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众所周知,神经膀胱(neurogenicbladder,NB)指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脑或脊髓)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常见的神经膀胱病因有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损伤、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以及手术引起的神经损伤等。

  • 标签: 神经性膀胱 非神经性神经性膀胱 尿道狭窄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肉毒素A治疗抗胆碱能药难治神经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与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发表在Pubmed、MEDLINE、EMBAS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的文献,由2位评价者分别按照纳入标准收集资料,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911例患者。目前资料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膀胱内注射安慰剂比较,注射肉毒素A能有效缓解尿失禁症状(WMD=-1.53;95%CI:-1.88~-1.18),增加最大膀胱容量(WMD=159.71;95%CI:111.47~204.95),降低最大逼尿肌压力(WMD=34.49;95%CI:-39.69~-29.29),改善生活质量(WMD=17.49;95%CI:13.99~21.00),但是也同时增加了尿路感染(RR=1.34;95%CI:1.06~1.70)和尿潴留(RR=7.19;95%CI:3.66~14.12)的风险。结论膀胱内注射肉毒素A能有效地改善抗胆碱药难治神经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增加最大膀胱容量和提高膀胱顺应,减少尿失禁次数及降低最大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压,但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尿路感染和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A型肉毒素 神经源性 膀胱过度活动 尿失禁 META分析
  • 简介:肾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renalprimitiveneuroectodermaltumor,rPNET)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肉瘤,临床罕见,预后极差,术前影像学检查通常难以确诊。本文报道我院2016年12月收治的1例rPNET青年女性患者。

  • 标签: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术前影像学检查 女性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睾丸内的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文献复习及报道我院诊治的经影像学及病理证实的睾丸PNET1例。结果患者左侧阴囊无痛肿物,直径约5cm。彩超示:左侧睾丸占位,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右侧未及异常。血HCG、LDH、AFP检查均无异常,胸部全腹盆腔CT未见远处转移,经根治切除获得病理标本。病理结果:睾丸原始神经外胚层恶性肿瘤;免疫组化:Vimentin(+)、CD99(+)、HCG(区域+)、AE1/AE3(-)、PLAP(-)、Glypincan-3(-)、LCA(区域+)、Syn(-)、Ki67(约40%+)。术后1个月出现腹膜后多发肿大,行化疗3周后消失,于第6周复查CT示:左肺下叶可见结节灶,腹主动脉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3.6cm,考虑肿瘤发生转移。结论睾丸PNET的病理和免疫组化可提供诊断依据。CT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位置。但该病恶性度高,预后极差,治疗方法无统一标准,需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睾丸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睾丸 VIMENTIN CD99 HCG
  • 简介:目的探讨输尿管孤立纤维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临床发现的输尿管SFT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输尿管SFT具有症状不明显、病情进展缓慢、临床上不易与输尿管其他良性肿瘤相鉴别的特点。免疫组化检测Vimentin、CD34、bcl-2为主要阳性标志物,S-100、CK、NSE、Actin阴性有助于与神经纤维、平滑肌及间皮肿瘤相鉴别。手术效果良好,随访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输尿管SF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较独特的病理表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生物学行为不肯定,需长期随访。

  • 标签: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输尿管 免疫组化
  • 简介:患者,男,23岁。发现中下腹、盆腔肿物1年,伴腰痛、尿频、双下肢水肿3月入院。体格检查:T36.5℃,P86次/min,R20次/min,BP128/87mmHg(1mmHg=0.133kPa)。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软,中下腹膨隆,可扪及一类圆形肿物,约20cm×18cm大小,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

  • 标签: 盆腔腹膜后 肿瘤诊治 纤维性 孤立 双下肢水肿 浅表淋巴结
  • 简介:肿瘤相关肾微小病变、膜肾病、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等常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实体瘤如肺癌、胃癌、乳腺癌、大肠癌等是最常见的引起膜肾病的肿瘤,占60%~70%。霍奇金病以微小病变型最常见,占霍奇金病并发肾病综合征患者的70%。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常为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病则主要引起。肾脏微小病变。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肿瘤相关性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非霍奇金淋巴瘤 微小病变型 膜增生性肾炎
  • 简介:血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肾小球血尿病情多迁延缠绵,易反复发作,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即便以往认为疗效和预后良好的疾病,如今对其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拟综述肾小球血尿在治疗及预后方面的进展,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指导。

  • 标签: 肾小球源性血尿 治疗方法 预后评价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 临床实践
  • 简介:卡介苗膀胱灌注是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目前认为卡介苗通过激发机体免疫力而取得治疗效果,但临床治疗效果常常不能简单地以机体免疫力高低解释,说明卡介苗治疗机制尚有未明之处。近几年研究发现卡介苗治疗后存在凋亡抑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负调控的现象,说明卡介苗治疗机制的复杂。作者就卡介苗引发肿瘤细胞抗凋亡、肿瘤微环境的负调节等因素做一综述。

  • 标签: 肿膀肿瘤 膀胱灌注 卡介苗
  • 简介:小分子RNA在基因表达调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年前研究发现小分子双链RNA(dsRNA)进入细胞后能导致同源基因表达沉寂,即RNA干扰现象(RNAi)。RNAi是由与靶基因具有同源的dsRNA诱发的,这些dsRNA可产生于细胞内,由RNA酶Dicer将长的双链RNA分子切割成21个碱基对片断而生成;也可以在细胞外人工合成,然后引入细胞。dsRNA与细胞内Argonaute蛋白结合,形成RNA诱导沉寂复合物,

  • 标签: 小分子RNA 基因表达调控 DSRNA 肿瘤 RNA分子 干扰现象
  • 简介:根据欧洲泌尿外科指南介绍,中危(Ta~1,G1~2)和高危组(T1G3,CIS)尿路上皮癌患者,在初次TURBT术后4~6周再切除证实有残余肿瘤者最高可达80%。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初次TURBT的残余肿瘤危险,

  • 标签: TURBT 残余肿瘤 再切除 预测参数 术后 危险性
  • 简介:目的评估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门肿瘤的有效及安全。方法2013年5月至2017年3月,共有168例≤7cm肾肿瘤患者在本中心接受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分为肾门肿瘤组和非肾门肿瘤组,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数据、并发症、肾功能、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肾门肿瘤肿瘤直径(4.6vs.3.6cm)及R.E.N.A.L.评分均高于非肾门肿瘤组(P<0.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肾门肿瘤组相较于非肾门肿瘤组,两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热缺血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率、阳性切缘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3月eGFR较术前降低水平无差异[13.8mL/(min·1.73m2)vs.11.3mL/(min·1.73m2,)P=0.609]。两组并发症、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门肿瘤(≤7cm)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手术风险、并发症及近期预后与非肾门肿瘤类似。

  • 标签: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肾门肿瘤 安全性
  • 简介:目前,对于进展性表浅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仍然存在争议。例如,T1G3的膀胱肿瘤虽然被分类为“表浅肿瘤,但其生物学特性与肌层浸润肿瘤(T2及以上)相同。甚至即使予以密切的监测及密集的膀胱内治疗,仍有53%的患者出现肌层浸润,三分之一的患者最终死于此病。

  • 标签: 肿瘤疗效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浅表性 膀胱尿路上皮癌 膀胱内治疗 早期
  • 简介:侵袭伪足指的是恶性肿瘤细胞膜形成的一种向外凸起的、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能力的的细胞细胞外基质接触结构。侵袭伪足在癌细胞侵袭正常组织、造成局部或远隔转移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侵袭伪足的各个关键成分逐渐被发现,如何调控这些关键成分从而抑制恶性肿瘤侵袭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侵袭伪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泌尿系统肿瘤 肿瘤侵袭 侵袭性伪足
  • 简介:肾脏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近30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接受肾移植的病例数还是移植后存活率都有了很大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移植免疫学的发展和与之相关的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1978年环孢素A(CsA)应用于临床以来,免疫抑制剂发生了革命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肾移植的进步和提高了其临床效果。

  • 标签: 肾移植术后 免疫抑制剂 肿瘤 移植后存活率 临床效果 终末期肾病
  • 简介: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找到有效的恶性肿瘤预后指标对于临床工作意义重大。广为人知的对恶性肿瘤预后影响较大的指标有临床病理分期、术后并发症等,而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炎改变与肿瘤有着紧密联系。

  • 标签: 恶性肿瘤 肿瘤预后 泌尿系 NLR 临床病理分期 术后并发症
  • 简介:谢云峰医师:首先简要介绍一下病史。患者,女性,因"运动后左侧腰痛1周"于2011年3月入院。腰痛为持续胀痛,无剧烈绞痛及他处放射痛,不伴恶心、呕吐,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阵发性心悸、头晕、头痛,无肢体麻木、乏力,无体重及情绪明显变化,无毛发异常生长及月经周期改变。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病史及家族史。

  • 标签: 肿瘤病例 腹膜后 月经周期改变 无肉眼血尿 阵发性心悸 肢体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