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单绒毛囊双胎作为单卵双胎的一种形式,由于其特有的胎盘特点:即双胎共用一个胎盘,其表面存在广泛的血管吻合,可能发生"复杂性双胎"问题,即双胎输血综合征[1,2]、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3,4]、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5]等,导致单绒毛囊双胎的胎儿及新生儿病死率明显高于双绒毛囊双胎。对器官组织进行血管灌注来研究相应脉管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手段由来已久,可以算作是一项古老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单绒毛复杂性双胎治疗的重点即

  • 标签: 血管灌注 绒毛膜囊 新生儿病死率 羊膜囊 血管吻合 红细胞增多
  • 简介:目的总结单绒毛单羊膜囊(monochorionicmonoamniotic,MCMA)双胎妊娠并发脐带缠绕的围产儿预后和产科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3~2014年收治的2例MCMA双胎妊娠并发脐带缠绕的病例,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学习。结果2例MCMA双胎妊娠均在孕11~12周经超声确诊后保持密切随访。其中1例于37周择期剖宫产时发现脐带缠绕,另1例于孕21周发现脐带缠绕,孕29周因胎儿窘迫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母儿结局良好。结论目前大多数学者建议对MCMA双胎在妊娠32~34周择期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并于分娩前应用类固醇激素促胎肺成熟。但临床处理应在遵循该原则的基础上,重视胎心监护和超声的综合评价,针对具体病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单绒毛膜单羊膜囊 双胎妊娠 脐带缠绕 超声诊断 终止妊娠
  • 简介:目的探讨工作压力对北京地区成年女性慢性盆腔痛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月至12月北京所辖主要15个城区居住时间6个月及以上、18~60岁5045例成年工作女性进行横断面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现场一对一调查工作压力程度和慢性盆腔痛情况。结果在5045例被调查者中,60.7%(3061/5045)的女性有工作压力,其中20.3%(621/3061)的女性伴慢性盆腔痛;39.3%(1984/5045)的女性无工作压力,其中17.6%(349/1984)的女性伴慢性盆腔痛。相对于无工作压力,有工作压力引起慢性盆腔痛的OR值为1.202,95%CI为1.031~1.402。结论工作压力是引起慢性盆腔痛发生和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 标签: 慢性盆腔痛 危险因素 工作压力 问卷调查
  • 简介:目的结合胎儿尿道裂二维和三维超声声像图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在产前诊断胎儿尿道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3月5例于本院超声诊断为胎儿尿道裂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和产后观察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例见阴茎短小和阴囊分离所致"郁金香征",1例表现为阴茎短小。产后观察3例为阴囊型尿道裂,1例为阴茎型尿道裂,1例为阴囊阴茎型尿道裂。其中1例胎儿合并单脐动脉,1例胎儿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胎儿合并持续性右脐静脉,2例胎儿合并羊水过多。结论产前超声检查是发现和诊断胎儿尿道裂的首选方法,三维超声检查在胎儿尿道裂的诊断中能够起到更直观的效果。

  • 标签: 三维超声 胎儿 尿道下裂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宫颈癌根治术的治疗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ⅠA~ⅡA期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与同期45例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扫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并且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术后对继续治疗依从性好,有利于患者的整体治疗及康复。

  • 标签: 腹腔镜 宫颈癌 广泛子宫切除术 淋巴结切除术
  • 简介:目的评估经阴道胚胎绞杀局部MTX注射联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未破裂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CSP)的疗效。方法回顾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浙江省绍兴市妇幼保健院7例未破裂CSP患者在超声介导采用经阴道双腔取卵针直接绞杀灭活胚胎并MTX孕囊内注射,1周后行宫腔镜胚胎电切术治疗,分析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局。结果孕龄47~96d,3个患者曾有2次剖宫产(42.86%)。治疗前β-hCG水平3644~91086IU/L,MTX用量49~70mg,β-hCG降至正常时间(16.86±3.24)d。住院日平均(10±2.83)d。手术期间估计失血量〈50ml,不需要输血,无子宫破裂,无术后感染,白细胞减少症和肝功能损害。结论该方法能采用物理方法即刻灭活胚胎,MTX用量少,效果确切,是治疗未破裂CSP一种安全有效的保护妇女的生育能力的方法。

  • 标签: 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 经阴道胚胎减灭 局部MTX注射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空芯针穿刺活组织检查(CNB)病理学诊断非恶性乳腺病变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1105例CNB诊断非恶性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类变量组间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全部1105例研究对象CNB诊断均为非恶性,其中477例接受了手术切除,9例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其余628例定期乳腺超声或/和X线摄影随访,在9~65个月(中位随访36个月)的随访期间无乳腺癌发生。在行手术切除的患者中,CNB诊断高危(59例)和良性病变组(418例)分别有7例(11.9%)和2例(0.5%)术后病理确诊为乳腺癌,高危病变组患乳腺癌的风险是良性病变组的28.0倍(OR=28.0,95%CI:5.7~134.0,P=0.000)。CNB诊断为良性且行手术切除的418例中,临床初诊与CNB诊断不符的患者术后确诊为乳腺癌的比例为3.6%(2/56),高于临床初诊与CNB诊断相符者的0(0/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乳腺病变CNB诊断非恶性病例中,除少数高危病变及临床初诊与病理不符者需手术切除外,大多数良性病变采用定期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进行随访可能也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处理方式。

  • 标签: 乳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 病理学 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宫腔镜超滑泥鳅导丝疏通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安阳市中医院妇产科收治的96例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32例采用宫腔镜超滑泥鳅导丝疏通术联合穴位注射纳入A组,32例服用丹黄祛瘀胶囊和消炎复通丸结合经期穴位注射等中医治疗纳入B组,32例仅采用宫腔镜超滑泥鳅导丝疏通术纳入C组,对比分析3组在治疗过程中通液次数和治疗1年内的妊娠率。结果A组治疗过程中通液次数[(1.94±0.45)次]明显少于B、C组[(3.63±0.24)次、(2.40±0.34)次](P〈0.05),A组妊娠率为93.94%,明显高于B、C组(78.79%、81.25%)(P〈0.05)。结论宫腔镜超滑泥鳅导丝疏通术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输卵管性不孕切实可行,疗效较好。

  • 标签: 宫腔镜 穴位疗法 输卵管疏通 不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