种科学进步所带来的临床效益提出了质疑。

  • 标签: 早期癌症患者 医学科学 诊断能力 临床效益 科学进步 医学专家
  • 简介:染色体18P部分三体综合征是世界上罕见的一种染色体畸变,1967年由Jacobsen和Mikkelsen[1]首次报道,由于此综合征比较罕见,使得临床表型难以定义。本文通过对1例18P三体综合征患者进行出生后2年随访,探讨该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

  • 标签: 三体综合征 18号染色体 平衡易位 短臂 临床表型 染色体畸变
  • 简介:产前筛查作为预防先天缺陷儿出生的一种风险预测手段,结合产前诊断,能有效诊断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性疾病或先天性疾病。风险评估软件是预测胎儿罹患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风险率,纳入软件中的参数分析值在预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产前筛查中风险评估软件的各参数进行综述。

  • 标签: 风险性评估软件 产前筛查
  • 简介: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20万~140万妇女患乳腺癌,约有50万患者死于该病.近年来,我国妇女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严重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

  • 标签: 乳腺癌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评价宫铜300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的安全和有效,比较宫铜300与其他IUD的使用效果,为群众安全避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POPLINE、CBMDisc、CMCI、CNKI等数据库,收集宫铜300安全有效的相关文献,按照PICOS原则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EpiData3.1、RevMan5.3.3等软件进行Meta分析。利用“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的分级。结果初检文献6062篇,最终纳入18个涉及宫铜300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和准RCT对比研究,包括自1995至2014年正式发表的20篇文献。研究对象共2096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安全评价指标中,宫铜300各指标的终止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活性γ型;宫铜300的因症取出率高于TCu220C、TCu380A和元宫22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HCu28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效评价指标中,宫铜300的妊娠率与其他IUD比较,在1年随访时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铜300使用1年的近期安全低于TCu220C、TCu380A、元宫220、活性γ型,在指导避孕方法使用时可考虑更优选择。

  • 标签: 宫铜300 宫内节育器 安全性 有效性 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Mammotome)真空微创旋切术在扪及乳腺病灶中的诊治价值。方法对58例96处扪及乳腺病灶进行高频超声引导下Mammotome(8G)微创旋切术。结果96处扪及乳腺病灶均被成功切除。其中乳腺纤维腺瘤76处,乳腺腺病16处,1处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处为导管原位癌,1处为乳腺浸润导管癌。9处可疑病灶均明确诊断。每个病灶平均旋切切除12次。每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5min。3例并发皮下淤血。结论超声引导下Mammotome(8G)微创旋切术是非扪及乳腺病灶首选的诊治方法,病灶切除彻底,创伤小,对可疑病灶能及时明确诊断,对良性疾病兼具治疗作用。

  • 标签: 超声引导麦默通Mammotome真空微创旋切系统 非扪及性乳腺病灶 微创手术
  • 简介:最近我因排尿不通畅就诊,经检查是前列腺增生症,采取药物治疗。所用药物中,有一种叫那雄胺,从药理上看好像与男性体内的雄激素相关,听说吝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性功能。我有些顾虑,要用这个药吗?

  • 标签: 非那雄胺 前列腺增生症 药物治疗 用药物 雄激素
  • 简介:无论是对米司酮(Mifepristone)药理学机制或是其他实验研究,其目的均是旨在和临床密切结合,提供临床解决疾病与治疗干预的关键问题。基础研究的深入为临床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如抗粘附、抗侵袭、抗血管形成以及芳香化酶抑制剂,环氧化酶抑制剂,抗孕激素,抗糖皮质激素作用等都为“靶向治疗”带来了生机。

  • 标签: 临床应用 米非司酮 芳香化酶抑制剂 环氧化酶抑制剂 抗糖皮质激素 药理学机制
  • 简介:近年来,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部分病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反复发作,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治疗困难,如治疗不当,此病长期不愈,进而出现乳房变形或手术后因手术瘢痕导致乳房毁形,甚至无法避免乳房切除。本院自2006年至2010年治疗了34例哺乳期乳腺炎,收到良好的效果。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自2006年至2010年治疗了34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35.3岁。未婚者3例,已婚未育者2例,

  • 标签: 乳腺炎 治疗
  • 简介:<正>文章发表在2014年3月的《TheAmericanJournalofObstetrics&Gynecology》杂志上。作者通过对大样本人群研究显示,接近1/4的死胎与孕妇肥胖有关,并且随诊孕龄和肥胖程度的增加,这种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升高。为了确定孕妇肥胖是否与死胎有关,RuofanYao教授及其同事等分析了德克萨斯州2006~2011年和华盛顿州2003~2011年人口记录数据库

  • 标签: 孕妇 死胎 肥胖程度 风险 人群研究 数据库
  • 简介:胃缩小手术可以通过减小胃的体积,进而吲氏进食量等,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瘦身的目的。通常,手术者的多余体重会在术后一年内减掉70%到80%。但这种手术可能引起伤口发炎、出现可危及生命的血凝块现象。手术中胃部的缝合处也有可能发展成漏洞并引起并发症。

  • 标签: 手术风险 并发症 减肥 发炎 手术者 胃部
  • 简介:目的探讨抗酸染色对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12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经临床确诊的54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患者的乳腺组织标本,包括33例导管周围乳腺炎(PDM)和21例肉芽肿乳腺炎(GM)。对所有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抗酸染色,以便查找结核分支杆菌。PDM与GM抗酸染色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54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迁延不愈的脓肿、窦道以及乳房红肿。镜下病理表现:在33例PDM组织标本中,28例(84.8%)可见扩张导管,24例(72.7%)可见脓肿形成,11例(33.3%)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24例(72.7%)可见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并有24例抗酸染色阳性,阳性率约为72.7%;而在21例GM组织标本中,18例(85.7%)可见肉芽肿结构,12例(57.1%)可见微脓肿结构,全部GM组织标本均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并有2例抗酸染色阳性,阳性率约为9.5%。PDM患者抗酸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GM患者(χ^2=20.534,P〈0.001)。结论抗酸染色可作为鉴别PDM与GM的一种手段,并可为临床上运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三联"药物治疗PDM提供病理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乳房 乳腺炎 肉芽肿 染色与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