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4 个结果
  • 简介:尿是肾移植术后较为常见的外科并发症,但许多移植医生对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引起不良后果.我院自1995年2月至2001年1月共施行肾移植236余例,术后1~7日发生尿19例,发生率8.05%,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肾移植术 尿瘘 临床分析 并发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估膀胱超声弹性振动成像技术(UBV)和尿动力学检查(UDS)测量膀胱顺应性的相关性。方珐本研究共入组4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对所有患者同时进行UDS和UBV检查,分别记录不同膀胱灌注体积下的逼尿肌压力(Pdet)和膀胱壁力学参数,并比较二者的相关性。结果群速度平方和弹性模量作为UBV测量得到的膀胱壁力学参数分别与UDS测量的Pdet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中位相关系数分别为0.86(95%CI:0.74~0.94)和0.84(95%CI:0.66~0.92),群速度平方和弹性模量与Pdet的相关指数显著高于0.5。结论UBV可密切监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UDS检查过程中不同膀胱容量下的膀胱壁力学参数改变,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评估技术用于膀胱顺应性的检测。

  • 标签: 膀胱顺应性 膀胱超声弹性振动成像 尿动力学检查 神经源性膀胱
  • 简介:目的总结68例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膀胱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肠道护理,术后做好引流管护理、膀胱的冲洗、膀胱的功能训练及基础护理。结果68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无感染、尿、吻合口、肺部感染、深静脉下肢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能自主控尿。结论重视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加快患者排尿功能更好的恢复,提升手术效果。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全切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一原位回肠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8年9月,对3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其中开放手术22例,腹腔镜手术13例。术中保留患者的前列腺包膜、精囊、输精管、神经血管束。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排尿情况,并检测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压力及性功能情况等。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前列腺包膜和勃起神经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其中开放手术时间为210~330min,平均271min;术中出血200-800ml,平均460ml。腹腔镜手术时间为210-420min,平均343min;术中出血80-800ml,平均377ml。术后3个月IVU及代膀胱造影检查,显示双肾显影良好,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250-350ml。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能自行排尿,2例患者有夜间尿失禁。术后71.4%(20/28)的患者保留了阴茎勃起功能。无患者出现尿道残端或前列腺包膜肿瘤复发,有2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骨转移。结论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与标准的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控尿效果好、可保留勃起神经等特点,适用于对性功能要求较强、肿瘤未累及膀胱颈及前列腺的较年轻的患者。然而,其肿瘤控制效果坏有待于讲一彤观察.

  • 标签: 膀胱肿瘤 外科手术 性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尿纤维连接蛋白试纸(FN试纸)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探讨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各项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无创性地诊断、随访膀胱尿路上皮癌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自主研制的FN试纸测定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良性泌尿系疾病患者、正常体检人群尿液纤维连接蛋白.结果FN试纸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94%和79.03%,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67%和68.06%;尿液细胞学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特异度较高(100%),但其敏感度仅为47.06%.结论FN试纸检测对不同分化及浸润深度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有着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诊断价值高于尿液液基细胞学检查,但不能对膀胱肿瘤的分级以及病灶数量进行检测.

  • 标签: 膀胱肿瘤 尿路上皮癌 纤维连接蛋白 试纸 诊断
  • 简介:原位尿流改道术因其符合正常生理排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标准的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勃起和生育功能几乎丧失,使年轻患者难以接受,所以,出现了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全切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各种改良术式。2006年3月~2007年7月,作者为6例年轻患者实施了改良保留性功能的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膀胱肿瘤 尿流改道 性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窦道刮除+窦口黏膜电灼术对早期膀胱阴道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5例女性患者,分别为剖宫产术后1例、子宫肌瘤剥除术后2例、子宫全切术后2例,术后拔除导尿管后均有液体自阴道不自主流出,术前经膀胱尿道镜检查及阴道美蓝试验确诊膀胱阴道,均为单一口,膀胱尿道镜下孔直径0.5~1.0cm,术前3d清洗阴道并排除泌尿系及会阴部感染,5例随即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膀胱阴道窦道刮除+窦口黏膜电灼术,其中1例二次行窦口黏膜电灼术,术后均给予敏感抗生素3d,留置尿管2周。结果手术时间约为30~60min,平均45min。术中出血平均10mL。围手术期未见重大并发症。4例术后无阴道漏尿;1例阴道漏尿症状明显减轻,二次行窦口黏膜电灼术,术后无阴道漏尿症状发生。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窦道刮除+窦口黏膜电灼术治疗早期膀胱阴道,具有创伤小、简单易行等特点,可在早期进行,疗效确切。

  • 标签: 膀胱阴道瘘 窦道刮除 黏膜电灼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癌根治性全切术中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与原位回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膀胱癌患者行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的膀胱全切与原位回肠膀胱术。术中保留距前列腺尖部约1cm的前列腺包膜及血管神经束。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控尿、性功能及瘤控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和勃起血管神经束的膀胱根治性切除与原位回肠膀胱术。手术时间为240~370min,平均273min;术中出血200800ml,平均385ml。术后随访3~36个月,所有患者均可自主排尿,膀胱容量250-350ml,残余尿量0~80ml,除1例患者白天控尿良好,夜间少量漏尿外,其余患者均控尿良好。术前阴茎勃起正常23例患者中,术后6个月有10例(43.4%)阴茎勃起正常。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及尿道残端复发的现象。术后9个月1例出现肺部转移。结论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的术式是以改善尿控为主要目的,在不降低瘤控效果的前提下的一种改良术式。

  • 标签: 膀胱肿瘤 外科手术 控尿
  • 简介:膀胱出口部分梗阻(PBOO)引起导致排尿次数增加、每次尿量减少、逼尿肌肥大以及逼尿肌收缩和调控蛋白的改变。作者希望明确PBOO诱导的尿频及逼尿肌肥大,是否与尿道平滑肌收缩能力及肌球蛋白亚型的表达相关。通过外科手术构建标准新西兰白兔PBOO模型,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手术后12d,通过代谢笼监测24h的排尿次数及每次尿量。每24h排尿(43±12)次(梗阻组)、(6±3)次(假手术组)的兔子进入研究。通过光镜及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尿道的形态学改变。肌球蛋白亚型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发现PBOO白兔的尿道壁及平滑肌肥大。PBOO白兔纵行肌条在苯肾上腺索、氯化钾及阈刺激下的收缩力分别减少50%、37%、40%,免疫荧光显微镜提示神经密度下降。RT—PCR及Westernblotting结果提示肌球蛋白亚型SM—B表达的下降的同时SM~A表达上升。因此,在PBOO的白兔中,尿道壁及尿道平滑肌的肥大,尿道平滑肌收缩功能的改变,神经密度的下降,以及肌球蛋白亚型的改变,导致了逼尿肌的肥大。

  • 标签: 膀胱出口部分梗阻 逼尿肌收缩 调控蛋白 收缩力 肥大 BLOTTING
  • 简介:目的观察功能锻炼对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尿肌收缩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2例前列腺增生合并有逼尿肌收缩能力减退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术后给予规律的功能锻炼,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于9个月后复查尿流动力学、IPSS评分.结果实验组的逼尿肌等容收缩压、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律的功能锻炼对电切术后弛缓膀胱尿肌的收缩能力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肌收缩 膀胱逼尿肌 对照组 术后功能 功能锻炼 前列腺汽化电切术
  • 简介:可控性尿流改道需制作容量适当、低压、可控的储尿囊,输尿管与储尿囊吻合的抗返流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施行的8例Tpouch原位回肠膀胱术,抗返流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标签: 膀胱癌 尿流改道 可控性
  • 简介:目的简化手术操作,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治疗全膀胱切除患者15例.结果15例完全可控.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好,是一种较好的尿流改道方法.

  • 标签: 尿流改道 乙状结肠 原位新膀胱术 膀胱肿瘤
  • 简介:尿管癌发病率低,仅占成人肿瘤的0.01%,占所有膀胱肿瘤的0.17%-0.34%,多见于男性,好发于40-70岁[1]。该病放化疗效果差,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易复发、转移,预后不良[2]。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10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3]。Pan等[4]认为这两种肿瘤在遗传上并没有联系。Miyata等[5]的研究中.

  • 标签: 脐尿管癌 根治术 冠脉支架植入术 膀胱肿瘤 硫酸氢氯吡格雷 波立维
  • 简介:自19世纪中期开始,根治性膀胱切除(RC)后采用正位代膀胱手术是女性侵袭性膀胱癌患者常用的治疗选择,本研究目的是对大样本同类型系列患者术后的肿瘤学和功能学效果进行分析。1995~2010年,德国Ulm大学医院行RC+回肠膀胱治疗局部局限性膀胱尿路上皮癌121例,对其病理、临床、肿瘤学和功能学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平均随访56个月,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8%,按Clavien分级,轻度并发症(O~2级)56例(46.3%),

  • 标签: 回肠新膀胱 肿瘤学 功能学 长期效果 女性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目的探讨以纤维蛋白凝胶为支架,通过组织工程技术以胃.重建膀胱的可行性。方法从实验动物获取膀胱黏膜,体外培养并扩增移行上皮细胞。分别通过纤维蛋白凝胶(实验组)和keratinocyte-SFM(对照组)将单个细胞悬液移植于带血管蒂的去黏膜胃片,将胃片缝成囊状(膀胱),固定于腹壁。于术后2、4、6、8周取胃片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实验组术后随时间延长膀胱有不同程度挛缩;HE染色提示胃囊腔面有上皮样细胞覆盖,2周时细胞覆盖率约50%,4—8周时约70%。这些细胞分布不均匀,分层不明显;上皮样细胞AE1/AE3染色和CK7染色均阳性。对照组各标本均严重挛缩,腔隙消失,无上皮覆盖。结论将体外培养扩增的尿路上皮细胞通过纤维蛋白凝胶移植至去黏膜胃片,可以使去黏膜胃片移行上皮化,从而重建膀胱

  • 标签: 纤维蛋白凝胶 移行上皮 组织工程 膀胱成型术
  • 简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是一种异质性恶性肿瘤,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案。低级别Ta乳头状癌因预后良好,被归类为低危NMIBC。对NMIBC过度诊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考虑到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生活质量,这种现象应该避免。对NMIBC积极监测这种新型治疗方案的初步评估至今已有10年多的时间,表明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然而,泌尿外科医生仍不熟悉这种有可能成为某些患者理想选择的治疗方案。在本篇综述中,讨论了积极监测在低危NMIBC中的应用以及该方案的基本原理和选择依据。

  • 标签: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预后 传统治疗 等待观察 积极监测
  • 简介:目的评价改良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膀胱癌患者行逆行和顺行相结合的全膀胱切除方法,截取40cm带蒂回肠,对肠系膜纵行剖开后W形折叠,缝制成膀胱,输尿管以乳头法种植于膀胱“三角区”,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术后随访患者恢复和排尿情况,定期复查生化指标、B超和膀胱排尿造影。结果患者术后均康复,平均随访18个月,白天控尿良好20例,夜间控尿良好18例;5例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和肾功能异常,其中1例出现双肾积水,均行膀胱排尿造影除外返流;无低钾血症和酸中毒。结论改良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膀胱术,具有手术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及代膀胱功能良好的特点,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 回肠新膀胱 尿流改道
  • 简介:目的探讨在动静脉内术中应用硬膜外导管对内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动静脉内成形术9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46例)采用常规动静脉造和治疗组(B组,51例)手术过程中采用硬膜外导管扩张及探查,测定两组患者内术后4w时血流量、内成熟率及1年内血栓形成率。结果A组内术后4w时血流量为(452.4±15.4)ml/min,内成熟率为84.8%,1年内血栓形成率为10.9%;B组内术后4w时血流量为(480.6±16.8)ml/min,内成熟率为96.1%,1年内血栓形成率为13.7%。2组内术后4w时血流量及内成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静脉内成形手术过程中,应用硬膜外导管探查及扩张,能增加内术后4周时血流量,提高内成熟率,且不增加1年内内血栓发生率。

  • 标签: 动静脉瘘 血栓形成 对比研究
  • 简介:研究组:肾盂输尿管癌患者23例,术后2周每周行膀胱灌注吡柔比星(30mg)1次,共5次;对照组:肾盂输尿管癌患者19例,术后未行膀胱灌注。中位随访时间研究组、对照组分别为50(4-94)个月、9(3-143)个月。

  • 标签: 肾盂输尿管癌 膀胱灌注 吡柔比星 术后 膀胱内 复发
  • 简介: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430例,其中因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引起膀胱穿孔改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共32例。本文对膀胱穿孔组和无膀胱穿孔组随访6个月~5年,比较两组间在肿瘤膀胱内复发、膀胱内浸润、膀胱外复发和死亡率的差异,分析膀胱穿孔对膀胱肿瘤预后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 标签: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术中膀胱穿孔 浅表性膀胱肿瘤 肿瘤预后 患者 膀胱部分切除术