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指上皮组织在发生局部损伤后诱发的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表型的转化。近几年,EMT被认为是受损肾脏产生肌成纤维细胞的关键,可能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发生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蛋白尿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缺陷的临床表现,是大量肾小球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早期标志。

  • 标签: 转分化 肾小球滤过功能 间充质 中药干预 肾脏疾病 肾间质纤维化
  • 简介:肾间质纤维(renalinterstitialfibrosis,RIF)是以肾间质中细胞及胶原成分聚集增多、伴肾小管萎缩和扩张变形、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肾单位进行性破坏、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它是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是肾功能改变的最重要影响因素[1],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肾间质纤维的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延缓终末期肾脏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周细胞在肾间质纤维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周细胞与RIF的关系加以综述,简述其参与RIF的可能机制以及对于临床治疗的潜在意义。

  • 标签: 肾间质纤维化 周细胞 终末期肾脏疾病 肾小球滤过率 终末期肾衰竭 肾小管萎缩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is,MSC)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大鼠肾脏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MSC,Ad—VEGF转染MSC。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慢性肾衰竭模型组(肾衰组)、慢性肾衰竭大鼠MSC移植组(MsC组)、慢性。肾衰竭竭大鼠AdVEGF注射组(VEGF组)和慢性肾衰竭大鼠Ad—VEGF转染的MSC移植组(转染组)。采用分阶段5/6肾切除术制备大鼠CRF动物模型。对照组与肾衰组于切除右肾之前从该侧肾动脉注射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其他3组分别给予MSC、Ad—VEGF和VEGF基因转染的MSC。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和24h尿蛋白,观察各组大鼠残肾组织病理形态,并用免疫印迹和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MSC组和转染组SCr、BUN和尿蛋白均较。肾衰组降低(P〈0.05);与MSC组比较,转染组SCr、BUN和尿蛋白降低更明显(P〈0.05)。肾衰组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MSC组和转染组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与肾衰组比较,均P〈0.05),转染组残肾组织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更明显(与M9C组比较,P〈0.05)。结论VEGF基因转染的MSC移植对CRF大鼠的肾脏有修复作用,这可能与VEGF在肾组织中高表达有关。

  • 标签: 大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肾纤维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的共同病理特征,包括肾小球硬化(glomerularsclerosis,GS)、肾小管间质纤维(renaltubule-interstitialfibrosis,TIF)和血管硬化。其典型病理特征表现为肾小球内固有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肾间质成纤维细胞(MF)增生及间质毛细血管丧失。

  • 标签: 肾纤维化 西医治疗进展 终末期肾病 固有细胞 细胞外基质 过度沉积
  • 简介: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prostatecanc-er,CRPC)是前列腺癌的终末阶段。如果CRPC患者出现转移,预期生存时间仅为2~3年。如果合并转移症状,患者的预期存活时间仅为1~2年。CRPC公认为前列腺癌治疗领域非常棘手的阶段,其诊断和治疗亟待规范。在2013年度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年会期间,学会组织了“CRPC规范治疗暠的专家讨论。讨论的目的是期望泌尿外科医生参照最新的指南及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规范CRPC的诊疗。参与讨论的专家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谢立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利群,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贺大林,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李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伟。该讨论由北京协和医院李汉忠、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东文主持。现将讨论内容报告如下。

  • 标签: 规范化治疗 前列腺癌 抵抗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去势 附属第一医院
  • 简介: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原发肾小球疾病的25%~50%,其中30%~40%的患者将在20年内进展为肾衰竭。该病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免疫荧光可见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可伴IgG和C3沉积。该病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寻求理想的动物模型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标签: 异体蛋白 ddY 免疫荧光 动物模型 免疫学方法 系膜区
  • 简介: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常见危重症,总体发病率约为1%,住院患者的发病率高达15%,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1],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有研究发现,microRNA的表达变化影响着肾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且与AKI的发生发展有关。研究microRNA与AKI的关系,将为理解AKI发病机制和进展过程提供新角度,并可能成为AKI新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本文将对microRNA在AKI中的调控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MICRORNA MICRORNA 发病机制 诊断标志物 学科领域
  • 简介:近年来,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2010年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岁以上人群DM患病率已达9.7%,DM前期患病率高达15.5%。DN临床标本的稀缺性突出了DN动物模型的重要。良好的动物模型对DN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药物的研发至关重要。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动物模型 小鼠基因组 终末期肾病 流行病学调查 测序图谱
  • 简介:2013年美国肾脏病学会临床杂志(CJASN)发布了一份关于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发病率的荟萃分析,对312项大规模队列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回顾(中国有8项研究入选),发现成人AKI的总体发病率为23.2%,全因死亡率为23%,AKI大部分来自发达国家。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现患率 肾脏病学 总体发病率 横断面调查 肾前性
  • 简介: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放射诊断学技术,尤其是介入治疗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应用,造影剂(CM)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CIN)是碘造影剂应用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CIN在医源性急性肾衰竭病因占11%,成为导致急性肾衰竭的第三位致病因素[1],死亡率高达35%,目前造影剂肾病已经成为放射学家、心脏病学家和肾脏病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 标签: 造影剂肾病 介入治疗 急性肾衰竭 医学影像学 放射诊断学 心脏病学家
  • 简介:SETDB1已在部分人类肿瘤中被确立为癌基因。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艇珏坫J基因及蛋白在人前列腺癌组织、细胞系、前列腺增生组织、前列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并研究SETDB1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在体外的增殖、迁徙、侵袭的作用。方法: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qPCR)免疫组检测SETDB1基因及蛋白在人前列腺癌组织、细胞系、前列腺增生组织、前列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借助siRNA下调SETDB1在前列腺癌细胞系的表达,分别应用细胞计数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技术;细胞划痕实验、细胞小室侵袭实验对SETDB1下调后的细胞进行检测。结果:SETDB1在人前列腺组织、细胞中高表达,下调SETDB1在前列腺癌细胞系的表达后,前列癌细胞的增殖、迁徙、侵袭能力降低。结论:SETDB1可以作为前列腺癌的癌基因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 SETDB1 前列腺癌 表观基因组学
  • 简介: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段高度保守非蛋白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可调控基因的表达。miRNA通过与目的mRNA的3曚端非编码区(3'-UTR)互补配对,致使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正常情况下,miRNA参与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调控,但当miRNA发生突变或表达水平明显改变时,机体也会随之发生异常。人们通过大量研究,对miRNA认识逐渐深入,发现它在肿瘤发生、肿瘤相关信号转导、肿瘤血管生成、肿瘤转移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Catto等[2]曾回顾总结了40余种miRNA在泌尿系肿瘤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就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泌尿系恶性肿瘤 MIRNA 微小核糖核酸 调控基因 相关信号转导 肿瘤血管生成
  • 简介:腹膜透析(peritoneal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替代方法之一,较血液透析具有更有效的保护患者残肾功能、改善贫血、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钙磷代谢紊乱作为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不仅局限于骨骼系统,还可引起异位钙化、心脑血管并发症等。高磷血症可导致透析患者出现异位钙盐沉积,刺激血管及心脏瓣膜钙化,引起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是透析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磷水平每增加1mg/dl,对冠脉动脉钙化造成的危险性相当于增加2.5年的透析时间,尿毒症患者死亡风险升高18%。2009年KDIGO临床实践指南提出对于CKD3—5期患者血磷水平应控制在正常范围,CKD5期,包括透析患者血磷水平应接近正常范围。影响维持性腹透患者钙磷代谢的因素诸多,包括饮食、残余肾功能、透膜的转运特性、透析液的钙离子浓度、磷结合剂药物的应用等,且个体差异较大,有关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较多。本文就有关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维持性透析患者 钙磷代谢紊乱 影响因素 腹膜透析 心脑血管并发症 心脏瓣膜钙化
  • 简介:慢性肾脏疾病(CKD)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增长趋势[1]。2012年中国CKD发病率横断面调查显示,CKD总患病率达10.8%,估计全国总患者人数约1.2亿,成为中国的公共卫生问题[2]。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原因的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结果,终末期肾病(ESRD)是CRF进展的最终结局,其发病率逐年增长,且治疗费用昂贵。在中国,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数以每年11%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平均每人花费8~10万/年[3]。CRF的治疗消耗了巨大的卫生资源,并且ESRD的病人社会回归率低,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内服治疗 临床研究 中成药 慢性肾脏疾病 公共卫生问题
  • 简介:慢性尿酸性肾病(亦称痛风性肾病)是指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肾脏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引起尿酸及其结晶沉积于肾脏,造成肾损害的一类疾病。随着经济发展带来饮食结构的巨变,高脂高热量饮食的摄入增加致使高尿酸血症及其导致的多器官损害问题日益突出。肾脏是高尿酸血症最易常损害的靶器官之一,而炎症在高尿酸所致肾损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尿酸性肾病 炎症损伤 高尿酸血症 肾损伤 嘌呤代谢紊乱 高热量饮食
  • 简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慢性肾衰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重度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表现为顽固性高钙血症、高磷血症、甲状旁腺增生、皮肤瘙痒、骨痛、骨折、心血管钙化、甚至身高下降(退缩人综合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双膦酸盐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对抗骨吸收、增加骨量等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变形性骨炎和恶性骨病等旧J。但由于双膦酸盐类药物主要通过肾脏代谢,限制了其在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应用,本文就双膦酸盐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标签: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双膦酸盐类药物 血液透析患者 治疗 甲状旁腺增生 严重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20ng/ml和Gleason评分〈8分无骨转移症状前列腺癌患者免于骨扫描的截点是否适用于我国,并探寻适用于国人的截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至2012年12月经病理确诊并行骨扫描检查的无骨转移症状前列腺癌患者257例,对年龄、碱性磷酸酶、PSA值、Gleason评分、骨扫描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转移阳性67例(26.1%);骨转移阳性组PSA值、Gleason评分与骨转移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水平、Gleason评分越高,骨转移发生率增高(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PSA、Gleason评分为骨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PSA〈10ng/ml和Gleason评分≤6分的35例中无骨转移阳性病例(阴性预测值100%),而PSA〈20ng/ml和Gleason评分〈8分的81例中3例骨转移阳性(阴性预测值96.3%)。结论PSA值、Gleason评分是骨转移阳性的独立预测因子;PSA〈20ng/ml和Gleason评分〈8可免于骨扫描的截点并不适用于我国,而以PSA〈10ng/ml和Gleason评分≤6作为截点可能更适用于我国。

  • 标签: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GLEASON评分 骨转移 骨扫描
  • 简介:目的:观察蝉花菌丝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小管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表达及肾小管损伤的影响,探讨蝉花菌丝延缓DN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高血糖,糖尿病所致肾损伤的大鼠模型(DN)与正常大鼠一起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蝉花组、DN组、DN+蝉花组,饲养24周。观察DN大鼠肾间质α-SMA、SIRT1表达及纤维程度,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白蛋白、24h尿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肌酐清除率(Ccr)、肾脏指数。结果:DN大鼠肾小管SIRT1表达显著下降,α-SMA表达明显上调,肾小管纤维加速,BUN、尿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24h尿蛋白等均显著增加;蝉花菌丝治疗能显著提高DN大鼠肾小管SIRT1表达,延缓肾小管纤维进程,降低BUN、尿白蛋白、尿蛋白及尿白蛋白肌酐比;蝉花菌丝对非糖尿病大鼠上述指标无显著影响。结论:蝉花菌丝可改善DN肾小管病理损伤、延缓DN进展,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肾小管SIRT1表达有关。

  • 标签: 蝉花菌丝 糖尿病肾病 SIRT1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采用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evenovenoushemofiltration,CVVH)治疗重症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90例蜂蛰伤所致MO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蜂蜇伤后首次血液净化治疗时间分为3组:A组(<12h)25例;B组(12~48h)50例;C组(>48h)15例.入院后对蜂蛰伤致MODS患者行HP联合CVVH进行治疗,比较各组患者在溶血时间控制,平均住院时间,少尿期持续时间,受累脏器数,各脏器功能受损指标峰值情况.结果采用HP联合CVVH治疗的A组溶血控制、平均住院时间、少尿期持续时间均要比B组与C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受累脏器数较B、C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胆红素、心肌损伤标记物较治疗前降低(P<0.05);肝功能、肾功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结论重症蜂蛰伤致MODS的患者早期采用HP联合CVVH治疗可有效控制溶血时间、缩短平均住院时间、缩短少尿期持续时间、减少受累脏器数,同时可明显提前各脏器功能损害指标峰值.在早期采用HP联合CVVH对重症蜂蛰伤所致MODS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佳.

  • 标签: 血液灌流 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 蜂蛰伤 多脏器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